展览时间:2018年11月12日—2019年2月28日
展览地点:深圳市南山博物馆
展览单元:“青铜重器”、“美石流韵”、“瓦甓千秋”、“俑姿卓绝”
展览引导:常彧(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如懿传》历史指导)
导览录音整理:Selina
(说明:此记录经过常彧老师审定,并授权公开发布)
(续2内容)
展览单元二:“美石流韵”
下图这种环形中间带圆孔的玉,叫做璧。玉的材质非常坚硬,古人想要在玉器上开一个孔很艰难。花纹复杂的璧需要花费非常长时间,甚至一代人的时间才能雕琢出来。
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概念,古人的器物,凡是中间带孔洞的,这个孔洞都有通道的含义,要么贯穿生死,要么贯穿天地,要么贯穿宇宙。
比如玉琮,中间开一个圆洞,圆洞寓意着贯穿天地。持有玉琮的人就拥有一种能够解释宇宙和自己关系的权力。
下图这件尖头方身的东西,叫圭。玉圭是拿来做什么的?中国古代官员上朝,经常拿一个木板,玉圭就是木板最早的原型。
我们看这个玉马。中国古代从来没把马的身型比例做正确过。古人和马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按理说古人没有理由做不准马的外形比例。
为什么要把马做这样的处理?马首的正面看起来像兔头。中国有一种名马叫“赤兔”。这个赤兔可不是说它跑得快。中国古代有一门技艺叫做“相”。其中一种叫做相人术。比如汉代的皇帝要娶一个夫人,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相一下人,看面相好不好。
除了相人,还有一种技术叫做相马。相人术是看一些指标,辨别什么样的人是富贵命。相马术也是看一些指标。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马的脸型要长成兔头。所以汉代的工匠在雕刻马的时候,就按照理想中的样子,把马都雕成如同兔头一样瘦骨嶙峋,而不是像典型的蒙古马头那样,短圆短圆,跟胖驴差不多。
第二个指标,就是马的胸型、臀肌和四肢的肌肉,反映马的奔跑能力、耐力。古人认为肌肉宽平肥大的马好。
在相马术里这两个指标是比较突出的。所以当时的工匠为了组合古人对好马的审美需求,特意将它身上的几个特点都突出了。
为什么是小人骑大马呢?这是一个天马的概念。汉代是一个非常奔放自由的社会。在那个社会里面,男子骑马被认为是一件非常美非常酷的事情,类似于今人开跑车。
下面这件是一个小的耳杯,类似我们今天喝酒的那种小酒杯。旁边有一件像勺子的器物,叫玉匕。它有一个特点,外沿和下端是薄的,头是尖的。古代肉是煮在一起的,煲出来后要分肉,这时候就用匕,像我们的餐刀一样,先用外围薄而锋利的刃把肉切下来,再用尖端把肉叉着送到嘴里面。
展览单元三:“瓦甓千秋”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秦王宫,这个复原图和故宫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直观的区别在于,故宫是在一个宽大的平面上铺开的,而秦王宫并不是在宽大的平面铺开,是沿高度往上发展的好几层。故宫无论什么殿,基本上很少建两层以上的,比如三、四层的房子。而秦王宫是三、四层的高度。这样的一个宫殿,我们把它叫做楼阁式的高台建筑。
什么叫高台建筑?中国古代用木头盖房子,盖出很多层是很困难的,但是为了突出位高权重,一定要在地理空间上及景观上,让宫殿显得很高。
房子没法盖高怎么办?那就用自然地势。古人首先在地表夯出一层平台,夯筑完这一层平台后,在平台的四周盖上回廊形的房子,中间空出来的部分,再夯筑一层,这样它就被垫高了。在夯起来的这一层的四周,再盖上房子,然后在中间空出来的部分,再夯筑一层。这样的话就层层往上发展,到顶端的时候,最高的部分就放在夯筑的平台的顶端。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房子都是环廊形的,中间都是土方。第一层是环廊,第二层还是环廊,只有顶层不是环廊,顶层压在土方的上面。这样的话,就将宫殿垫高了。从下面往上看,高度是非常高的。这是从战国到秦代的时候非常流行的那种高台式的建筑。
但后面中国这种中央集权的王室宫殿不倾向于这样来建。后面的朝代,儒家介入得越来越深,在中国建筑史上,儒家有个传统,叫“卑宫室”,即不要让宫室显得那么雄伟宽大,富丽堂皇。如果把宫殿修筑得过于富丽堂皇,就会在他人的观感眼中认为这是奢侈和腐朽。所以,后来各朝各代的宫殿不倾向于修成这种高耸巍峨,让人直观上就觉得很不得了的形式了。
下图是咸阳宫的排水设施。排水设施上面有个集水器,通过水道把水排走,还用了一些虹吸原理。
关于排水,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大的话题。因为排水直接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卫生问题。这个排水设施有排水道,看起来好像很讲究卫生,但其实不然,它的排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排水道经常不排到天然河道,而是往地下渗排。
地下渗排有一个很槽糕的后果,就是污染地下水。短期内感觉不到,但如果这个地方做了六百年的首都,地下水就被污染得非常严重。举个例子,隋代想盖一个新的都城——大兴城,派了一名建筑师宇文恺,去汉代的长安城的旧址进行调查。后来宇文恺给文帝呈上一份报告,说这个地方没办法做都城,因为此地水咸卤,水又咸又苦,没法吃,也就是说地下水已经被污染了。所以这个地方就被空下来了。今天我们如果去看西安市夜景的航拍图,会发现西安市城区黑了一块,那一块叫未央区,其实就是汉代的长安城。
下图是龙纹空心砖。为什么空心砖的颜色是黑色呢?因为秦尚水德。
展览单元四:“俑姿卓绝”
下面这张地图显示了西安市汉长安城。
咸阳在渭河的北端。上图中“咸阳市”三个字的北边,有一条直线,直线的后面还有一条曲线,那是一条等高线。在咸阳市的北边四百到五百等高线之间,有茂陵、平陵、康陵、诸多皇帝的帝陵分布其间。咸阳市的位置就在几条河流的北方,都是山南水北。
汉代的长安城和今天的西安市在地理空间上有一个小的区别。西安市主城区不在汉长安城的那个位置。因为那个位置的水咸卤。每个皇帝陵的附近都有陪葬的陵。比如刘邦死了之后,跟随他打天下的那些臣子都被赐予一片葬地,死了之后就葬在刘邦的周围。
至于这个杨家湾汉墓的主人公是谁,非常遗憾,现在还不知道。因为没有出现文字,据推测应该是周勃,因为墓葬里面有大量跟军事有关的出土物的发现。不仅发现了大量的骑兵俑,也发现了大量的步兵俑。兵马俑并不是秦代的专利。汉代目前已经发现很多兵马俑。除了杨家湾汉墓的兵马俑外,在徐州狮子山汉墓也曾经发现过兵马俑。在王陵、将军陵里面随葬兵马俑作为仪仗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杨家湾汉墓发现的兵马俑,其实非常有意思。下图有四匹马,分为两组。
注意看他们的区别是什么?一组身形比较大,另一组身形比较小。从表面大小的区别,我们想想背后有什么故事呢?杨家湾汉墓的骑兵分为两种,从我个人的研究,就意味着汉代有两种骑兵。一种骑兵是骑马射箭的,另一种骑兵是骑着马用长兵器去冲杀敌人的。如果是骑马射箭的骑兵,叫做“骑射”。这种骑兵需要轻便的快马,能够临近敌人射击,并且能够快速撤离。如果是需要拿长兵器去近距离刺杀敌人的骑兵,他们需要用高头大马冲杀到敌人的敌阵里面。所以古人在身形比例上对两种骑兵进行了夸张。
我们再来看看俑的背面。骑小马的两个人背面有箭囊,骑大马的两人背后没有一具是有箭囊的。这就说明骑大马的骑兵一定不背箭。因为如果要背弓箭的话,就一定要有箭囊。汉代的箭囊全部背在背上。
汉代的步兵经常在背上背东西,除了箭囊外,还经常背旗帜,将旗帜插在自己背上。京剧里面,武将经常在背上插好几面旗。步兵小兵在战场上都需要跟着自己的小头目往前冲。怎么跟紧自己的小头目,就看那面旗子。冲锋的时候跟着旗子走就可以了。如果用手专门举着旗子往前冲,他的两只手就被浪费了,所以需要把旗子插在背上。古代武将的头顶也插东西,比如插鸟羽,京剧里面像穆桂英挂帅,头顶有两根非常长的翎,那就是夸张化的变形。
我们再来看下图的步兵俑。如何识别敌我?首先是看颜色,有些人穿黑色的衣服,有些人穿红色的衣服,有些人穿白色的衣服。用颜色来识别是最简单的办法。直到今天,军队敌我都用颜色区别。
另外,同一支军队里面不同部门的人也用颜色区别,区分了他们的战术功能。今天我们军队是穿统一的衣服。但古代军队不同部门的战士穿不同的颜色。有一个成语叫“如火如荼”,这个词就是形容军队,穿红色衣服如火,穿白色衣服如荼。
汉代的军队中,承担不同战术功能的人,他们的披挂、装备不一样。其中有的人披短甲,有的人披长甲,一直覆盖到他的腰下侧。还有一些人是不着甲的。
遗憾的是,杨家湾的兵马俑不是战斗的状态,而是仪仗的状态。所以,当时战斗的时候是怎么展开队形的,到目前也没人知道。
我们看这匹马,这是中国古代一个新的骑兵类型,马的身上披铠甲,人骑在马上,也是身披铠甲。这种披着铠甲的马叫做“甲骑”。人骑在甲骑上构成的这种骑兵叫做“甲骑具装”。
这匹马除了有铠甲外,还有一些与刚才骑射的马不一样。有哪些不一样呢?
其一,这匹马头上罩了一个面帘,避免受伤。
其二,这匹马头上有冠,是为了把马铠披上去。
其三,这匹马背上高凸起来有两块,就是马鞍。骑射的马没有马鞍,只有鞍垫。木兰诗有一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鞍就是指马鞍,鞯就是指鞍垫。马鞍是木头做的,放在马背上马很难受,需要垫一个软垫。刚才骑射的人是骑在鞯上面的。而这匹马用的是马鞍,前面一片,后面一片,将骑士的腰和腹固定在马背上,就变得很稳定。
其四,这匹马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叫马镫。有了马镫之后,骑士就更加稳定了。
其五,这匹马还有一个特点,马的屁股后面有一个插座。这个插座不是用来插旗,也不是插箭,叫“寄生”。
这个“寄生”是用来做什么?重装甲骑上的那些骑兵,有一个特点都是拿长兵器。正面冲锋的时候,敌人向我方射箭,我方能用盾牌挡住或者躲开,但冲过敌阵之后,敌人从背后射箭,我方该怎么办?经常回身看很麻烦。所以当时的骑士在打仗的时候,在背后插一个屏风,挡住自己的背。这个屏风就叫做“寄生”。但插一个屏风在冲锋的时候挡风,阻力太大,所以这个屏风发生了变形。当敌人箭射过来的时候,只要射到某些金属上,改变了方向,缓冲一下,箭的力气就没了。因此古人把“寄生”做成像摇钱树一样的形状:一根直线伸上去,两边枝枝桠桠地分出来。每个枝桠上面有铁片,或者金属片,活像行走的摇钱树。中国古代南北朝的绘画里面经常可见。
能养得起这样的马,能够为马披上铠甲,自己也披上铠甲,背后还插上“寄生”的人,都是那个时代的青年贵族。今人喜欢土豪金,当时的贵族也一样。青年贵族穿的铠甲叫做“明光铠”,那是经过抛光的金属的铠甲,在阳光下bling bling闪亮。他们用的像摇钱树一样的“寄生”,金属的铁皮、金片或银片也是经过抛光的。当这样的骑士出现在阳光下的时候,全身都在发光。中国古时候形容这样的重骑兵叫“金甲耀日”。
这个“寄生”后来做成膨大的、会响、反光的东西,从当年的防具,变成具备耀武扬威功能的器件。后来,与其这样安装“寄生”,不如身后有人保护,慢慢的,随着战术发生了变化,“寄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汉代结束以后,关中地区进入了王服十六国。我们通过器物了解一下隋唐人特别是女性当时的生活。下图女俑穿的长裙是红色的百褶裙。
之所以用红色,因为当时红色颜料最容易获得。这样红色的长裙在唐代就叫做“石榴裙”。看她的发型,相对来言比较简单。
再看下图的“彩绘双鬟”。古人生活中很少穿成这个样子。她是个仙女,发型很夸张,后面两个双环髻,在环髻的正面,脸的上端,形成了一个Y字型,就是中文的丫字,叫做“丫鬟”。
如果要辨别男性官员是文官还是武官,通过他的衣服可以看出来。我们看下图这个俑,从他的帽子判断,是典型的文官俑。
再看下图最大的那个俑,是武官俑。武官俑的第一个特征是帽子上有一只鸟,叫鹖鸟。中国古代认为这种鸟特别好斗,像斗鸡一样的鸟。古人认为武官也要像鹖鸟一样好斗,所以在武官的帽子上加一个鸟,表明他奋强好斗。所有武官头上要么加鸟,要么加鸟羽,鸟羽就是鹖尾。
第二个特征是武官俑的衣服,穿制服突出勇武形象。当时武官的服装有什么特点呢?前面一片,后面一片,分体式,叫做“两当铠”。前一当胸,后一当背,将内脏保护住,中间用皮带联系。今人战斗的防弹衣跟这个“两当铠”一样。打仗之前把魔术贴撕开,往里面插陶瓷板,前面插一块,后面插一块,前一当胸,后一当背。古今设计都一样。这个衣服除了像铠甲之外,还像女性的内衣。在魏晋以后,由这种衣服的形式发明出了女性穿在里面的两裆衫。最勇猛的武官的服装和最私密的女性的服装之间,出现了一个形式上的对话。
这种对话经常在军事上面发生。下图还有一个例子,这件彩绘的武士俑,他的铠甲将武士的胸肌突显。这个铠甲并不是中国的原创,而是来自雅典娜女神。在希腊的传统里,女神雅典娜作为战神,有一件特别的雅典娜铠甲。铠甲伴随着雅典娜的形象向东方传播,经过中亚的时候,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中亚当地人将雅典娜的铠甲用在了武士的身上,突出武士胸肌的形象。于是雅典娜的铠甲到中亚就变成了胸肌铠。在隋唐时代,隋唐时代受域外文化影响非常深。这个铠甲传到了中国,中国也使用类似形象的胸肌铠。女神雅典娜的铠甲成了中国武士铠甲的一个类型,又是一次女性身体特征的衣服和男性勇武形象之间的一次巧妙的转换和对话。这在中国军事文化上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全文完)
Selina后记:之所以认认真真整理这次展览的图文,源起我从小对历史自发自觉的兴趣,以及多年前追剧《大秦帝国》的回忆。用此剧片花结尾,再次感谢让历史有意思、有意义的常彧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