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19

四是是善和非善。这里谈论的是善的是非的辨别,与前面所论善的真假辨别所有不同。善的是非判断着重于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其判断的标准在于行为最终产生影响的好坏。善的真假判断着重于行为的出发点,其判断的标准在于发心的真伪。在俗世中往往有很多行为看上过去是行善,实际上是对世人有所损害的,这种行为最能混人耳目,应当仔细去思考辨别。

了凡先生举了孔子论善的例子。鲁国的法律规定,有人从诸侯家里把佣人奴婢赎出来,就可以受到政府的奖赏。子贡用钱赎了人,但是不接受政府的奖励。孔子听说了这个事情就批评他说:圣人做事都是考虑怎样去教导百姓,所做的事情都是可以在百姓身上推行、可以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的,并不是只是按照自己个人的想法来做的。现在鲁国富人多穷人少,你这样做了会让老百姓觉得接受了奖赏就是不廉洁的,这样就等于堵住了他人行善的道路,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去赎人了。

同样的救人,又有另外一例。子路救了溺水的人,这个人为了感谢他就送给他一头牛,子路接受了。孔子称赞子路说:从此鲁国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救溺水的人了!

用我们俗世的眼光去看的话,子贡不接受奖励当然比子路接受奖励要更加的高尚。但孔子看待事情的眼光就不一样,他看重的是事情的原由和归结而不是表面的行为。这就是圣人看问题的方式与普通人的不同。圣人唯一考虑的都是他人,做事想的都是怎样为众生带来利益,见众生向善就会心生欢喜。因为圣人知道,只有行善积德,众生才会得到真正的安乐,只有善才能使众生远离痛苦的折磨。至于自己是否喜欢、自己是否舒服,这完全是次要的东西了。

从孔子对自己两位学生行善的不同看法之中,了凡先生得出了结论:“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看一件事情是不是善行,不是看当下的行为,不是看暂时的表现,也不能看它对个人的作用,而是看它对整个社会、对天下百姓的长远影响。如果一件事情表面上看或暂时看来是善事,但它所产生的影响足以对百姓产生祸害,那就似善而非善;如果一件事情表面上看或暂时看来不是善事,但它所产生的影响足以利益百姓,那就看似非善而是善。总结来说,利益众生的是善,不能利益众生的就是非善,这是判断善的是非的唯一标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凡四训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