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 汤

                            喝 汤

        “喝汤”,在我们大洛阳是指到街面小店里去吃泡馍,而不是河南其它地区指的喝稀饭,也不是老广州们喝的鱼翅汤、南京人喝的老鸭汤。喝汤,对于洛阳人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最家常便饭但又有着无穷魅力的就餐活动。     

        洛阳的汤品种超多。最常见最地道的是牛肉汤,与其几乎并驾齐驱的是羊肉汤,接下来还有颇具洛阳地方特色的驴肉汤;如果想喝素的汤,那就还有丸子汤、豆腐汤、不翻汤;另外还有小众一些的、外地输入洛阳的鸡汤、胡辣汤等。在牛肉汤羊肉汤的基础上,还衍生出牛杂汤和羊杂汤,简称“杂肝”,有着跟牛肉汤羊肉汤相像却又不一样的风味。

        洛阳人管经营汤的餐厅叫汤馆。洛阳的汤馆是遍布大街小巷的,有些还隐藏在村庄、小区、单位食堂、购物中心和公路服务区内,越是宽阔笔直的景观大道旁越少,越是偏僻狭小的地方越多。绝大多数的汤馆装修都极为简单,或者干脆就没有任何装修,桌椅板凳也十分简单,一般都是大厅堂食,店小人多的甚至就靠门外经营,极少有雅间的。

        在洛阳喝汤,从我记事起就是普通百姓的家常饭。我爸说他十几岁逃荒落脚到洛阳时,洛阳人就喜欢喝汤。当然,那时候的喝汤还不叫喝汤,叫“吃泡馍”,品种主要是指牛肉汤和羊肉汤,这两种汤的做法相似,当时都是由汤馆掌柜的亲自去选牛肉和羊肉,或者是干脆直接选了活牛活羊后自行在店里宰杀,以便保证购买肉品的质量。那个时候没有注水肉和病死肉,也几乎没有冰箱,所以汤馆也不会买很多肉冻起来,每次熬汤都是新鲜的牛羊肉。

        那时老城最出名的一家羊肉汤店,是东大街上鼓楼东的“羊肉馆”,我记得相当的清楚。虽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牛肉汤羊肉汤只卖2毛钱一碗,是家家吃得起的美食,但相对于每个月工资30块、1斤白面1毛8的物价来说,喝一次汤还是显得有些奢侈,至少相当于如今的20至30块了。在我学会骑自行车带人以前,一年能喝上5、6次汤就非常不错了,而且一般都是母亲用大钢精锅买回家里来,2毛钱一家人喝,遇上抠一点的盛汤师傅给的汤少了,还得稍微加点水和盐进去。我学会骑自行车带人以后,我妈因为不会骑车,我爸又根本没时间,每个月回乡下看外婆的任务就交给了我,而我的奖赏就是去路过的羊肉馆喝羊肉汤,可以吃三个高兴了还可以吃四个烧饼,加至少一次的汤,而我妈则一律的每次都说她不喜欢喝肉汤,说她早上已经跟爸爸姐姐在家吃过稀饭馒头了。我那时13、14岁的样子,并没有将她端回家的汤也喝得挺香给联系起来,她总是说我需要载着她往返十五六里呢,得吃饱些。我现在还记得她当年看我吃的满头汗时,提醒我慢点吃。

喝 汤_第1张图片
朝阳羊肉汤

        在洛阳喝汤,是有洛阳喝汤的规矩的。一般来说,能早点去就尽量早点去,赶上头一锅汤,原汁原味,去得晚了卖汤的会往里加水。熬汤是个技术和体力活,拿牛肉汤来说,是必须把切成大块的牛肉和牛棒骨、脊椎骨一齐熬制四五个小时,棒骨必须从中间砸开。牛肉一般在两个多小时后就熟透了,捞出来后挂在特制的大锅上方控水,再用小火把棒骨中的骨髓油也熬出来,直到漂浮在汤面厚厚的一层,那时候是不许另买了牛油充数的。熬汤时一般不加盐,调料也只放少许,所以汤是白汤,为了不让汤显得太“寡”,会放入少许的面汁,后来有用奶粉和成汁代替的,这些都是后来才知道的,这样熬出来的汤就白花花的,鲜香可口。郑州人也熬汤,结果很多店图省事,不去耐心多熬几个小时,就把奶粉放的多些,结果整个汤馆和汤都一股子浓烈的奶香味,一点也不好喝。

        洛阳喝汤的第二个规矩是添汤不排队、加汤不加钱。我以前刚开始学民法时,民法规则说有法律规定的依规定,有交易习惯的从习惯,心里并不明白什么是交易习惯,为什么会高于法律规定。其实,洛阳汤馆和食客之间的这个不排队不加钱,就是交易习惯的最好诠释,这个交易习惯的意义在于,不让一个吃半饱的人长时间等待,不让一个只买了一碗饭的人吃不饱。据说以前的汤馆,还会给不小心弄洒了汤的人免费盛一碗的,意义也在于不能让进了店付了钱的人,心里不爽的饿着肚子出去,尽显了洛阳人的厚道淳朴。

        洛阳喝汤的第三个规矩是饼或者馍可以自带,也可以去旁边的店购买。这一点完全不像一般饭店的“外菜莫入”和收取“开瓶费”。我小时候去喝汤,大约有一半人端回家喝,剩下一半中的一半是自带了家里的剩馍来的,“剩馍”也就是自家蒸的、放干了或者碱放少了又酸又硬无法吃的,也正为剩馍的特性,放入热汤后不会被泡散(nong)。所以,我们小时候的喝汤就叫“吃泡馍”。我记得当年我爸说,他们早先吃的时候,担心馍太硬了泡不透,会先把馍掰成小块放进碗里后,让掌勺的师傅给“沏一遍”。这“沏一遍”跟西安泡馍先放馍掰碎了再加汤并不一样,这“沏”过的肉汤,是会再重新回到大汤锅里的。于是,这样看不上去不怎么卫生安全的“沏汤”后来就废止了。我爸以前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是两家汤馆对门,生意差的一家出了歪点子,在掰馍时悄悄放入了一颗“臭臭蛋儿”,也就是樟脑球,这一沏,整锅汤就废了。二十多年前洛阳唐宫路上就真实上演过此类案件,当事人构成投毒罪,只不过他并非通过臭蛋儿“沏汤”的手法,而是混入汤馆直接往锅里投毒罢了,电视直播了当时的庭审,也可见汤对洛阳人的影响巨大。

        几乎所有的汤馆,都有卖饼的,要么是卖汤的自营,要么是划出来一两个平方租给打馍烙饼的。以前供应的都是烧饼,烧饼也分为火烧、油旋儿,死面和发面的,除了圆型的,还有方型的布袋馍,也有西安泡馍用的那种锅盔;现在又多了饼丝,就是将烙好的油馍切成筷子宽的丝;最近几年又兴起了专用方便面饼。店家仍然无一例外的允许自带和外出买馍,如果需要,店家一般还愿意拿到案板上帮你切了。

        洛阳的肉汤里,最具特色的是驴肉汤。我记得应该是90年代初期兴起的。驴肉汤没有牛肉汤和羊肉汤那么糊嘴,相对清淡得多,而且不配葱花而配贵一点的蒜黄,跟牛肉汤中高档些的“小碗汤”相似,价格一上来就是7毛,要比当时的牛羊肉汤多出2毛。驴肉汤的特别之处,一是凝固后的驴血是白色的,跟嫩豆腐相似,而别的动物血都是暗红色的;二是当时的驴肉汤馆都是当街杀驴,肉质绝对有保障,而杀驴时流出来的血也还是红色的呢。后来人们环保意识增加,对杀戮凶残的容忍度降低,政府也规定不得私自屠宰牲畜,这才没有了现场杀驴;三是驴肉汤馆里有一种别的汤馆没有的好东西,“驴宝”,也叫驴鞭的,也就是公驴的生殖器,远比其它动物粗大硕长,因此就可以切了入菜。一开始是店家偷偷的自己吃或给熟人吃,毕竟感觉有点恶俗,后来竟卖出高价,还需要提前预订,特别是请了外地尊贵客人时,顾客得特意提前交待店家留备。遇到不知何物的女食客,主人一般并不介绍来历,先让其品尝,待其评价好吃,而且吃饱喝足消化差不多,绝不会吐了以后,再告以实情。驴肉据说是好东西,大补,有店家贴出广告说驴肉“是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至少风靡女人圈的东阿阿胶,的确是用驴皮熬制而成。

       

喝 汤_第2张图片
豆腐汤

        洛阳汤中的“素”汤,丸子汤、豆腐汤、不翻汤其实并非是纯素的。其汤一般也是用骨头熬制而成,而且这几种汤早已可以加肉、加血。荤中有素、素中有荤才能配出绝好的品味,这一点在我担任鲍翅楼三个月负责人的时候,看了鱼翅汤是用金华火腿熬制出来的以后,就已经明白了。豆腐汤跟牛羊驴肉汤差不多都是早上卖,能卖到中午;而丸子汤和不翻汤则一般是晚上卖。老城西大街三十中南门附近的一家“清香园”不翻汤,在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后一炮走红,现在已经是十元起了,十几年前还是早上豆腐汤晚上不翻汤的小店呢。

        牛羊肉的汤馆,其中一小半会在中午同时卖烩面。河南的名小吃中,开封是灌汤包,周口是胡辣汤,郑州才是烩面呢,但是洛阳人也喜欢吃烩面。专门的烩面店一般不卖汤,早上也就不开门,晚上会营业到十来点;而兼做烩面的汤馆,因为汤更专业,就有专门奔了汤馆来吃烩面的。喝汤的人,如果有土豪或者请客办事或者打了一夜麻将赢了钱的,会叫三十元甚至五十元一碗的,都是另称了肉放入碗中加汤,店家会给“沏一下”以防肉多导致汤温降低;而吃面的人加肉,则一般是要上一斤半斤,或者是直接叫三十元五十元一份,拌了葱丝、香菜,用老抽香油醋调了味,当下酒菜。汤馆里的牛羊肉,一般要比专卖熟肉的店贵至少30%到50%,但是它却一般更好吃。外边煮完肉的汤要倒掉,都尽可能的提高出肉率,而且为了入味会提前加入汤中很多调料,煮出来的肉是暗红褐色的,也是咸的,无法再加调料拌了;而汤馆的肉,为了要好汤,出肉率就低得多,煮出来的肉是浅白的原色,而且都切得特别薄,拌出来就更好吃。

喝 汤_第3张图片
自带餐具泡饼丝

        在洛阳喝汤,不仅是一种吃饭,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在汤馆碰见熟人的机率要比在大饭店还大。一般情况下,遇上熟人正吃呢,后来者都会问“你馍够不够”来表示热情,但一般甚至绝对情形下,对方都会说够够够,一块钱一份的馍很实惠,饭量大的人买的时候都考虑过了;我从来没有见到人问:“你肉够不够”的,如果我真遇上真心的伙计或者故意卖乖人的问我,我真想说一次不够,给我再来二十块钱的肉;如果是正吃的先看到熟人来,也会主动打招呼,问“买票了吗我给你买吧?”,而后来的人,无论是否已经买过票都会说,你吃你吃我买过了,一般也还问一句“你馍够不够?”,人间一派和谐温暖在汤馆流淌。

        在洛阳开汤馆的小老板们,也都是一副人生赢家的样子,玩尽生意经。汤馆的店面不大,位置不限,概不赊账,少有工商税务卫生食监人员来吃拿卡要,真来了就给盛一份半碗肉的汤请他喝,顶多五十块钱。开汤馆的夫妻店多,一般是男老板凌晨2点起床熬汤,6点开始站在锅前盛汤,中间的几个小时把头一天凉透了的熟肉,耐心的切成薄片,要切到既不能让食客感觉到越来越薄,还得尽最大可能做到越切越薄,很是考验刀功;女老板则一般是坐在收银桌后,确保卖出去的票和收回来的钱绝对一致,也监督着收拾桌子碗筷的女工是否偷懒,还不能为了图省事收拾得太麻利,桌子上得适当留几个残余着汤底的空碗,以防让人误以为生意不好。男老板干到中午汤卖完,会来半盘子熟肉,整二两喝喝,然后睡到五六点去收拾当天的肉,待晚上睡前泡到大锅里,买葱洗净切碎这些事会交给女老板。做生意只需看住两头,即收钱和出货、出钱和进货,一般便能保住利润,小小的汤馆尽显了生意的真经。而生意好挣钱多又不太守财的店主,就会专门请一两个帮工,专门洗菜切肉,一律的肉汤烧饼管饱,碗里的肉也能给到中档标准的份量。

喝 汤_第4张图片
牛肉汤

        我曾经盛过几小时的汤。那是在大学三年级去工学院工厂和拖厂实习的时候,我一个要好的同学在建设路开了家驴肉汤馆。他姑姑家是洛阳第一批卖驴肉汤卖成功的匡家,给了他配方,他属于挣钱不多还不守财的,专门请了个小伙子切肉盛汤。因为他们雇佣双方年龄相差不大,熟络了以后该小伙子竟然经常想尝尝老板滋味,也抱个俄罗斯方块游戏机玩,在我中午去他那里喝免费的驴肉汤时,这俩人竟然让我代替他们盛汤。我见多了猪走,自然略懂得怎么吃猪肉,就学他们给人盛汤,难的是放多少肉,那时候7毛钱一碗,没有人上称称肉,都是凭感觉手抓。我问我同学,他竟然说,你看着抓就行,看见拉架子车和穿工装满身油的,饭量一般就大,可以少点肉,但是汤一定要多撇点油,要不然他会嫌汤太“寡”;看样子是个干部的,就要盛清汤,肉正常放就好;如果死盯着你抓肉的手的人,就多给两片,可以拣些薄的小的。我这算是真心明白什么叫看人下菜了,而且我自己研发出方法,就是先放三四片肉进去,再往里添一片,再添一片,添到喝汤人露出“这新来的盛汤的给的肉比平时多”的表情时,我再给他沏上汤,而且一般要盛到七八分满,好给人家留出端汤的方便和泡馍的空间。

        洛阳的汤好喝又神奇。神奇之处,是一岁的娃娃也能喝上瘾。我家在老城时,200米外就是南大街周记驴肉汤馆,自然也是两口子经营,当街杀驴的。孩子一岁左右时,天气刚好开始暖和,他早早醒来后,就要想出门,我就用推车推了,拿上他的不锈钢小碗和小钢勺,到周记汤馆,吃第一锅汤,自已要一碗5块的汤,再给他盛半小碗啥也不放的清汤,连葱花调料都没有,就那就吃得嗷嗷高兴,手舞足蹈的,还能把掰成碎沫的四分之一个烧饼给吃了。一直到过了七八年再去到另搬他处的周记汤馆,老板娘认出我后,竟然记得臭小子当年喝汤的样子。孩子自然是啥也不知道,老板娘也从老板夫人真正的成为老板的娘了,收银的换成了儿媳妇。再一个神奇,是出生在外地的洛阳籍后人,比如我在桂林成家的表弟的儿子,长到四五岁开始才回洛阳,最喜欢吃的竟然是牛肉汤和驴肉汤。

        外地的洛阳游子回洛阳,自然是最想喝汤。前几天援鄂医疗队返回后,住在一个中档偏上的酒店隔离休整,厨师们很贴心的熬了牛肉汤,队员们开心不已,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洛阳的汤馆,随便进一家,做得都不会差,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判断一个汤是不是好喝,只需看喝汤的人群中年轻美女是否多就行了,她们不惧发胖、不嫌弃卫生条件不好的汤馆,必是味道正宗了。疫情当然也不例外的影响了洛阳汤馆的生意和汤客的食欲,但是汤馆能成为洛阳复工复产的首批店面,每人搬了小凳子间隔一米五蹲在马路牙子上喝,成为一道风景,足以说明洛阳人对汤的厚爱。只是这风景被当作复工复产的好消息报道后,城管却不体恤人情的出面制止,说是占道经营影响城市形像。我擦,2月下旬的马路上哪有什么车和人,占的什么道?城市里又哪有什么外地人和媒体记者,影响了哪里的市容?真心希望以后执法部门执法时,完全可以更人性更接地气一些。

喝 汤_第5张图片
晚报新闻

        洛阳的汤,必须是在汤馆当场喝了味道才正,必须要大瓷碗不套塑料袋的盛了喝才够味。汤馆刚刚复工时,我并没有去凑热闹,我嫌塑料碗总让人以为有塑料味。昨天,洛阳终于宣布恢复堂食了,我就去南边伊洛路上新开的“龙鳞路第一家牛肉汤”,喝了用瓷碗盛放、坐在凳子上吃的、庚子鼠年的第一顿汤。这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喝汤,让俺充分感受到了身在洛阳的幸福。我记得前年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说的是龙鳞路上成片的、从早卖到晚的汤馆。我以此诗结束本文,并祝愿洛阳汤馆生意兴隆、洛阳人民福宁安康;希望中华大地疫情退去、世界苍生安然无恙。

                  《洛阳牛肉汤》

            龙鳞路上汤,喝着就是香。

            从早卖到晚,笑脸迎宾忙。

            出门回家来,汤就是洛阳。

            滋润多少人,达官贫民尝。

                                  2020年3月24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喝 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