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拆书的方法半天读完《洋葱阅读法》

        不知道在哪里看过一句话:“要学习如何读书,看《这样读书就够了》和《洋葱阅读法》这两本书就够了”。结果脑袋一热,两本书都买了过来。《这样读书就够了》已经读完并写了总结,在阅读《货币金融学》这个烧脑的运动后,开始用上一本学到的拆书法,拆一下《洋葱读书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冒出了很多想法。按照以往的方法,这些想法要不写在书的空白处,要不零散的记在印象笔记中。但都有些问题:写在书的空白处的,事后一页一页翻找很麻烦;写在印象笔记里的,因为太零散,事后也得不到整理。于是我采取了《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提到的“标签法”,但做了改进:只用一个颜色的标签,且贴的时候漏个角,方便事后翻查。读完一本书,把标签中记录的内容整理一下,就是个读书笔记。

如何用拆书的方法半天读完《洋葱阅读法》_第1张图片
改进的标签阅读法

        这个改进的方法是我自创的,省去了买三种标签的麻烦;省去了不知道用哪种颜色记录哪些内容的困惑;省去了明明一张标签纸可以搞定,却需要贴三张纸的繁琐。当然这个只是针对我个人而言,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先谈一些零星的收获和激发的想法吧。        1.文中提到大脑的四个偏好:简洁化、结构化、图形化、奖励反馈。其实,也是做一门精彩的PPT或内训课程可以借鉴的。

        2.大脑中的瞬时记忆,要通过“注意”的方式转成“短时记忆”,通过重复方式转成“长期记忆”。而GTD的“收集箱”的作用,就在于把“短时记忆”转成“长期记忆”。因为短期记忆量是有限的,像一块小黑板,写满了就要擦掉。通过把自己注意的事情随手写下来,相当于擦除了短期记忆的小黑板。但是很多使用GTD的新手,不善于将大脑的瞬时记忆,通过注意的方式转成短时记忆(无意识)。更不善于将短时记忆随手记下来,便于今后再次重现转成长期记忆。

        例如,我今天获得了两个同事信息。一个是同事买了一辆新车,另一个同事今年过年准备去日本玩。我清楚的知道,这两个信息今后可以用来交流拉进距离。所以,大脑通过“注意”,把这个瞬时记忆变成了短期记忆,以免自己听过就忘。接下来就要把这个信息随手记录到“收集箱”里。这样就完成了第二次重复。当晚上整理收集箱的时候,就会完成第三次重复。同时自己定一个提醒,一个月后问问同事新车开的怎么样?在正月初八的时候,给同事打个电话,问问他去日本玩的如何?现在节奏这么快,事情这么多,即使是你很要好的朋友(天天泡在一起的死党除外),如果没有联系提醒,过几天你肯定把他去日本过春节的事情忘到九霄云外,更不用提打个电话问候了。

        3.好书值得读三遍以上。经典书籍不要期望一次性读完。联想到自己目前正在读的《货币金融学》,自己非经济金融专业出身,读起来很艰难。自己一边读书一边通过幕布做思维导图,碰到难的章节,半天才读一小节,艰难而行。断断续续半年下来才读了一大半。导致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第一遍快速的读完,找出重点和难点,同时建立信心。第二遍针对重点和难点重点攻克。第三遍就可以驾轻就熟的轻松阅读了。所以不管是对于本经典的书籍,还是一本烂书,都用同一种方式阅读,都只读一遍的方式是严重错误的。如果你发现一本书,晦涩难懂,自己又不得不去攻克,那么就调整阅读策略,而不是一味的一边啃一边做导图,落下了阅读速度,打击了自信心。

        4.关于碎片化阅读。书中鼓励碎片化阅读,甚至建议通过集中碎片化阅读,建立自己的结构。但是建立结构是最难的,通过零散的知识来归纳结构更难。所以我个人的建议,在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之前,要读一些系统性的经典书籍。就像战役过程中,打下十个城镇,不如攻克一个核心城市。伤其五指,不如断其一指。

        举一个自己失败的惨痛教训。十年前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雅思考试。阅读得了满分九分,但写作只得了五分。原因在于自己写作的备考方式出了问题。我看了很多优秀的作文,从每个作文中都摘抄出几句高大上的句子背诵下来。以为背诵的这些零散的句子,就可以写出高分的作文。恰恰忽略了自己动笔去写,到头来眼高手低,连简单的句型都写不对,从各处拼凑所谓“经典句子”又不协调,导致惨败。还不如自己老老实实的写十篇作文,再找朋友认认真真的修改,自己准备几个固定的套路,那么至少六分肯定能拿到。这就是碎片化学习的教训。

        如果你想学GTD,把《搞定1》和《小强升职记》认认真真读三遍,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应用,比花几万块培训,买几百个微课都要管用,还大量的节约时间和金钱。如果你想学目标管理,认真读下小强老师的《只管去做》,再拉几个好朋友共同学习,打卡,效果可能比几万元的培训强很多。因为培训只是让你听懂,行动最终只能靠自己。

        再比如,看了知识管理的很多书,我只总结出一句话:“最有效的知识管理就是输出”。也就是把你的所思所想写出来和大家分享,能行动列成行动计划去逐步落实。这样就足够了。哪里需要那么多的高深理论,哪里需要那么多的结构模型。对于非专业选手来说,你只需要骑自行车代步,不需要懂得空气动力学、物理学、机械原理、身体力学等等高深的知识;同样,自我管理、知识管理、目标管理、管理行动等,是操作性很强的“器”。根本不需要那么玄乎的理论,能解决问题,简单明了就好。很多人找捷径,恰恰绕了远路,也许有收获,但花费的时间和收获不成正比。


        最后谈一谈其他阅读技巧的运用。

        1.批判阅读。不要把书,特别是工具书,当成老师。而要当成一个可以思想交流的朋友。书中提到的建立个人图书馆、同时阅读多本书、从简单的入门读物读起等方法,都是被我个人实践证明是不适合自己的。建立个人图书馆,目录结构会很复杂,分类的时候会很头大。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目录的横向整理和归类上,反而时间去仔细阅读文章。

        同时阅读多本书也是有问题的,像我之前说过的,伤其五指,不如断其一指。踏踏实实的读完一本书,你会发现其他书说的很多内容都是相似的,再次阅读同类书籍的难度也会下降。

        阅读也要从经典开始。那些入门的非经典的书籍,虽然降低了入门的难度,但收获很少。当你要学习一门新的领域,脑力的激荡是必不可少。如果你读一本书发现毫不费力,那你的认知力和理解力可以说毫无提升。读十本烂书,不如读一本好书。至于怎么读,第一,不能读太超过你能力范围的经典书籍。所以选书的难度很重要。第二,不要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想着一遍就看完。而应该至少三遍:第一遍略读,了解架构,发现难点,树立信心。第二遍研读,对重点和难点进行仔细的研读。第三遍归纳总结,甚至可以加入自己的批判。

        2.对于一本书,不一定要读完。发现书中的思想和你不一致,或者书中所讲对你没有什么帮助,果断的放弃吧。

        对于像我这样不经常读书的人来说,用半天时间看完250多页的书,并写了2700多字的感悟,看来也不是很难嘛。所以小伙伴们,不用羡慕大神。读书是为了致用,不是为了炫耀。只要方法得当,有充足的时间,你也会成为大神。


您的关注和点赞,是我继续的动力!

如何用拆书的方法半天读完《洋葱阅读法》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用拆书的方法半天读完《洋葱阅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