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用的社会模式

摘要

(过长了,摘要供阅读筛选。)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一些观点:社会信用简化为对个体行为的预期,如何简要评估;评估个体信用的信息来源,共同经历(第一手信息),可信来源的评价(第二手信息),社会标签;各种信用评估是都具有一定的误差;信用评估结果用作社交分类和行为界限的设定;基于信用社交模式的可行性。

0 引言

由于课题的名词释义偏差可能会导致理解和推断上的巨大问题,为防止陷入名词释义之争,对一些概念(例如“信用”和“社会模式”)进行概念范围的限定。首先,“信用”出现频率较高,应用场景广泛,既可以理解为主观的情感倾向,也可以理解为客观的历史行为记录。在本文中,我们调和一下这两种理解方式,将信用定义为某种形式的未来预期。未来预期既可以来自主观情感,也可以来自客观事实。这种预期主要为个体对个体的信任程度,个体对群体的信任程度还依赖复杂的信息融合方式。“社会模式”听起来过于宏大,“社交模式”或是“社会互动模式”更贴合一些,但为了理论上的可扩展性,依然选择使用“社会模式”。

目的上秉持功利主义原则,希望使得社会整体的效用最大化。效用理解为边沁的“幸福”(happiness);其次最大化是总和(均值)最大化,中位数最大化,还是某种基于Pareto最优的最大化,在很多情况下个体间的非合作博弈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效用并不能转移,不同的效用倾向之间和不能等值交换。

以下:1、通过信用解释一些社会规律和社会现象;2、设计一些基于信用的行为方案来应对社会规律,规律化行为,节省精力,提升效用。

1 信用

1.1 信用定义

个体的信用简化为对于个体社会行为的预期,社会行为可以包括一切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行为。任何评价方式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对于信息的抽象或是简化。在抽象过程中信息必然是有损失的。信用评价是自动产生的,个体对于其他个体的信任程度是差异的,天然的相对信任和相对不信任是存在。既然这种评价不可避免,那么为什么不利用一些技术手段来简化、解释、利用,以克服偏见、极端态度,进而克服情绪化行为、不符合目标的压力,实现可操作的公正,以及最大化整体效用(集体理性)。

1.2 信用组成

个体信用(或是信任)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心理活动、态度,并且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存在差异,不能绝对的量化误差必然存在,进行简单趋势、对比是的判断相对可行。提供一种可选方案:信任=(信誉+可靠性+真实性)/自我利益感。(https://firstround.com/review/use-this-equation-to-determine-diagnose-and-repair-trust/)

信誉简单理解为达到一定预期的能力(最大值),可靠性为达到一定预期的稳定性(正反例比率、分位数),真实性为影响对于预期的判断,自我利益感表达当出现冲突时是否仍然可信。

2 信用评估

信用是可变化的,可被影响的。具体被那些因素影响,不同因素影响力的如何是不太容易度量的,评价上。这里简要讨论三种较为常见的影响方式,共同经历、间接评价和社会标签。

2.1 共同经历

共同经历是对个体最直接的观察,极大地影响个体信用评价,通常发生在较为紧密的社会关系当中。共同经历是一种相对准确的信用评价方式,尤其是在长期条件下。既然信用可以理解为对未来的预期,最直接的预期估计方式就是根据历史记录。

2.2 间接评价

个体间接评价是是通过可信的信息源个体获取的评价,在缺乏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是重要的信任来源(信用背书、共同好友、引荐机制)。但是前提是信息源可信,通常认为可信个体认为可信的给他更可信,如果信息源不一定可信,那么则需要较大规模的信息源进行风险下降(社会标签)。

双重否定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即一个熟悉的、不信任的个体A表达了对另一个不熟悉的个体B的不信任,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会倾向于B是可信任的。虽然这是非理性的,但是有时人们无法避免这种倾向。

2.3 社会标签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共同经历和个体间接评价不容易获取,尤其是面对陌生的个体时,社会标签会成为我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我们不仅仅作为个人而存在,而是作为某种共同体中的一员而存在。

虽然社会标签存在歧视的风险,但是歧视是不能完全克服的,合理的歧视(区别对待)是效率的。但是如何选择标签对于避免歧视有着一定的影响,将标签区分为被动标签和主动标签两类。

2.3.1 被动标签

被动的标签是天然存在的标签,例如性别、肤色、种族、血缘关系等。我们无法否定,被动标签是带有信用信息的,但这种规律仅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对于个体应当尽可能避免从这种标签来对个体进行判断。

2.3.2 主动标签

主动标签则是主动选择或是表达的个体倾向,类似于政治想法、社会认知,行为策略,或是文学、音乐、艺术的偏好。这种标签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生物学信息以外的区分。当然标签有一定的主观塑造的可能(炒作),但是大规模、长时间、其他个体相对统一、稳定的标签是具有一定可信性的。

3 信用评估的作用

信用评估在社交策略上是有指导意义的。社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交换信息、产生非生物学的情感,都是沟通的产物。在沟通中也需要应对一些情况,不准确的信用评估可能会影响沟通效率和沟通结果。很多社交场合具有即时性,需求快速、准确的评估。直觉的评估不一定能够满足准确需求,详细的分析不能够满足快速需求。因此需要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评估方案。

3.1 信用分类(分级)

通过融合不同的信息来源,将信用分类(分级),是简化信息非常有效的策略。分类标准应当是有稳定依据的,通常我们很难获取和处理大规模的统计数据,简单、有效的小规模判断方式是需要的。

3.2 行为和反馈

在信用的基础上,社会行为的规则可以是软性规则,也可以是硬性规则。

行为应当作为分类的结果,即不同的信用分类产生不同的行为,但是作为共同经历的行为也是影响分类的最主要因素,可以通过行为改善分类(状态与策略的结合)。人是复杂的强化学习机器。容许误差,但不要容许长期存在的、可避免的大量误差。

4 可行性

假设基于信用的社会模式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以下是工程性的思考,即在执行上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

首先,个体信息存在不同的途径,如何融合这些途径获取的信息。由于各种途径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在获取相同信息的前提下,融合信息的效率决定了绝大多数判断的准确程度。整体趋势是面对越熟悉的个体应当越重视日常的交互,忽略其身上所带有的标签,而应对越不熟悉的个体则相反。对个体的评估能力是社交能力的重要部分。

其次是如何根据不同的评估结果选择不同的行为方案。对于所有的个体都采用同一套方案,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实现的。人具有很多潜在、复杂的情感倾向,自然地就会对不同的社交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案。

如何在这种方案的选择上进行一定的指导,防止一些干扰因素对于方案选择的负面影响。信用的评级是一种追求效率的方式。一个agent,在缺失模型的情况下,不论是社交(state)的评价,还是行为(action)的选择,都只能通过大量、差异、有反馈的社交训练来完成。但这种训练是很难同时实现大量、差异和反馈的,由于社交中还存着一定的博弈性质,不正确(具有误导性)的样本可能导致有偏差的结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社交环境对于人社交方式的巨大影响。

对于这些问题,方法论太多,可解释性不强。各种方法论都有成功的可能性,或是各有适合的问题领域,甚至有些方法论是巧合成功条件中的bug,而不是成功的feature。


顾涛勇

2020年1月15日星期三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于信用的社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