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边书房@解读四书《中庸》【59】不显而德,无为而治。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fū)钺 (yuè)。】

        奏,是进;假同格字,是感格感化。靡字,解作无。鈇,是莝(cuo)斫(zhuo)刀。钺,是斧。

        《诗经》说:“祭祀的人进而感化神明之际,他是极其诚敬的,不会等着别人言说和告诫,只要是在庙堂之人,都会受到感化,自然就没有争着竞相失礼的人,由此可见,有此德性,则有感化之功。”

        所以说君子既能在行动中省察,又能在安静独处的时候存养,那么他的诚敬的德性就会感动别人,而只要是被其德性感染的人,不会等到有爵位赏赐,而自动自发的乐于为善;不待别人生气,就自己感到畏惧,不敢做坏事,就好像受到胜过鈇钺的威力影响。所以说,德性成则民众就容易受教化,君子只有修炼慎独的功夫,才能造就成德之地。什么叫成德之地,就是能够教化民众之地,培育出这样的环境。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不显,是幽深玄远,无迹可寻。百辟,是天下的诸侯。刑,是法。笃,是厚;恭,是敬。

        君子不赏不怒,民众就能不劝而从善,不威而不作恶,其德性虽然能够教化民众,但是还没做到极致。《诗经》上说:“天子有幽深玄远之德性,无迹可寻,但是天下的诸侯各个都仰慕并且遵守法令,这就不仅是不赏而劝,不怒而威。”有德的君子,有戒慎恐惧之功,到收敛隐藏之严密,其心与天理浑然一体,时时刻刻内心都存有敬意,且不可窥测,天下之人自然会受到感染而钦慕其德性,服从其教化,就算是不认识他,也能自然平治天下。这就是君子化育之能事,神功化之极致,也可以说是无为而治。

【《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名,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怀,是念;輶,解作轻字;伦,是比方;载,是事;

       君子不显示笃厚恭敬,难以窥测,而天下自平,这就是德性的微妙之处。孔子曾经说过,为政有本,如果要大声厉色去教化民众,那也不过是追求末端的事务。《诗经》里说:“德之微妙,其轻如毛。”文王在诗中说,上天之事没有声音可听,没有气味可闻,声音和气都是无形的,相比颜色和毛,已经是够微妙的了,甚至被称作无,这才是天下之至微至妙,至高至上的境界啊。

        子思这样来形容君子之德,赞叹其精妙。可见君子的学问,都是这样去做了,才逐步达到不显而治的境界。不显而德就回到了德之本源。道即柔弱,德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无文明化的作为,文明化的作为就是有显,这就违背了德之规定性。

       文明化是人类用智的副产物,我们只有回到生知安行的境地才能走入无为而治的境界。生知安行的境地就是回归良知,不带半点虚妄和自以为是,至诚至真,不勉而中。

       《中庸》之学到此结束了。中庸是至诚之学,强调戒慎恐惧之功,才能构建化育天下的环境,下学而上达,心存敬畏,贯彻始终,需要我们切记体察,学而时习才能算学到一点《中庸》的精髓。

一家三口于桂林阳朔山水涅槃生态农庄


@荷边书房@解读四书《中庸》【59】不显而德,无为而治。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荷边书房@解读四书《中庸》【59】不显而德,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