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冰往事

家乡地处干热河谷地带,夏天最是难熬,比起海南的热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海南,阳光底下和树荫底下是完全不同的感觉,特别是稍微有点凉风一带,顿时消暑不少。而在老家则不然,四面环山,一条金沙江横贯而过,在太阳的照射下,犹如蒸笼一般,热气久久散不去。

那个时候有台摇头晃脑的落地扇也是极为满足了,对于空调连听说都无望。炎炎夏日,吃冰便成了我最开心的记忆。

一开始,县里镇上只有一个产冰棍的地方,上街的时候有幸曾见过生产冰棍的模具,大概推测了他的制作过程,先在模具里放满了糖精水,然后每个槽里插上一根竹签,接着放到库里冰冻,最后成型销售给“二级经销商”,成本应该是非常低的。而制作冰棍的配件竹签,有一阵子正是爷爷奶奶给他们供应的,还记得夜里我们劈竹子,划开成均匀的细条,为了防止锋利的棱边划到顾客的手,还得一条条的刮过,然后成捆的使劲搓,去掉毛刺的场景···

奶奶也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冰棍二级经销商,说是这么专业,其实非常简单,一个人拧着两个保温冰桶,里面塞满了冰棍,走到那儿人多就停在那儿卖,也不用吆喝,因为别人一看就知道那里面啊装的是啥。我曾非常期待奶奶拧着两个冰桶回来的日子,因为很有可能里面会“剩下”一两条冰棍儿,那味儿至今记忆犹新,冰凉凉的,甜滋滋的。

再后来,冰柜出现了,那些以往大街上常见的冰桶也陆续看不见了。当时学校里住了个张家,他们家瞅准了这商机,率先买入了一台冰柜,名字我至今还记得——星星冰柜,产品在学校那是供不应求的。而冰棍因为其容易融化的特性必须得速战速决,带来的快感不够持久的弊端,其地位也逐渐地被冰包所取代。“冰包”简而言之就是冰棍去掉了手持式木条后在外面加了一层密封的塑料,我们最喜欢的是那种冻得跟石头一样硬的冰包,咬去一个角让它一边融化一边吸着,虽然冰化得很慢,但是却可以持续消暑。而在销售旺季,因为冰冻的时间不够,冰包只能算作是冰水袋,去掉一个角,哗啦啦几口就吸完了。

冰棍、冰包虽然呈现的方式不一样,但是还是原来的配方,原来的味道,冰冰的,甜甜的。时过境迁,在各式各样的雪糕早已取代了冰棍、冰包社会地位的今天,我依旧怀念当年奶奶带回来的冰棍和张家卖的冰包,冰冰的,甜甜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吃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