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还是灰犀牛?---疫情之下再读《灰犀牛》

近年世界局势动荡,“蝴蝶效应”、“黑天鹅事件”这些词,总是出现在我们视线中。然而,“灰犀牛”,近二年才慢慢被人了解。比起“黑天鹅”,灰犀牛却是杀伤力更大的危机。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于是,“黑天鹅”,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不可预见的,偶发性的灾难。

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人们在远处就能看到它,但往往却毫不在意,并不视为威胁。然而,当它突然狂奔到了眼前,已经避无可避,杀伤力巨大。所以,“灰犀牛”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明显的,高概率的危机事件。

都知道“黑天鹅”可怕,可毁掉你的,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黑天鹅”,而是人们早已经看到的“灰犀牛”。

黑天鹅?还是灰犀牛?---疫情之下再读《灰犀牛》_第1张图片

最近全球疫情进入了爆发期,从2019年12月在武汉首次被发现,来得蹊跷而突然、看似一场典型的黑天鹅事件。然而现在回看疫情的走势,和全球各国对疫情的反应与应对,更是一场典型的“灰犀牛”危机。

中国是第一个遭遇“黑天鹅”的国家。具有如此强大传染力和杀伤力的病毒,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多见,对病毒的未知,加上地方政府的侥幸心理,导致开局错失了良机。但所幸后期的应对措施还算果断到位,加上民众上下一心,积极配合,总算及时控制住了危机。

如果说,新冠肺炎疫情的骤然爆发,是一场典型的“黑天鹅”事件。中国抗疫的二个月中,这场危机已然演变成了一头巨大的“灰犀牛”。中国疫情拐点之后,这只“灰犀牛”正在慢慢起身,向着世界各国虎视眈眈。疫情期间,中国控制疫情的举措,也许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国家,但至少给世界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经验。然而,一直关注着这场战争的世界各国,却依然心存侥幸,未提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直到被这头庞然大物撞开的大门,长驱直入,才仓促应战,节节败退。

短短的一个月,疫情波及全球,感染已高达几十万,美国更是成为第一个感染人数冲破十万的国家。且远未见顶,全球股市狂泻,无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停摆,医疗资源挤兑,奥运会被迫推迟……猝不及防,世界大乱。这就是灰犀牛的杀伤力。虽然目睹了中国和病毒的生死战,但哪怕在一个月前,又有多少人能料想到事态会演变到今天呢?

最容易识别的灰犀牛式危机就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真相:我们都知道它的存在,却没有“一招制敌的武器”,而且否认抵触的情绪很强烈,阻碍着进一步的行动。这样一个不愿面对的事实真相,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出牺牲让步才能够得到顺利解决。一般来说,一些人(不可能是所有人)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它,但是这样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解决问题。

“灰犀牛”危机,关键不是发生危机的可能性有多大,而是发生危机的时间节点离我们有多近。这一切,就如同远处奔腾而来的一群灰犀牛,我们早已远远看到了滚滚的烟尘,甚至听到了犀牛群奔腾的脚步,却依然选择视而不见。待到无可挽回,悔之晚矣。

黑天鹅?还是灰犀牛?---疫情之下再读《灰犀牛》_第2张图片

黑天鹅”和“灰犀牛”,是相生相伴的,每一只“黑天鹅”的背后,都蹲着一头“灰犀牛”。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是“黑天鹅”,而之前美国金融、房地产领域存在的隐患,就是“灰犀牛”。1997年的索罗斯是“黑天鹅”,而全球透支性的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就是“灰犀牛”。新冠病毒带来的医疗资源冲击是“黑天鹅”,而各国普遍存在的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体系,物资储备不足是“灰犀牛”,疫情对美股的重创是“黑天鹅”,而十年牛市形成的资本市场泡沫是“灰犀牛”.......“黑天鹅”源于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惊吓,“灰犀牛”来自人类对于已知世界的懈怠,凡此种种,谁又能把“黑天鹅”与“灰犀牛”完全分开呢?

黑天鹅?还是灰犀牛?---疫情之下再读《灰犀牛》_第3张图片

半年前,曾经读过米歇尔的《灰犀牛》,当时虽然很有触动,但和现在的震撼相比,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全球正遭遇“灰犀牛”践踏,被冲撞得七零八落的时候,再看此书,真是句句一针见血,字字珠玑。然而,尽管书是读了,笔记也是做了,可危机真正逼近的时候,我们依然还是选择了侥幸与逃避。道理还是那个道理,人性始终是人性。也许,能让人牢牢记住的道理,不能依靠书本,只能依靠血淋淋的现实。

为什么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对“灰犀牛”的视而不见呢?根本原因就是四个字:得过且过。

有一个叫作“卡桑德拉罪行”的文化现象,很有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人唤醒人们的危机意识,阻止危机的最终发生,结果往往是引火烧身。当足够多的人得到了你发出的信息,听从了你的劝告,改变了自己的行为,那么,你所预言的事情很可能就不会真的发生了。而你的警告就会变成“耸人听闻的谣言”,将会被冠以蛊惑人心的罪名。正因为“卡桑德拉罪行”的存在,避免灾难发生,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被社会误解,甚至被戴上杞人忧天、劳民伤财、无事生非的标签,甚至被处分、追责,流血流汗又流泪。

而得过且过,看似就保险得多。等大众都意识到了危机,甚至遭受到了危机的侵害,再采取措施,也更容易得到大众的理解,说不定还能变成战胜危机的功臣。正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会在最后被抛出。而成功地提前阻止危机的发生,不但得不到赞誉,反而会带来风险。

这里,有认知上的问题、有制度上缺失、有权力的制约,和利益的纠缠,更重要的是不同人,不同国家面对问题表现出来的责任感和担当。这一切的改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预警系统,和奖惩制度。同时危机到来之时,决策者的品行和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文化也不乏对于灰犀牛危机的警示谏言: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未雨绸缪远胜于亡羊补牢。这些格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嘴上运用自如,但实践起来,却常常付诸东流。知行合一,是多么的难!

下一头灰犀牛出现的时候,我们会怎样做呢?是再一次做一只怀揣侥幸的鸵鸟,蒙上双眼,还是正视危机,未雨绸缪?

​也许要实践才能证明。



20200021

你可能感兴趣的:(黑天鹅?还是灰犀牛?---疫情之下再读《灰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