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高人岂可失之——再读《好好学习》

你相信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这句话我今天深刻地体会到了。

今天下午与一个小年轻聊天,关于企业安全的问题,他就是坚信有生产、必然有事故,有事故肯定就有伤亡,所以企业发展出现伤亡事故是不可避免的。两个人一起都没能说服他认可现在企业可以通过风险预控做到零伤亡生产。反过来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他怎么对待这个世界,与你如何看待世界可能就是一个永远不相交的平行线,也不见得你的方式就高明些许。而作为《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凭什么要我们相信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呢?

首先,咱们看历史上一对兄弟——曾国藩、曾国荃发生的事。曾国荃因私怨弹劾官文,刚开始对曾国藩的批评不以为然,直至后来发生诸多事,丢官被罢职在家蛰居七年间,不断反思自己这一生的得失,越想越发现,在所有大事上,兄长的判断几乎都是对的,自己的判断几乎都是错的。兄长所说的话,听起来是老生常谈,但是事后几乎字字都能应验。自己自诩高明,看不上兄长的“笨拙”,结果是一再被打脸。后来评价自己的兄长的奏折“从来没有溢美夸张的言辞,也从来不做无聊的一惊一乍之语。论太平军军势的兴衰、分析中外大局,对局势的分析都非常准确,但是他的话却说得非常谦虚克制,从来不说必然二字,但是事后无不应验。”所以后来再次出山的曾国荃,仿照兄长曾国藩的做事方式做官,最终死后朝廷给予很高的评价,自己也和兄长携手跨入晚清名臣之列。

看了这个历史事件后,你是不是觉得看待世界方式的差异能决定你一生成就的大小,所以很有必要像“曾国荃”一样学习“曾国藩”看待世界的方式。下面说说咱们为什么跟着成甲老师学习看待世界的方式!成甲主业是景区设计咨询,但是经常“不务正业”地去清华MBA、第九课堂、多角度沙龙、中国惠普、埃森哲、中国人寿等机构进行演讲,做关于个人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方面的课程和分享。还是得到APP每天听本书的说书人,还是混沌大学的分享嘉宾…看到这些,你是不是觉得应该像“曾国荃”一样模仿一下高人了。

《好好学习》的基础是你要相信两个假设:第一,很多时候,复杂的世界是由简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第二,复杂系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然后你再确认几个关键的概念:1.知识: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2.临界知识:能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行为的知识。3.学习: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你还要有绿灯思维、寻找真问题的思考力。最后成甲老师给出的核心的临界知识有: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以及综合应用。

知道之后,困难的是如何做到,我是在成甲老师预售阶段就参加了,参加微信群讨论初稿,分享读后感;再到此书出版,到现在的畅销。虽然收获不少,但是总到关键时刻忘记使用临界知识分析自己的问题。从16年开始觉得传统的能源行业要没落(我是在燃煤电厂上班),一定要转型,每天都是上网找有没有合适工作——一个不太脱离原来行业,害怕离自己的舒适区太远,没有了安全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以至于17年全年都在与自己烦躁的心情做斗争。今年4月突然看见一个天然气电厂招聘与自己很相关的职位,就投递了简历。心想着国家现在正大力发展天然气能源利用,去到之后肯定大有作为,根本没有做实际的调查,只是臆测。等到辞职来到所谓的“新能源”单位后,发现我的岗位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

看书中成甲老师参加一上市公司为新的业务板块发展提供咨询会上的发言:(1)集团为什么要进入这个新业务板块?初始动机和商业模式构想是什么?(2)这种构想要实现,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推动这一目标的结构动力是什么?(3)现在的态势与我们的关键目标是否匹配?从内部构架到用户需求之间要做哪些工作?发展的节奏是什么?

看到这三个问题后,我现在想跳槽就个人而言与一个公司开展新的业务板块是不是很相似。之前一心光顾跳出原来的单位,没有看见其他方面的问题,要是当时也模仿成甲老师也给自己提几个问题,该多好啊!(1)我为什么要进入这家公司?这家公司的经营模式是什么样子的?(2)行业的现状是什么?这家公司是什么定位?我在公司内是什么角色?(3)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最关键的因素是不是与这家公司的经营方向相契合?这些因素是否在自己可控或努力就能达到的范围内?…

我发现不用问三个问题,仔细思考两个问题就可以看出来,我的跳槽就是属于非理性的。行业有前途与个人职业发展有前途是两码事,像公司开展的新业务一样,实际商业模式与你以为的有差距,必须先做好调研在行动,运营过程中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而个人离职跳槽、职业规划调整难度可能还大于公司运营方式的调整。

正如成甲老师所讲,不能改变你行为的道理只是信息而已,即使懂得再多道理,也不会影响你怎么过自己的一生,只有学习之后的行为改变才是关键。想想以前读书就是成甲老师所讲的低水平勤奋,还做的读书笔记(你真的会学习吗——《好好学习》),还写反思日记,但是都没有去应用到自己所想解决的问题上。所以再读为了跟上错过的高人,一次擦肩而过因缘份,再次就是自己愚蠢了。


求学之路无坦途,问艺之道无捷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高人岂可失之——再读《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