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6年,那会儿还在老东家微果酱。
作为一个当时在行内仍颇具知名度的新媒体行业号的主编,自问也还算是相对了解新媒体的那一批人。但也仅限于对平台规则的熟知、对行业热点的跟踪分析,及对不同账号的观察(毕竟是常年关注1000个公众号的人)等,不过那时同行更多使用“原创号”、“草根号”来对账号进行粗暴区别,并没有现在垂直领域分得那样细。
这是因为2015年底到2016年上半年这段时间,大批具备优秀原创能力的作者,在微信官方一系列原创保护规则和支持下,开始逐渐“熬出头”,通过优质的原创内容,获得了大批忠诚高粘度的C端用户,通过内容和用户,又连接上了B端广告主。
两年多以前,广告主在新媒体方面的预算,与传统渠道相比,简直少得可怜。毕竟这些企业对新兴事物的接受度并没有很高,品牌客户不懂新媒体,他们找的广告公关公司也不懂新媒体,即便有些广告公司有这块的媒介资源,但执行的媒介也不懂筛选账号,行业刷量现象频出,水太深,所以大部分广告主都是持观望态度,预算并未真正倾斜。
公众号是真的具备“品效合一”的新媒体,首批愿意试水的品牌客户在有原创内容又有高粘度用户的这批账号上尝到了甜头,自然会更青睐于投放它们。口碑相传后,原创号受广告主的欢迎程度越来越高。而原创号的大批涌现,让草根号和营销号这批最早在微信公众平台里赚取第一桶金的人,也着实遇到了挑战,毕竟金主的蛋糕就那么多。
但无论是原创号,还是营销号,在2016年开始,好像大家都在寻求变现。而广告,是最水到渠成的。所以一直到2017年上半年,大部分公众号的变现方式都是相对单一的广告模式。
二
2016年中开始,我开始意识到,作为一个纯粹的行业内容人,在写商业模式相关内容时,因缺乏相关商业知识和实操经验,即便能采访或者了解回来部分信息,但也无法让我写出更深刻的内容和对公众号主真正有价值的经验。没有深层次思考的内容,过于肤浅和表面,自己都难以信服。
再者,虽然各大新媒体行业号也有各种大咖的分享和采访,但一些真正实用或者有价值的东西可能未必能被挖掘出来,又离在一线操作的运营操盘手很远,他们的经验同样是很有价值很重要的。
因此种种,我在日常选题和写作中时常陷入深深的无力感。加上虽新闻专业出身,毕业后一直从事文字工作,但自己并不喜欢让码字成为日常工作的本身,于是我决定重新调整方向。
微果酱的老黄,作为行业的老大哥,他是我很尊敬的一位前辈。说他是我新媒体的引路人和导航者应该也不为过,至今他的很多关于新媒体的见解和理念,都扔在深深影响着我。
在任职微果酱内容主管一职期间,经常陪老黄在茶室面见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媒体从业者,听他们聊行业里的人与事。听得多见得多,人脉广了,思维也活跃了。(在一进入新媒体行业,能有这样一位格局很大眼界很宽的老板,我无疑是幸运的。)
那时对商业懵懵懂懂的我,是在帮老黄做演讲PPT时被启蒙。因为每次老黄要去演讲,都会把我叫去茶室,一边喝茶一边跟我讲他演讲主题相关的东西。里面就有“商业模式”这一点。
在他看来,新媒体的商业,在不同阶段会有“内容+广告”、“内容+电商”、“内容+场景”和“内容+版权”四个方面的爆发。不过后来因为小程序2017年春节前的横空到来,让移动端不同“场景”里人与工具、人与服务、O2O的连接提前到来了。
2016年春节回来,老黄认为,内容电商会是下一个风口和爆发点。他这样认为,也这样做了布局。同年5月份左右,微果酱电商项目立项,并且在三个月后开始进入试运营阶段。恰好那段时间遇到我在内容上的瓶颈期,寻求新尝试,老黄和我的老大Den,决定让我加入微果酱电商项目,协助对接号主等工作。
8月份左右,我开始参与微果酱电商的工作。当时的微果酱电商,模式其实跟现在的很多新媒体电商分销平台很像。商品分销、分佣、订单数据统计、流量统计、营销工具等,该有的都有。而且我们还包揽了商品文案的撰写、图片等素材的制作等工作。作为平台方,我们希望能让厂家品牌方的好产品,通过微果酱电商找到合适的推广渠道;希望能让精通内容的公众号主能多一种变现模式。
当时微果酱电商的部分后台截图
微果酱在新媒体行业做得比较早,旗下有很多或自营或合作的公众号,所以电商文案的撰写,对我们来说问题并不大,在科技每日推送最早期,我们就积累了大批优质写手。加上项目里有10多年经验的资深电商人,所以微果酱电商很快对接上了一批很有很好产品的直销厂家和品牌,无论是价格还是品质,我们都是具有一定优势。
那会儿经常跟着外出去大电商平台、厂家谈合作,对于过去在案头工作的我来说,是新鲜的、有趣的。但在公众号方面遇到的难题却是比我们想象中大的。绝大部分公号主的想法就是:接一个广告都几千几万了,我为什么还要去做电商?一篇文章也卖不了几个,浪费了流量,还伤害了用户。
确实,那时已经先人一步试水电商的公众号,真是屈指可数。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1、公号教育成本太高,用户信任还在建立。因为做的公号主少,所以C端用户在微信端购物的习惯还并没有培养起来。虽然当时很多账号起来了,但与用户的连接还并未像2年后的今天这样强,用户信任是内容电商的基础之一。所以,公号主的教育成本大,C端用户的教育成本更大;
2、团队太小,精力有限。很多公众号在当时,仍旧是单兵或者几个人的团队,他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把关电商内容和选品,如果要自建电商团队,这里的人力和技术成本投入是非常大的;
3、技术发展未必能匹配到良好的用户体验。微信支付在早几年的发展非常迅速,这为微信生态里的内容电商创造了很好的技术环境,但那时微信里的电商用的还是H5页面,跳转商品购买的流畅度受网络等因素影响太多,不能确保给到用户很好的体验;
4、对电商有误解,过度追捧爆品。推荐商品给公号主时,大部分很在意该商品在其他号的转化率。记得有个生活类的账号,创始人刚好是也认识,每次给他推荐商品,问的第一句永远是“转化率怎样?在其他号卖爆了吗”,然后各种犹豫、质疑,却始终没有踏出一步去尝试。
内容电商在当时更多被认为是广告的补充(像小小包麻麻这种一开始就做电商的不多),其营收跟广告还无法比。每个账号的用户群体都不一样,用户对内容电商的很多接受点,其实都需要账号自身去教育,这就要求公众号自身要有耐心,要愿意试错,要懂得教育用户。
但很多初试水的公众号,往往想要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个商品,几单的销售,受影响的因素太多,包括露出位置和次数、内容写作方向、引导语及图片等,即便用户购买后投诉或有次品时,号主也会判断为是商品原因,而选择放弃。
爆品很多时候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这个商品在这个号卖爆了,未必适合能在另一个号卖爆。除了头部账号,其实很多时候内容电商的本质应该是细水长流的。毕竟内容的“长尾效应”显著,只要还在售,内容发布一周或一个月后都有可能再产生销售。
当时也有不少率先试水的公众号在内容电商领域取得了不错成绩,比如很早也很谨慎做电商的书单、被李叫兽当做文章案例的文怡家常菜、3000多粉丝卖出100万销售额的小羽私厨等。9月份在接受新榜采访时,小小包麻麻透露的内容电商月入就是3000万了。还有很多闷声做电商做得不错的,记得有个账号很早开始销售自己上山采药制作的一些养生的食疗,东西老贵,但据悉卖得很好。像这类,其实不在少数。
此外,还有部分品牌,尤其是新品牌,那时也率先选择与公众号合作做推广,因为很多账号前期不愿意做CPS,所以他们几乎用钱踩过一个个坑,把那些高转化率的账号找出来了,并反复投放,有的甚至签订框架协议。这其中很具代表性的新品牌就是轻生活、HFP、植观等。所以我认为,新品牌在新媒体,即便在目前,也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但大环境的事实也确实告诉我们,内容电商的真正风口还没到来。
再基于其他种种原因,以及小程序的出现,2017年春节后,行业发生了不少变化,这个项目没有继续做下去了。后来新榜也成立了类似的电商项目,但据悉也是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没有起来。
三
又是新一年,如果还跟过去一样,那就是没进步了。商业模式上,如果还跟过去一年都是接广告,天花板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也是没进步了,加上布局做得越来越大,那就得研究更多商业模式。
所以2017年上半年,有一些账号开始投入成本布局电商。这些账号里,很多现在也还做得不错,大一些的账号月流水上千万不是问题;也有些账号开始做自己的品牌,当时深圳一个时尚号团队就开始在淘宝上架了自己的服装品牌,但后面出于什么原因没有继续就不得而知了。
但总体而言,上半年的内容电商情况与2016年底比较,没有明显感觉到太大变化。因为大家都被“当红炸子鸡”——小程序一波接一波的更新,搞得有点懵圈了。不确定这是不是风口,不确定是否要做,更不确定下一个风口会是什么。
2017年,微信官方算是强推小程序了,时不时更新这个功能,时不时开放那个入口或能力,那段程序猿和新媒体人都没有xing生活的日子,想想都热泪盈眶。当然大家都还是乐见其成的。对于小程序,这里不多说,因为新事物,感觉正如五六年的公众号一样,处于野蛮生长期。分析得比我好比我专业的人太多,大家可以找相关文章来了解。
风吹得很大,然而截至2017年中,开始将小程序运用在电商的公众号并不多。不过下半年开始,确实能明显感觉到公号做电商的积极性,跟一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跟公众号关联小程序可以插入公众号文章、菜单栏等位置的功能释放不无关系,如此各种闲时流量可以被充分调动,文章里直接跳转小程序可以立即下单购买,路径更短,小程序带来的用户的体验也更好,真正实现“内容+电商”的连接。
7月份黎贝卡X MINI限量版汽车,100辆4分钟售罄,简直给行业打了一剂兴奋剂。同月,经历“黑色六月”归来的咪蒙,发布的招聘里包含了“电商运营”一职。几个月后“石榴婆报告”也开电商小程序了,“差评”、“一条”、“有车以后”“十点读书”等陆续关联电商小程序,布局电商,还有后来刷屏的“于小戈”小程序电商案例,一大批头部大号或知名账号的一些举动,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行业的风向标。
于是,越来越多的团队开始增设小团队跃跃欲试,而且岗位设置也渐趋完善,一般都包含电商运营、选品、设计等。做得早的一些新媒体公司,其电商团队完善程度,堪比一个大的天猫店,从客服团队、商城运营、商品运营、买手、文案团队、设计团队等应有尽有,甚至自己着手开发OMS系统、ERP系统等。这时,管理、高效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行业人才的培养,其实完全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速度。新媒体电商相关的人才更甚,包括产品、电商运营、买手等,因为这个领域,算是最新的,而内容电商运营方式或者团队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传统电商平台。
再者,既然是内容电商,那尤其对电商运营而言,既需要了解相关商品,又要对内容有所了解,还要对现下用户最喜欢的社交玩法、营销工具等有所了解,甚至要建立社群管理、VIP管理等,要了解用户喜好,将公众号、商城、商品等多方结合进行运营规划,这是不小的挑战。
所以很多公众号,其实会把这样的一个电商运营,细分为不同工作侧重点的运营,如此就要求统管电商这些运营的人,自身能力需要比较综合。当然,内容电商的很多经验,还是得向传统电商的运营取经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电商小程序这块,有赞和See是比较早切进来,并且目前被广为熟知的。近段时间,也有很多其他电商小程序平台在涌现和快速发展,相信下半年或者明年的战场会很热闹。毕竟目前而言,无论是See还是有赞,准入门槛对不少中小团队来说还是稍高的,而且商户集中在头部账号,长尾战场目前足够大,新团队的机会也还有很多。
Vivi,3年新媒体运营,2年新媒体电商实操经验,新媒体行业号“微果酱”前主编,“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同名品牌前电商运营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