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0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白话诠释:孔子说,“传述(古籍经典)却不创作(指的随意发挥),相信且热爱古代文化,我私以为可以与老子和彭祖相比较了。”

孔子说,“(把见闻)默默记下来,学习却不满足,教授别人却不倦怠,对于我有什么呢?”

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习不去研习,听闻了义礼不去实践,不好的地方不能够改正,是我的忧虑呀。”

切己体察:我在写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实际是读了《述而》的01与02后才开始写的。一个整体的感觉是这一整个大篇章应该都是在谈学习和教育,更加侧重于教育。本来我觉得“述而”一词从文章中摘抄出来是断章取义,但是一个“述”字足以传神,即表示了“传述”的工作,这不就是老师做的事情么。

第一句说了要遵循古籍和古典,也就是尊重传统经典文化。在这件事情上我容易犯两类错误,一个是觉得古时候的东西已经过时了,对于现代社会需要修正了。这种思想的危险之处在于会使得我自己没有什么可以依赖,即批判的过多了,用英文来说就是too critical。做一个假设,就算我真的批判对了,有什么好处?既不能够证明我自己,也不能使得我自己心安,因为还是没有找到真理,还是没有什么可以凭借和依靠。要从变化的世界中找到不变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另外一个更加危险的思想是容易出现盲视者偏差,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效应,即容易自己心里想了什么,就容易看见什么,或者更倾向于看见什么,用那些自己看见的事物为自己的观点做证明。我们在朋友圈中转发的内容就是我们的观点和倾向,这也是为啥基于内容的推荐系统可以work的原因了。

第二句是对老师的要求。我作为一名企业大学的兼职讲师,其实也有老师的半个角色影子。即便我并不从事这个企业内的兼职工作,我们日常工作中也时长需要传递给别人以具体情况和认知,这个时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老师”。其中有几点比较重要:1)老师学习不能满足,一定要学在学生之前,且迭代速度要比学生更快,这样才能够“降维打击”。我的一个朋友在进行咨询,目前在家SOHO,她之所以能够招揽到愿意跟她学习的学生,就是她迭代速度快的原因。另一个例证就是我每年都会给AI大学讲一次年终盘点,如果那一年阅读量大,感悟就多,分享就充实,而如果那一年阅读量小,没有怎么学习收获,那就说不出来啥。2)教别人不能够厌倦,很多老师是一个内容重复地要讲很多遍的。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不断精进,有的人则习以为常了。前者明显更加适合做老师。

第三句是对学生的要求,要求在品德、学习、义理以及自省上有所表示的才可以。观察自己学习虽然多,但是需要关注于深入思考以及刻意联系,品德虽然纯正但是还有瑕疵,义理会说但是缺少实践,发现了自己错误也能够自省但是却执行更改的不彻底。总而言之还是说得多做得少了,这一点需要重视和改正。

文言拾遗:述而不作--“作”即创作,在这里即随意发挥的意思。

默而识之--“识”即记住。

学而不厌--“厌”即满足。

学之不讲--“讲”在这里有注重,关注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卫生。~政策。

闻义不能徙--“徙”在这里有动的感觉,即实践。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述而》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