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佛法看世界》听书笔记

阿萌萌200天学习笔记Day122

不安全感主要是源于对无常的抗拒和对自我的执着。

《透过佛法看世界》听书笔记_第1张图片
阿萌萌

《透过佛法看世界》[中]希阿荣博堪布

@樊登读书·第二十二本


● 全书以问答的方式进行

问题1:如果请您用几句话向人们介绍佛教,您会如何介绍?

-佛教的一大特点是有教无类,有求必应。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便教以八万四千法门。佛法的要义可以归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问题2:我们究竟是从佛那里找寻到内心的力量,还是在寻求庇佑,诉求各自的欲望?

-从佛法中能得到什么,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发心,然后就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佛法落实到自己身上了。

问题3:佛祖拥有过很多所以才能放下,我什么都没有得到,如何放下?

-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

-“得到”主要靠的是福报,“放下”需要的是智慧。

问题4:我已经生活无忧了,为什么常常有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主要是源于对无常的抗拒和对自我的执着。

-如果没有对无常和无我的认识,生活越富足,拥有的越多,想留住、怕失去的也就越多,因此就越没有安全感。

问题5:自称能够看空一切的人,难道没有一件在意的事和人吗?

-真正证悟的人不会自称看空一切,看空一切并不是证悟空性。证悟空性时,智慧和慈悲是同时升起的。

问题6:我尊重学佛的人,但我不信佛。我确信自己是十足的好人,甚至比很多学佛的人还好,这样结果应该是一样的,对吗?

-信佛的人依据不同的发心,入不同的乘。分为人天乘、小乘、大乘。如果没有这些发心,就不会得到这些结果。(佛教修行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断恶行善)

问题7:当一个虔诚的信徒许下心愿没有达成,怎样说服他坚定对佛法的信心呢?

-许了愿就要实现,这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生活中求而不得是常态。

-佛法为什么可贵?不仅是因为它能帮助你实现愿望,更是因为当你愿望落空时,它能引导你放下失望、恐惧和执着,教你透过不圆满、不稳定的流转现象,感受到喜悦清净。

问题8:修行听起来极其艰深,我们应该如何修行?

-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佛法的修行,就是学习以正确的方法、创造正确的条件去实现自由安乐。这是每个人在平凡生活中都可以去做的一件事。

-常常提醒自己是否不存害心、常怀善意,这就是修行的开始。

问题9:如果大家都去修行了,谁来负责生产?社会怎么进步?

-佛教修行有出家、在家两种。出家是需要因缘的,佛教不会要求所有人都出家。在家居士可以在修行的同时兼顾自己的社会、家庭角色。

-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成员都相信因果、去恶行善、有精神信仰,那么社会会更加和谐。

问题10:人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

-如果想心里平静一些,应该尽量让生活简单一点。

-你心中越焦躁,说明你执着的越多。回归内心的平静须从淡化内心的执着入手。

-少吃一点,少睡一点,精神、身体会更健康。

问题11: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痛苦?

-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

-我们认为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则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的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

问题12:若他人回报你的慈悲以冷漠甚至厌恶,我们如何才能安乐?

-安乐是内心的感受。当我们慈悲对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住内心的善良,并且不期待对方立刻回馈同样的善心时,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开阔、坚强,这便是安乐的源泉。

问题13:贪嗔痴升起时,明明知道是不对的,可内心却无法一下子平静下来,该怎么办?

-修行需要耐心,要允许自己失败和重来,只要不放弃就好。

-能够意识到贪嗔痴升起已经是进步,接下来要做的是努力不采取行动。你会发现,当贪嗔痴生起时,如果不随即采取行动,心里的那股贪嗔痴慢慢也就自行消退了。

问题14:如何供养能够积累更多资粮?

-佛教所说的“积累”,落到实处其实做的是放弃。修行者通过六度修行,哪一个不是在教你放弃?

-供养时发心清净最为关键。清净,就是内心远离偏颇、极端的想法。远离贪嗔痴慢疑五毒烦恼。

阿萌萌

你可能感兴趣的:(《透过佛法看世界》听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