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勒温行为公式看电影《我不是药神》之时势造英雄

《我不是药神》从上映到热评,起初并没有多想看,对这种预测会让人飙眼泪的电影,年纪渐长的人难免稍稍防御。

无聊之余还是看了。

剧情很流畅,感觉不到夸张。也彪眼泪了,不是源于电影刻意煽情,能戳中泪点的,往往平淡而蕴含某种意义,一种只对个人有意义的意义——生命中旧疤被击中复活。

不想说生活不易、绝症病人的艰难,就说说男主程勇的心路与行为转变历程吧。

一个卖印度神油交房租都够呛的标配版loser,从蝇营狗苟到人性光辉闪现,一开始并不是一道摆在他面前的是非选择题,不是随意点个yes or no 就ok。

说是机缘巧合也行,命运之手无形推动也行,每个人的一生不都是这样的么。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往往从起点出发,走着走着就各种跑偏,并没有走到我们自己预设的终点。而实际终点可能比我们自己预设的更像终点的样子。

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那么做了呢?是什么在暗中操控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呢?心理学家勒温有个著名的行为公式(behavlor formula)——人类行为B=f(P,E),可以用来一解缘由。

其中,B指行为(behavior).f指函数(function),P指人(person),E指环境(enviroment)。

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人(单独的和群体的人的属性)与环境(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的情景规定性)双重作用的结果。

“时势造英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英雄起初不一定刻意为自己选了英雄人设,是时势(情景)的作用,影响他的行为选择,最终促使他成为英雄。

我们来看看电影中程勇从最初果断拒绝带药,到一心想着赚钱倒药,到很赚钱还是决定放弃倒药,到后来不赚钱也倒药,甚至最后赔着钱倒药,这一系列渐变行为,是如何在情境影响下一步步推进的。

最初,虽然潦倒到没钱交房租,囊中羞涩地面对离婚后跟前妻在一起的儿子,他还是干脆拒绝了找上门儿的病患吕受益,一个守法公民本能的拒绝——“假”药?想都别想,触碰法律的事儿赚多少钱都不能碰!

我们到底有几分自由选择权?我们摆脱不了生活也好命运也好暗中为我们埋藏的选择。

老父亲病重,巨额手术费逼迫程勇重新考虑吕受益的请求。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知道瑞版格列宁跟印版格列宁的区别——前者三万七,后者批发价五百,而两者药效相差无几。

倒药过程中,程勇认识了靠跳钢管舞给女儿治病的思慧,会讲英语的患者刘牧师,患病后怕拖累家人离家出走的年轻人黄毛,他们五个人组成一个完美倒药团队,意气风发过那么一阵儿。

美好总是短暂,意外来的太突然。做假药的张长林的出现,让程勇重新审视自己倒药行为。

在张长林的游说下,他知道自己承担不起违法后果,虽然这时候已经不仅仅是谋利问题。

五千一盒卖,他也亲眼看见很多患者因为他受益,如果不卖,那些患者将会更可怜。但顶着良心压力,他还是接受张长林条件,退回安全区域,放弃倒药。

世事沧桑有时不需要多久远,一年后,程勇经营着一家效益不错的服装厂,而没钱断了药的吕受益病情进入无法逆转的急变期。

目睹吕受益被疾病折磨的痛苦,弱妻娇儿的不易,已经不用为赚钱纠结的程勇,再次踏上印度倒药之旅。

买药回来,吕受益不堪忍受病痛折磨选择自杀,这给程勇良心天秤加了重重一码。

随后,瑞版格列宁公司为维权的步步紧逼、与印版格列宁药厂老板的深入交流,林林总总,一点点夯实程勇毅然选择当时可能连他自己都不太明晰的“付出”与“牺牲”的决心。

也就是说,程勇已经不自觉地走上成为英雄之路。

剩下四个人继续抱团儿,继续进药并以批发价五百卖给患者。

不用天出手,人都未必遂人愿。

潜逃的张长林被捕,随后黄毛为保护程勇而死,印方药厂老板也发来消息说因瑞版格列宁公司干预,药厂停产,但他可以帮程勇回收药店零售两千的药。

程勇同意了,他照旧五百卖给患者,用自己的钱填补缺漏,一个月补贴十几万。

在这之前,他把儿子送出国交给前妻,做好随时被捕的准备。他知道自己做的事儿在法律面前意味着什么,毅然做好破釜沉舟的准备。

张长林被捕后对程勇的袒护,印方药厂老板的仗义相助,小舅子破案过程中面对真相的犹豫,都在加持着程勇的英雄行为。

至此,由自私逐利,到不自觉为他人而为,到涉险为他人自觉而为,在环境(情境)影响下,程勇一步步完成个人心灵蜕变之旅,成为被时势所造之“英雄”。

片尾,病患济济长街送行,沉默的长镜头让人无以感慨,囚车中的程勇应该是踏实无憾的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勒温行为公式看电影《我不是药神》之时势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