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手都讲《原则》?

《原则》这本书太火了,你可以看到高手都在讲这本书。万维刚、傅盛、罗胖、潘石屹、吴晓波等等大咖,但这本书为什么夺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呢?这本书都在讲什么呢?别急,我会从序言开始持续输出解读这本书。

01
首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会持有每个人都应该研究达里奥的《原则》观点呢?
先从科学家、学者研究时选取的研究对象说起。
对于研究对象,一般分为两种:平均以及最好的。
分析一个班级的平均分来衡量这个班级的整体学习效果,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用人均GDP。
但有一个问题,平均值是不利于我们发挥最大潜能,找到更多可能性的研究方式。

为什么?
想象一下,当你学习瑜伽的时候,你不会去南京东路找一个路人问大多数人练瑜伽怎么练;学下象棋你会研究胡荣华的棋局,不会随便进到一个胡同里面找一个老大爷大部分人怎么下;学演讲你会看着乔布斯进行模仿,而不是大学里进到一个教室问某个演讲者大多数人怎么演讲。
关于学习某项技能或者思想,从来都是研究大量的高手,找出共性,然后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

核心思想来自于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马斯洛的一篇没有被发表的论文,有一句原话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要想知道人跑的有多快,从人群中找出一个好样本得出平均速度是没有用的,收集奥运会金牌得主的成绩,看看他们能做得多好,则是要有用的多。如果我们想知道人的精神成长、价值观成长或道德发展的可能性,那么我认为能让我们学到最多的,就是去研究我们当中最有道德、最合伦理的人或者是圣人。”

02
那么大量顶级高手都有什么样的共性,便于我们学习呢?
在澄清之前,不得不提哲科思维。
哲科思维最核心的是两个步骤:假设以及验证。
很容易发现,人与人之间所有决策的高低,是因为假设不同的缘故。
打个比方,同样是做手机新品的活动海报。
一张海报是这样的,找公司的老总,把其个人照片P进去,然后配上文案:张总为某某手机代言。
另一个海报是一个美女,拿着手机,文案写到:变焦双摄,拍人更美。
哪张对于消费者更吸引人?高下立判。
区别是什么?
第一张背后的假设是,1 消费者会看、2 老总都用,我也用。而事实是,消费者对于你的老总毫不关心。
第二张背后的假设是,1 消费者不会看、2 调研下来,消费者更关注拍照功能。

说到假设的验证,大部分假设可以被证伪。
那这里就不得不提底层假设,它是根据你的真实性格和价值观来定制的,不会变的假设。
为了更好理解,就拿思维模型来说,它是一个推演的过程,从底层假设一步一步往后面纠正、总结,而底层假设是基石。一旦被推翻,模型全部崩坍。
举个自己的例子,我在发展自己的影响力模型的时候,底层假设之一是影响力的本质是信任。我对信任的定义是,能通过对方的大脑筛选进入大脑,并积极影响决策叫做信任。
影响力是以影响别人对方的行为为目的,但首先要植入一个想法。我把整个植入过程称为密室之行。
想象一下,大脑有防御戒备心,这比作是一扇门,门前有一个守卫。
想进入密室,那你必须引起守卫的兴趣愿意接受你提供的钥匙,也就是引起对方的注意,怎么引起注意?比如反差信息,比如多说切身利益的内容;
钥匙也有不同种,有时候叫做承诺一致,有时候叫做互惠,所以你要积极判断什么时候用哪一种钥匙,才能进入密室。
随后,互惠开始推演,切身利益开始推,最终能形成模型。
但是一旦影响力的本质不是信任,那么模型崩塌!

同样几何学的所有内容都是来自于几条不可证伪的公理,这就叫做底层假设。

那么你怎么知道你的底层假设没有问题呢?
答案是李善友老师说的第一性原理,即有证伪性但不会被证伪的假设、模型,哲学中被称为基石的东西。
比如说,认知心理学中的刻意练习,经济学中的复利模型,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心理学中的人类误判心理学等等。
这些来自于不同的学科的底层模型,也就是芒格说的多元化思维模型。
所以你看,高手都在做同样一件事,找到底层假设进行推演。

03
但为什么相比较于其他高手,我更推崇达里奥的这本书呢?
不仅因为桥水的巨大背书,而且详细地写出了整个推演的过程,让普通人也能借鉴。而相较于《穷查理宝典》,本意可能是说理论,但是流传开来的不过是那几句比较经典的格言。这真的很重要!
看看达里奥认为他的成就怎么来的就知道了。原话是这样的:“正是这种做法以及通关过这种做法总结出来的原则,而不是我本身,让我从一个普通的美国长岛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依据常规标准衡量很成功的人”。这些荣誉包括:首富榜前100,被《时代周刊》评为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等等。
我想再次强调“是原则,不是本人”这句话,这给所有普通人都找了一条通往灿烂未来的天堂之路。

说到这,我们明白了,原则需要底层假设,是行动的基础,但究竟以原则进行行动究竟有什么好处?
达里奥认为清晰并经过独立思考过的原则的好处是:
1 发现真相是什么
2 并以此依据采取行动
3 别人可以更好的理解你
4 避免再次犯错
5 判断是否知行合一

举个例子,我决定从之前的新零售行业跳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说我疯了。
理由有如下:
1 老大比较看重你
2 公司内有一定人脉资源 传统门店、新型门店、职能部门都呆过
3 换行业就是从零开始
4 新零售行业是朝阳行业

我决定跳出来的原因不是因为钱,而是三个模型的三点原则:
1 非连续性模型的失速点
2 刻意练习模型的反馈
3 能力模型的能力迁移
事实证明,当你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所有人的言论都是一致的。
出来了之后,我才感觉到,只要你足够高效地勤奋,机会根本不会少!外部视角是你做决策值得借鉴的重要方向。
这也是第一次切身体会到,面对纷至沓来的信息,原则可以帮助你进行做相对正确的决策,而不是被人云亦云找不到方向。

04
那既然原则可以让我突破阶层,有这么多好处,可怎么制定自己的原则呢?
答案是:原则的第一条原则:
独立思考并决定
(1)你想要什么
(2)事实是什么
(3)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
保持谦逊+心胸开阔是能够调动自己最佳思维的前提。

上面这三点我的理解是:
a 独立思考代表着你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
b 保持谦逊代表着我们是无知的。
事实上,这本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对于需要知道的东西,真正知道的没有多少!
c 你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
问的对象是你,并让你独立思考代表着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性格,即达里奥本人的原则不具有普适性,每个人都要发现自己的原则来反应个人真实性格和价值观。

因此你的原则必须:
1 清晰明了能够清晰地指导你的行为
2 以个人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发现自己的原则
这些原则可能来自于:
a 自己的经验
b 他人的智慧
c 一整套的其他原则
3 写下来
4 改进/反思你自己的原则

05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讲讲失败与决策的另一个方法:可信度加权。
在达里奥的眼里,追求成长的人,失败是必然的。为什么?因为不失败,你就没有挑战极限。没有挑战极限,你就没有发挥潜能。没有发挥潜能就成长不了。所以,你是必然失败的!
后来我发现如果能把失败当成必然的,是否会非常坦然接受失败?
接受是种心态,目的是你要避免被失败踢出局。
因此在决策的时候,只能把失败最小化。
怎么做?
先看看达里奥的处境:想要在市场上赚钱,不仅需要成为独立的思考者,习惯于打赌会发生与共识相反的情况,而且赌对。
方法来了,叫做可信度加权。
什么叫做可信度加权?
简单来说,对不同聪明人的观点进行评估并加权的方式。
举个例子,假设一家公司在开会说要不要做新项目,大多董事会要么一个人直接拍板,要么就是听投票多的。
可桥水不同,桥水里的每个人的可信度都会被记录在案并接受系统性评估,做一个决策的时候会看每个投票的人在这个业务的可信度权重有多少。所以即使票数是一半一半,哪个决定里有更多领域专家的投票,谁就会获胜。
同样,个人做决策也是这样。比如我们要买一个音响,最起码有三方面的意见,网上、朋友、营业员。可信度加权告诉我们,我们听的不是某个人的意见,而是评估以及加权。比如我会评估营业员是吹嘘还是真诚给我推荐,网上的言论是否中肯,朋友有没有对音响很了解,知道个中门道。
说到这里,我想再次强调,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封闭系统所有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就做决定。
想想袁世凯吧。身边所有的人都跟他说,天下百姓都希望您去做天下之主啊!甚至还每天给袁世凯看天底下只有一份的报纸。怎么样,报纸上就是这么说的啊!万众归心啊!

06
以上是我重新看了序言之后的所思所想,没错仅仅是序言。之后会重点对第二部分--生活的原则,进行分享。希望得到您的反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高手都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