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台上瑟瑟发抖的我,是如何克服恐惧的?

害怕上台

可怕的失败经历

我有过两次很严重的演讲怯场事件,一次是大三时大学里的创业大赛,在最后的决赛环节,由我作为创业计划书的答辩人,第二次是大四毕业设计答辩。两次都惨不忍睹,我站在台上,有很长时间说不出话来,同时还伴随着发抖。那当下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因为它们发生的距离太近,两次的场景有点让我感觉好像是穿越一样,仿佛是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心情。从哪以后,我便有了严重的怯场心理。后来无论是在工作和学习中,只要涉及到演讲,我必定当天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的一定是战战兢兢地,表现比预期差很多。

人在重大事情上的失误,会对人心里上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就是我们说的心理阴影,由于毕业设计是人生重大的事情之一,对于我来说,这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从那以后,我甚至觉得也许我这辈子可能都上不了台了。

我曾经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爱好,觉得自己适合做销售类的工作,可是面对怯场这个可怕的心里理问题,我始终克服不了。对于我后来的职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我曾经也针扎过要去突破,也许是当时方法不对,都是效果甚微。直到最近,以前失败对我的影响越来越小,我的自信慢慢的回来了,我也成功的克服了这种恐惧。

我现在做回了销售工作,昨天第一次单独见客户,去的是上海环球港,那种电视里的高大上的楼,进出口有门禁卡,还有专门的电梯服务人员,这一次我一个人,面对五个精算师,都是金领阶层,高智商人群。我整场演示进行的很顺利,在问答环节也对答入流,没有任何的怯场。

那么我到底时如何做到的呢?是不是仅仅是因为时间久了,忘记了曾经怯场的感受呢?

我分析过在大学时那两次失败的原因,创业设计大赛,是因为在比赛之前,我就是知道,只有我们一个队伍是没有教授参与的参赛队伍,其他队伍都是教授的课题,而我们是学生自发的,我内心觉得,我们一定会输,因为我们的东西没有别人的厉害,于是上台前,我竟然想象到了台下人内心的独白:“这么low,也好意思参赛”。于是恐惧油然而生。失败就不意外了。

大四毕业答辩,也是同样的道理,我当时面对的是学院五个很厉害的教授,于是在答辩前就觉得,他们一定会觉得我的东西很low,同时我有一些东西理解得不透彻,准备不充分,一定会被他们发现,我肯定过不了,就这样,当轮到我时,我几乎紧张到走不到台上去,想一想真得是不堪回首啊!

那么,现在我是如何克服这些内心恐惧得呢?我在李翔的知识商业内参里看到这样得一个知识,下面我把它分享出来,

怎样能克服内心的压力、清晰地表达自我,美国就职和事业指导网站The Muse提出了四个建议:

第一,找出让你感到恐惧的根源。如果在对话时,你认为没人关心你说的话,并且对方的自信表达让你感受到了压力,那么你就要去思考:是不是自己存在一些性格缺陷,找出这些缺陷并进行调整。同时,也要问问自己是什么引起了你的恐惧?是对方的举止行为、性格、表达方式、说话语气,还是他的头衔和职位高于你,导致了你的恐惧。另外,你还要思考,让你感到恐惧的这些人,有没有一种共性,如果有,请找出这样的共性,并尝试去理解它。

第二,寻找你与对方的相似之处。和你谈话的这个人,引发了你的恐惧,如果排除掉恐惧,你如何看待这个人?他身上有哪些特质?你可以将关注点放在你们内在的相似之处,而不是你感知到的差异。另外,也要意识到,即使是看起来最自信的那些人,他们也在为自己的不安全感而斗争,虽然这并不能消解你的恐惧,但是从这个视角出发,你可以更充分地理解这个人,而不是将他放在你的对立面。

第三,挖掘自己的天才领域。一个人的“天才领域”是激情和天赋的交叉地带,寻找自己的天才领域,问问自己,在这方面,我能带来什么独特的东西?然后专注于自己的这些优势,而不是自己的弱点,从而提高自信心。

第四,提前准备沟通内容。为了让自己处于沟通的有利地位,最好事先准备好想说的内容,并进行排练,避免交流中的慌乱。观察对方喜欢的沟通方式,并提前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观点上,试图从对方的角度看待事物,这样一方面能够高效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转移注意力,避免唤起内心的恐惧。


以为全世界都关注你
聚光的效应

除了以上四点,心里学上还有一个名词,聚光灯效应,是1999年季洛维奇和佐夫斯基提出心理学名词,有时候我们总是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人家会注意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家或许当时会注意到可是事后马上就忘了。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自己的。在不知道这个名词之前,每次自己得失误,自己都会觉得全世界都会嘲笑自己,都会在背后指指点点,以至于如果再加上自恋与完美主义,当面对挑战时,就再也迈不开自己得步伐,因为担心破坏自己得完美形象,这样躲在自己的舒适区,再没有了有进步。

所以要克服恐惧,还要再心理上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虽然我们都知道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可是真正再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我们的完美主义就会影响我们的决定,要真正做到在意识层面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需要可以联系,也就是平时遇到失败时,告诉自己“你不是完美的,犯错是正常的事情,不要太过自责”。

可控第三者

在有了心理建设之后,我们还需要借助外力,在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上,他解释一个名称,叫可控第三者,就是我们可以借助的外力。其实我们内心的恐惧主要自与对于未来事情不可控导致的不安全感,而人生的主题是追求控制感,放弃控制感的追求不太可能,但可以转移,也就是在当我和你的二元关系中,觉得控制不了局面时,要找一个可以控制的第三方来恢复控制感,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或者事件。

是什么意思呢?就那我在这次和客户见面之前,我在楼下买了几杯咖啡,而咖啡就成了我与客户建立联系的桥梁,也就把内心的紧张变成了,我请你喝咖啡,你陪我聊天的朋友关系一样,让内心的紧张得到了释放。

胜利者效应

其实除了以上这些要素,我能成功的摆脱恐惧,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我上一次小小的成功,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在心理学上觉得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胜者恒胜的“胜利者效应”。也就是说,胜利者的信心不是用失败换来的,而是用胜利来浇灌的,只有从一个胜利迈向另一个胜利,才有我们战无不胜的信心。

所以在自己单独见客户之前,我在同事的陪伴下,完成了一次演示,也就是在有同事作为可控第三者的时候,克服了我的恐惧,这一次小小的成功,为我第二次单独和客户见面提供了一定的心里基础。再加上我克服内心恐惧四个维度的心理建设、咖啡作为可控第三方,以及事前的充分准备,让我克服了我原有的恐惧。

我的故事讲完了,希望我的经历对你有帮助,谢谢阅读,祝你生活愉快!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经在台上瑟瑟发抖的我,是如何克服恐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