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故事
中国一直流传着一个“爱子杀子”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百般疼爱,娇生惯养,在这位母亲的庇护下,孩子最初的不良习惯发展为不良习气,再从恶习发展到恶行乃至犯罪。在临刑之时,即将失去生命的儿子对母亲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再吃妈妈一口奶。”就在母亲再一次献出“爱心”之际,儿子却残忍地咬掉了母亲的乳头,表达了对母亲“养不教”的愤恨。这种出于动物本能的百般疼爱是愚昧无知的爱,这种爱是“碍”,也是“害”。
中国恢复高考后,国人的文化层次越来越高,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父母逐年增加,孩子的身心素质却越来越差,未成年犯罪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究竟为何?我们对孩子是否也存在着愚昧无知的爱?
父母
有一种职业,没有薪水,没有奖金,上了岗就不能下岗,不能离职,不能退休,甚至没有休息日,还需要付出无数的体力、精力、智力和心力,这个职业叫“父母”!
“父母”是世上最难的职业,而恰恰是这个最难的职业在“从业”前却没有接受过任何理论学习,没有接受过岗前培训,从业期也没有任何部门给予监管。老师有教师证,医生有医师执照,连厨师和司机都要考证,而肩负着造人育人重任的父母,却没有取得“父母证”就无证上岗。被养“好”的孩子纯粹属于幸运,被养“歪”的孩子也就理所当然了。
当下的疑问
如何科学地爱孩子,如何给予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未来能力的爱?这是每位家长和教育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王臻惠老师指出给予孩子“有能力的爱”才是科学的,“有能力的爱”指的是: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未来能力的爱。这需要有顺应生命成长规律、满足生命需求的科学认知才能办到。感觉统合理论结合成长敏感期理论,即是顺应生命成长规律、满足生命需求的科学认知。
■ 家长如果不懂成长敏感期,就会阻止婴儿把手放进嘴里,造成孩子长大了还啃手指;
■ 家长如果不懂成长敏感期,当处于“诅咒敏感期”的3-4岁孩子说“脏话”时,就会被家长打;
■ 家长如果不懂成长敏感期,就理解不了正处于“婚姻敏感期”的4-5岁孩子的“求婚”行为而说孩子早熟。
■ 家长如果不懂感觉统合,就会逼着触觉敏感、害怕表现的孩子上台背古诗,孩子从此得了口吃;
■ 家长如果不懂感觉统合,就会逼着字写不好的孩子反复抄写生字,孩子因此开始厌学;
■ 家长如果不懂感觉统合,就会给坐不住的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
■ 家长如果不懂感觉统合,就会责骂孩子懒、性格差、人品差……
敏感期
王臻惠老师在其著作《有能力的爱》第四章第七节「成长敏感期的重要性」指出,幼儿的各个成长敏感期都是属于生命自我完善本能的自我刺激行为,它是基于内在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需求,呈现出的为了满足身体感觉刺激的需要,而在某个时期重复的某种行为。所以,感觉统合与成长敏感期是一体的两面。
孩子出生后,视觉、口腔、抓握、秩序、语言等敏感期相继出现,成长敏感期是受到细胞成熟后的内在驱力所引发的自然现象。只有通过各个敏感期发展的过程,小婴儿才能从“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长成有能力独处、有能力群居的社会人。
成长敏感期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家长不懂敏感期,就会违背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自作聪明地干扰或破坏孩子的敏感期,造成孩子长大后出现让家长不能理解的自我弥补行为,或者造成孩子的某项能力很弱。例如,当孩子出现口腔敏感期时,有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吃手而给孩子带上手套,孩子的口腔触觉因为得不到满足,所以一直在寻求弥补,上小学了还吃手,有些孩子把十个手指指甲啃得光秃秃。又如,没有经过爬行敏感期而直接走路的孩子,孩子的肌肉张力、肢体不协调能力和视觉空间能力就很弱,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学习。
还有些家长因为不懂感觉统合,所以不能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造成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会发育迟缓。
成长敏感期与感觉统合发展是一体的两面。当感觉刺激输入时,神经细胞开始长出突触,脑网络开始连结,当感觉刺激反复进来时,突触分支越来越多,脑网络连结到一定程度时,孩子的某个敏感期开始出现,此时,神经网络的连结还不够稳固,需要继续输入足量的感觉刺激,直到神经纤维束形成,大脑的某种功能或者身体某种行为能力才得以建立,然后开始发展下一个敏感期。在此过程中,如果感觉输入中断或者感觉刺激不足量,那么,孩子就长期处于某个敏感期中。
生活的场景
9岁的女孩小倩(化名),个子长得与一般11岁的孩子一样高,身上也有肉,可是各方面的能力发展却只有2岁左右的水平。小倩一到测评室就跑过来跑过去,停不下来,把篮子一倒,教具哗啦啦地洒了一地,然后又跑开,不断地无目的地探索。小倩妈愁眉苦脸地告诉我,孩子就是停不下来,这两三年非常固执,特别难带,大便时一定要在家中,而且还要用同一个便器,以致孩子在幼儿园几天都不拉便便,回到家就天天拉。吃饭、睡觉、洗澡等都要按固定的仪式进行,物品摆放的位置也要完全固定化,如果家人不小心把顺序或位置弄错了,小倩就又哭又闹。
我告诉小倩妈,小倩正处在秩序敏感期。这个时期程序和秩序会给她带来安全感,如果程序和秩序被打乱,会给她带来极大的混乱和不适。正常发育的孩子,秩序敏感期的“执拗”行为通常在2岁左右出现,而小倩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丰富多元的感觉刺激,所以直到7岁才出现。当小倩的秩序敏感期来临时,如果能给予有针对性的足量的感统训练,就能很快顺利过渡而不会持续两年多。
小倩妈因为不了解感觉统合和成长敏感期,自然无法理解孩子这种“固执”行为,因为不理解,所以就无法包容孩子,而是责怪孩子固执、脾气差、死脑筋。
解决的思路
成长敏感期得不到顺利过渡的孩子可以通过足量的针对性感统训练来解决,那么,失去的敏感期如何恢复?也是可以通过感统训练来恢复。
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启生命本能,把未出现的敏感期一项接一项地弥补回来,让孩子重新回到顺应生命成长规律的正确轨道上。
李跃儿老师在其著作《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介绍了她两夫妻如何帮助受伤的13岁的儿子重返童年,重新经历成长敏感期的成功经验。两夫妻为孩子办了休学,并腾出时间专门和孩子一起交流,一起疯玩,一起打闹,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与尊重,13岁的儿子竟然开始喜欢婴儿的玩具,看婴儿的书籍,撒娇撒得满地乱爬,嘴里发出奇奇怪怪的声音。孩子用各种感觉器官自由地体验,把以前本应该经历的敏感期全都经历一遍,一年后,儿子就一点一点恢复到10 岁的状态。
李跃儿老师的成功经验值得大家借鉴。李老师之所以没有在错误的育儿道路上越走越深,是因为她接触了蒙特梭利教育、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成长规律。
每位没有取得“父母证”的家长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开始补课,去了解成长敏感期和感觉统合,提高认知能力,科学地爱孩子,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