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几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
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
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
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
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被誉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不过众考生和家长心里的石头还没有落地,因为还有更为重要的报考学校和选专业,这是考生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也是对考生和家长更为严峻的考验!
志愿填报到底有多重要呢?想必各位已经踏入职场甚至是混迹职场多年的老鸟心里是非常非常清楚了,从网上此类问题的热门程度也可以看到,大家都是非常重视的,可惜很多时候并没有系统的方法论或者经验可以支撑,所以也就形成了盲人摸象各自有道理的局面。
得益于过往的经历还算顺遂,以及在人资领域浸淫多年,Maggie姐每年收到类似的咨询数不胜数,也已经有点口干舌燥,不胜其烦。今天索性写文来系统性讲讲这个话题,以后碰到类似咨询,大可以把本文甩过去,保证干货满满。
外部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要素,大家面临的情况都一样。不管你有钱没钱,有能力没能力,分数高分数低,都无法改变这些情况。
城市:
一个城市的思想开放水平、科技、经济、人文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城市各项政策机遇等对你大学生活的影响远远大过专业之间微乎其微的排名差别。
去到一个好的城市,你大学期间能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找到好的社会实践或者实习项目,可选的大公司、单位、学校的条件也会更好,你在大学的积累能成为你将来求职路上的铺路石。
退一步,即使你大学毕业后需要去另一个城市工作,至少你在发达的城市待过,你的眼界和思维都会让你更容易脱颖而出。眼界和见识决定了你未来的成就能有多大,你的上限能有多高,剩下的就是你的努力和机遇,以及选择了。
比如深圳的很多学生会优选深圳大学,而不是去周边城市上一般的985/211,考虑的就是城市这个因素。
当然也可以考虑在省会城市或者区域中心,比如湖南人在长沙或者武汉,江苏人在上海南京或者杭州。
建议还是要认真考虑地域因素,既要方便保留学生时代积累的同学资源以及家庭积累的本地资源,也要考虑不被父母过度掌控(有些年轻人追求自由),这个度就需要自己衡量把握啦。
学校:
学校基本决定了我们毕业以后的关系圈和人脉圈,这是一个大学生刚毕业时候的起步资源,因此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为什么很多人本科学校一般,考研究生时一定会去选择名校?除去名校光环,强大的校友人脉也是原因之一。
在考虑这个因素时,建议对感兴趣的学校做一下调研,比如学校的校训是什么,注重哪些因素等等。好的大学给你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氛围,能让你的下限不会太低。
跟一群天天泡图书馆,混实验室的人在一块,你也会不自觉地跑去图书馆学习,在实验室研究课题,大家都在学习,你就不自觉地也想要学,另外不学不学啊,毕不了业啊。
跟一群天天上课打游戏,下课泡在宿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人在一块,你也不免会堕落,人都是有从众性的。
专业:
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什么是优势专业,什么是好专业。
优势专业指的是学科实力强,学科评估成绩好,甚至是国家重点学科的,比如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国矿业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等等,这些是学科排名第一的专业,是典型的优势专业,而非我们所说的好专业。
好专业,指的是大众认知、带有功利性的、就业导向的,比如就业好,有钱途,录取线高的,总体遭到吐槽偏少的。比如计算机类、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金融类、财务审计类、财税类、电气工程、临床、口腔等,数学类、统计学、自动化、师范类、法学等。
Maggie姐比较推崇的专业,是综合了优势专业和好专业两方面的,即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才能经得住岁月的洗礼。具体来说,比如北航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人大的法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电子科大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同济的车辆工程、武大法学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此外,在专业因素中,还需要了解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这些都可以从学校招生网站或者院系官网上找到。
内部影响因素
兴趣:
指自己喜欢什么,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非唯一因素。由于兴趣的发展和稳定依赖于个人对任务价值和意义的认可,以及持续的投入努力,所以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培养的。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呢?
有一些职业兴趣测验的结果可以参考,比如霍兰德兴趣岛测试。它把人的兴趣分为六种不同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事业型和常规型),并且认为人与职业环境的类型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因此可以帮助人们系统的了解自己的兴趣职业方向。
但是,不要迷信测验结果,目前所有的心理测验信度和效度都是有限的,所以只能作为参考。
另一方面,我们所谓的兴趣,如果是建立在对于一个职业不够清晰和了解的基础上,那么就要慎重对待了。人们常常会因为不了解而主动赋予不切实际的文艺和神秘色彩,因为不了解而不知道现实和希望的落差有多大。
举个例子,比如你喜欢美食,你能愿意成为一名厨师吗?你喜欢打游戏,那你能成为职业的电竞选手吗?你是否了解厨师和电竞选手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内容?
真正的喜欢是建立在了解基础上的,不是说非常理解,这个是几乎做不到的,但是你要有个起码的认知,起码知道大学学哪些课程,毕业后大概干什么样的工作,大致工作内容是什么,大致待遇如何,否则兴趣就只是空中楼阁而已。
性格:
性格指的是人们习惯、稳定的行为方式,当性格跟专业特点match时,就意味着自己比较适合这个。这里就要提到著名的MBTI了,虽然学术研究上并不怎么认可它,但是实际应用中,我们还是比较偏好MBTI,因为它有足够多的分类,相对高效,且有对应的职业库。
MBTI是从四个维度进行测试(能量获得途径、注意力指向、决策判断方式和采取行动方式),并在每个维度上都把人分为两类,从而把所有人分为16种。
能力:
指的是自己胜任什么,心理学家加德纳将能力分类归纳为八种:逻辑数学能力、语言能力、音乐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空间能力、人际能力、内省能力和自然能力。
考量能力时,不仅可以从优势能力方面来看,也可以从劣势能力来看,也就是可以扬长避短。
兴趣和能力的区别就是,兴趣能多的是对于我们内心的反映,而能力则更多体现在对外的表现和工作成果。
在选择专业之前,一定要看看这个专业以及它所对应的行业,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核心能力是什么,与你本人的核心能力是否相符?是否是你具备的、擅长的,或者说,是否有锻炼与成长的空间?
对于不同人来说,有些能力是可以后天学习和锻炼的,但有些能力不行。比如有的人学习能力非常强,但不擅长做知识输出,没办法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清晰明了地用适合的方式讲给别人,不管怎么锻炼也不行。比如有些学霸,同学们经常向他们请教问题,然而他们只会自己学,不会教别人,有的同学就难免认为他们自私,但实际情况可能真不是这样,只是他们不擅长帮助别人学而已。
能力方面,也可以挑选相应的测试,也可以邀请他人来做评价,这样可以得出相对比较客观的结果。
价值观:
价值观指自己重视什么,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我们看重什么、看轻什么。有的事情我们能力上能胜任,也适合做,但我们内心并不认为是应该做的。
怎么得知自己的价值观有哪些呢?可以用价值观拍卖的游戏,比如追求社会贡献多、名声好、有余暇、工作了收入多等都可以当作价值观的选项,兴趣和能力也可以纳入选项,一起进行拍卖,在多人竞价中让学生感受自己拍到什么时觉得最值、错过什么时觉得最后悔,从而对自己所重视的方面有更清晰的认识。
资源:
俗语说的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可以仔细盘点自己的家庭资源能为自己提供什么助力,如果有明确助力的话,最好是可以围绕自己的家庭资源来进行抉择,把家庭资源最大化。
比如一家人都在公务员体系,或者律师、老师、甚至艺术领域等等,那么年轻人选择这样的专业,毕业以后从事相应的工作,将会受益良多,直接开挂。
如果家人都是经商的,那么年轻人从小耳濡目染,去学习商业相关的专业,毕业后经商,也是非常有优势的。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年轻人会觉得靠家里去达成目标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非要自己跳出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其实是非常幼稚和不成熟的想法,只有小朋友才讲究单打独斗,真正的社会人已经认识到社会竞争的残酷,因此是强结果导向的,也就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能用优势兵力解决绝不自己死扛。
万能决策模型
选择大学和专业的目标是什么?
是你要把自己的人生带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所以你要结合你的所有的现实条件,做一个最聪明的选择。
上面Maggie姐说了这么多的因素,可能大家会有点懵,究竟该怎么做决策呢?
接下来介绍一个决策模型,它可以协助你系统且全面分析每一个可能的选项,判断分别执行各选项的利弊得失,然后依据其在利弊得失上的加权计分排定各个选项的优先顺序,以执行最优先或偏好的选项。
决策步骤:
列出比较有意向的所有选项:选择1、选择2、选择3……选择N。
判断所有因素的权重高低:比如城市、学校、专业、个人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资源等,如果还有个人非常在意的考虑因素,也可以在此列出。如上图所示。可以根据不同因素的重要性逐一检视,并以“5”至“0”来打分(5、4、3、2、1、0),以此衡量各个要素选项。
各项考虑因素的加权计分:在详细列出各项因素后,再进行加权计分。即对个人而言,重要的考虑因素可乘以一至五倍分数(*5),依次递减。
计算不同选项得分:逐一计算不同选项上的加权计分,并计算总分。
决定各个选项的优先顺序:最后,依据各选项的总分高低,排定优先次序,以此作为我们的决策依据。
决策模型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思考和对比不同选项的综合评价,帮助你更理性地做选择。当然,不管分值如何,最后的决定权在你手里。
并且,这个模型不仅可以用在志愿填报这件事情上,可以用到你所有的决策场合,让迷茫的你找到思考和对比的方向,属于一个万能工具。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这也太夸张了吧,选个学校和专业,需要这么扣扣索索的算计么?
那么Maggie姐明确告诉你,现在很多人碰到的35+危机,其实就是年轻的时候没有理性算账,以为自己过去牛逼,就能一直牛逼下去,结果到了中年集中爆发。
所以,一定要在危机来临前未雨绸缪,治未病。
真正的聪明人一定是让坏事不要发生,而不是发生了之后怎么办,很多事情到最后都是无解,根本没得商量。
我不是教你算计,我只是教你如何正确决策,让你后续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愿你以梦为马,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