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讲稿》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文学讲稿》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_第1张图片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 : 书名原文:Lectures on literature:本书运用新批评理论对世界著名的小说如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查·狄更斯《荒凉山庄》、居·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等7部的艺术结构进行生动的剖析和论述。



作者简介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大侦探解蝶,这个戏法看多少遍都不够的。

#  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佩服纳博科夫对美的直觉和敏感。

#  建议没读过 曼斯菲尔德庄园 荒凉山庄 包法利夫人 化身博士 斯旺宅边的小径 变形记 尤利西斯 七本书的人,还是不要着急读这本了,不然也是瞎读。好惭愧,我读瞎了100多页,然后猛然惊觉不知道纳博科夫在讲啥,原来他是在分析一本我没读过的书啊

#  -_-在感性阅读后再度阅读解析文本结构其实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我想大部分读者,若是为了愉悦,大抵不必如此。但对于那些希望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人,这种妙趣横生的做法却是必须的。聪明的读者和优秀的作家需要具备艺术家的热情和科学家得人性。要投入作品,但又能超脱其中……


贰:

虽然纳博科夫的这个课程是教人如何去用脊梁去读名著,而且很多喜欢读名著的人只是享受阅读这过程,却没有自己动手的兴趣。但作为一个对小说写作抱有强烈爱欲的文学青年,在享受了阅读的乐趣后自然而然地萌发跃跃欲试的冲动,他们对写小说的热爱同样是深入脊髓。

    尽管在下也相信每个人的语言天赋是有明显乃至巨大的差异,不过除去少数那些N年一遇的奇才外,多数的一般文学青年的写作技巧主要都是通过后天努力锻练而习得,而且这能力之间的差异并不足以让作品产生档次级别的差异。因此,对于一般的大多数而言,关键还是如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通过模仿好的作品是一条常见而有效的途径,不过这种学习途径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即便当下在国朝的盛世下抄袭也是堂而皇之的事情,但作为一个真心热爱小说写作的文学青年,你不会满足于此,所以,你会排除万难,像侦探一样对名著抽丝剥茧,誓要揭开其中永恒魅力的奥秘。那么,纳博科夫是其中一位最合适的老师,一位同样对小说,对文学怀有爱欲的同道中人。普通读者可以只满足理解情节,感受作品传达的情感,但作为小说写作学徒的你必须知道那些大师们是如何做到的,纳博科夫会带领你一探其中门道。

    转益多师是不无道理,虽然这本讲稿会让你获益匪浅,然而,要成为一个小说写作能手,仅仅读纳博科夫是不足够的。借用博尔赫斯关于克维多跟塞万提斯的对比,纳博科夫的小说假如一章一章,一段一段地跟塞万提斯对比,纳博科夫显然是更优越的一方。然而,整体地看就不是一个档次,塞万提斯创造了不朽的堂吉诃德,而纳博科夫只能创造出洛丽塔(洛丽塔也是个游走于作品之外的角色,或许就在动漫领域的影响而言,纳博科夫恐怕是即便过往无数文学巨匠也无法比肩的。从这角度而言,他确实是天才)纳博科夫无疑是个具有非凡语言天赋的奇才,然而,只有塞万提斯、莎士比亚一类的大师才可称为天才(这词现在确实被极度滥用),因为他们做出了只有他们能做到的事情,而非仅是把某些事情做得比绝大多数人好。

    因此,比起塞万提斯一类遥不可及的恒星,纳博科夫是个更可亲近的领路人,虽然我们恐怕都不可能拥有他那高明的技艺。只能说,共勉之共勉之。


叁:

 近日读完了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然后发现自己已然被圈至他的门下,抄录了许多书中的话语,并且将其奉之明堂。但这本书中的纳博科夫真正令我折服的不仅仅是那些目前对我来说有如金科玉律一般的话语,还有那份“向人类的智慧发起猛烈的攻击”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令我战栗,他使我想起了一篇心灵鸡汤里的话,“可怕的不是别人比你有天赋,可怕的是比你有天赋的人比你还要努力。”

   纳博科夫就是这样的人,有着超乎寻常人的天赋和超乎寻常人的努力。

   他的天赋,才疏学浅的我无法谈起,我也不愿意去让我自己显得愚蠢。而纳博科夫的努力,则彰显在他对于细节的痴迷上。他对于所分析的每一本小说都不竭余力地去探究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常人读书有如在看绣图上的飞龙,而纳博科夫却在拿着放大镜一一地分析绣娘用了多少种丝线多少种针法。他会让你相形见绌。

在《文学讲稿》之中,纳博科夫将他发现的细节都一一展示给读者,就像是一个高傲的学者将一摞一摞的资料甩在学生的课桌上,不发一语却在告诉着别人:“这样子才叫做读书。”纳博科夫甚至在谈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的时候,还推测了主人公生于几几年,几几年入学,几几年当了医生,几几年娶了第一位夫人。但纳博科夫并不满足于这样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细节癖,他在书中不止一次地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于细节的嗜好和推崇。

“关于细节,关于细节如此这般地组合是怎样产生情感的火花的,没有了它们,一本书就没有了生命。”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当注意和欣赏细节。”

纳博科夫狂热地爱着细节,这点毫无疑问。甚至于他在给学生的试卷中还出了这样一道题,一道令所有参加过或者准备参加中国高考的人都熟悉的题目。他问他的学生“爱玛读过什么书?最少举出四部作品及其作者。”这和高考的名著阅读题里判断《子夜》中那本《少年维特之烦恼》里夹得是白玫瑰还是红玫瑰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但是后者只是榨干了我的文学阅读的快乐,而前者却让我觉得羞愧,令我觉得自己囫囵吞枣地阅读是多么的粗鲁。为何?我想其中原因在于,一个是为了更好地探求文学的价值所以才对细节斤斤计较,而后者只是单纯地在计较着细节。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学讲稿》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