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双林

我的家乡双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江南水乡古镇,以水为灵魂。择水而居,依河而建,因水而发。

双林依然保持着古镇的特色,但由于对水的破坏严重,所以失去了水乡的灵魂。

现在的双林,镇中的纵横交错的河网已经消失了,清末民初的古镇面貌几乎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一个躯壳,走进双林你无法把握到水乡古镇那跳动的脉搏,没有水的古镇失去了她的柔美的风韵。

但是,久居双林的我,心中总想探寻小镇的灵魂,从何处寻觅呢?桥,散布在双林的各色石桥便是水乡双林的见证,站在桥上看双林,我找到了小镇的脉搏,寻到了水乡双林的灵魂。

我的家乡双林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水乡小镇离不开水,有水就离不开桥。舟在水中行,人在桥上走,这才是水乡古镇的风景。

小河消失了,但桥名犹在。按桥名寻河网,小镇的旧貌依稀可见。

我且先不去探索,先把镇里的桥梁放开,让它们消失,南边的拱桥也已经被荡平,只剩下了镇北和镇东。

镇东是大小虹桥,也且放开,我现在就站在镇北的塘桥上说双林!

塘桥又名化成桥,处于双林三桥的中间,南连塘桥弄,北接双林至旧馆的古道。

三桥之中,塘桥最重,何以言之?

塘桥居三桥之中,也取双林之中,双林曾有凤凰镇之传说,三桥即凤尾,而塘桥则是尾脉,是连接主线的中心。

我的家乡双林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塘桥建筑年代最早,据记载,元延祜年间(1314一1320)化成庵僧始建木梁其上,故名。明洪武元年(1368)改砖桥。后砖桥损坏又改建木粱。明嘉靖年间改建为七孔平梁石桥。现存三孔拱桥建成于明崇祯三年。与西面的万魁桥同时落成。

由此可见,塘桥在双林镇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塘桥和西边的万魁桥与及东边的万元桥,像三条卧龙横跨北塘上,既是风景,但更是迎来送往,连接南北,交通四方。

江南的村落都建于水边,小镇的建筑更与水有关。

我的家乡双林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双林镇在由东向西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在寻找河流港湾,因为一个水乡小镇离不了水上交通。

水乡没有驴马,承载工具主要是舟船。所以选择理想的镇址,必须要有四通八达的河网,东双林一带不俱备建一个大镇的条件,所以明永乐年间东林并于西林,也就是今天之双林。

双林之发展由北及南,逐步发展,而三桥的建立功不可没。

双林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的农村,而双林镇北则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顺着镇北三桥,我们可以瞩目双林发展的源泉。

追忆历史,旧馆以南的广阔空间,几乎都是双林的势力范围。

因为当时的交通极不发达,旧馆以南的村落唯一可选的集镇就是双林。当然还有南浔和湖州,但都比双林远。双林周围四通八达的水系是交通的有利条件。

双林三桥的辐射范围是,北至旧馆甚至更向北,东至马腰或更自东,西面再加上西高桥,可至重兆长超。这样的一片农村,双林想不发展也不行了。

当然还有阳道桥,观音桥,大小虹桥等,旧阳道桥连接莫蓉,善琏和练市。大小虹桥连接了双林

东及南的广大农村。

这些桥梁把双林与四面八方连接,形成了一个水乡古镇的物流体系,双林自然地形成了商贸重镇。

但仅仅有此外部条件还是不够的,水乡小镇内部还需要四通八达的水系,还需要有利于商贸的舟船停泊处,还必须有沿河而筑的商埔。

现在仅存的河流是完全无法满足一个江南繁荣小镇的要求的。

所以我们要了解双林必须沖出现在双林的面貌。

应该了解,在历史上。至少在清末民初,双林确实无误地是一个全方位的水乡古镇,她的水乡风韵不亚于南浔古镇,也不逊色于乌镇。

不能忘记,现在的东西横街,当时是一条小河,这就是双林镇的市河,由这条河在镇里面婉转流动,形成了小镇内部的纷繁水系。

当然有河就有桥,这条东西向的小河上面就有四座石桥。

在农耕时代,水乡小镇的发展,依托的是小镇周围的农村,双林四面有沃野千里,盛产粮食,油料,鱼类和蚕茧。这是双林发展的重要资源。

双林镇上的商贸是粮食,蚕丝,丝绸织品和日用生活品,工厂就是利用周围的粮食,油料和蚕桑资源进行加工。双林镇既是深加工基地,又是商贸场所。

每到收获季节,一边是农民们把各家各户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通过水路和土路运往镇上,而一边是镇上的旅店里或商号里准备了真金白银准备收购。

一时间水中舟船来往,桥上行人如织,一派繁荣的景像。

我的家乡双林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古时的双林镇里,店埔商家都似乎依河而建,小舟可以到达每一家商埔的门前。桥埠头随处可见,舟船停泊自由。

旧时双林有着一套完整的水网。外河四周环绕,内河曲折迂回,外河与内河相接,既有内外水系相通的功能,也有航行的便利。

双林的东西街和浮霞墩以及东庄湾,塘子湾,沈家桥等处,甚至清风巷,杨家弄处都有河流环绕,可以说河随店转,店依水建。所有的民居都由小河分成东西南北,抬头见水,出门涉桥。小桥流水人家是双林古镇的风景。

双林繁荣的标志是老房子,是青砖黛瓦的江南民居。

就像现代的房地产业一样,一个镇的发展的标志是居民的不断增加,是房子的不断建造。是小镇面貌的日新月异。商贸的发展不断地吸引着各方人士的投资。

双林老房子历史深厚,至今仍然有大片的老房子保存下来,每一憧老房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家族的兴衰史。

双林的豪门贵族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本地的地主和商人,他们从农业和商贸中积累了钱财,于是走向城镇,买地置房走上家族发展的道路,一般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二是北方移民,两晋时北方贵族的南迁,在双林找到落脚点,寻求发展;三是外地豪族的投资性迁移。这三种势力撑起了双林镇的市面。

在农耕时代,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家族托起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他们生活在小镇上,但是他们的根却伸展到社会的上层,因为整个国家的科举力量都存在于这些有钱人之中。

这些老房子的后人一般都走出了小镇。

但千万不能小看了这些老房子,那每一条普通的里巷中也许都能寻觅到巨人的足迹。

而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经过几场火灾损毁无数。据资料记载,自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大的火灾就有三次,烧毁房屋几百间。有许多建筑是现代建筑,破坏了整体性和沧桑感,这是令人痛惜的。

这些老房子现在是冷冷清清,居民大都是外来人口或年老的双林原居民。

小镇曾经繁荣,弯弯的小河,悠悠的古桥,沧桑的老屋便是历史的见证。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家乡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