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30《劝学》part-1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滞不前的”。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更加寒冷。木材笔直得合乎墨线的要求,如果将它熏烤就可以弯曲成为车轮,它的弯曲幅度就合乎圆规的规定。这样,即使再烘烤暴晒,木材也不会再变直。这是用火熏烤加工后的结果。所以,木材经过墨线弹划校正后才能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要经过磨砺之后才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省察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虽然这只是《劝学》中的一小部分,但可以从中看出荀子的教育思想: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里的君子实际上就是指的有道德、有学问、懂礼仪的人。荀子认为要成为这样的人,就必须要不断地学习。

为了论证这个观点,荀子依次列举了一下几个例子:

    第一,靛青虽然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是它却比蓼蓝颜色更加地纯正,冰虽然是由水变化而来,但是它却比冰更加地寒冷。结合其“学无止境”的理论,可以看出,个体认识犹如蓼蓝之蓝色,是一种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这种认识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才能得到升华,这也符合后面会提到的荀子“闻见知行”的学习方法。包括后面荀子提到的“受过熏烤的木材”、“经过磨砺的刀剑”,都强调了荀子的这种“学习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教育可以对人性进行加工”的思想。

     第二,荀子强调:受过熏烤的木材,即使再经过曝晒也不会恢复原状。可见荀子认为教育具有“长迁不返”的作用。这里就需要结合荀子的“人之性恶”加以说明,长期以来,荀子都因其“性恶论”而颇受质疑。但仔细读过《荀子》的人就会发现,其“性”与孟子所说之“性”内涵并不一致。荀子的“性”乃是人的天生而成、自然而生的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的生理本能和需要,二是指由此产生的“目好色,耳好声”的认识、感知世界的能力。其“性恶”是一种结果论,也就是说如果顺应这种人的本性,就会产生偏颇悖乱。由此,荀子自然引申出其后的教育、礼义等诸多思想。可见“性恶论”是荀子的整个思想的起笔,其更为精确的描述则是人之“性恶端”说。这也就不难理解学习所说的:教育能到达“长迁不返”的教育结果论。

   第三,荀子作为继承儒家的总结者,他也继承儒家的“反省修身”之说。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儒家是一个极为强调自我修养的学派,甚至到了孟子发展处“内圣”的修身论。荀子也强调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一个人想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渊博的学识,不仅要广泛的学习,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反省,所谓“不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我们在反省中可以知得失、明是非、断善恶,从而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总之,荀子在这里主要强调几点:第一,学无止境,学习具有上升性和无限性;第二,学习可以教化人性,引人向善。第三,个体在接受外部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自我反省。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既强调外因的引导和教化,同时也强调内因的决定作用。其次,其教育思想实际出发点还是“性恶论”,最终目的也是为其“礼治”思想服务,这是深入理解荀子思想、构建其整体哲学框架必须首先明确的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4-30《劝学》par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