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23】不必知道为恶,为善就是去恶。

【又曰:“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复矣”。】

       王阳明又说:“唐尧和虞舜时代的治理,后世不可能复制了,删略掉也可以。夏禹、商汤和文武周公时代以下的治理,后世也不可以效法,删减掉也可以。唯独三代的治理是可行的。然而,现在大家讨论的三代治理,不明白其中的本道,却只是讨论些细枝末节的事情。所以说,也很难恢复了。”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文明的青春期,那是中国最好的政治时期,也出了夏禹、商汤和文武周公这样传世的领导人。孔子说自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礼仪的基础。所以,孔子独尊周礼。按照道家的观点,最好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时代,但是对于不断发展时代,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只有树立社会治理的典范才能指导后世遵其道,效其法。

       美国的共和体制就是效法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体制设计的,接近三代时期。可见三代的治理即便久远,但也有先进性。

【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徐爱说:“先儒论《六经》的时候,以《春秋》作为史书,史书是专门记事的,恐怕与《五经》的题材不同吧。”

       《六经》就是《尚书》、《诗经》、《礼经》、《易经》、《乐经》、《春秋》。

       王阳明说:“以记录事件的角度来说就是史,以记录道理的角度而言就是经。事就是道,道就是事。《春秋》虽然记录的是事件,但也是经,《五经》记录的是道,但也是事。《易经》记录的是伏羲时的史书,《尚书》是尧舜时的史书,《礼经》和《乐经》是三代时的史书。同样是记录史实,道理是一样的,怎么会有不同呢?”

       事就是道,道就是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上古时代的历史事件就是中古时代的道,中古时代的事件可能成为当代的道。事件只是道的表现形式,我们把道和事分开,只不过体现一个时间的现象而已。

【又曰:“《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特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王阳明又说:“《五经》也只是史书而已。史书的目的就是辨明善恶、以示训诫。善行可以作为训导,特别将其事迹保存下来,可以让别人效仿。恶行可作为警戒,将其记录下来,删去详细的细节,以杜绝人跟着学坏。”

【爱曰:“存其迹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是遏人欲于将萌否”?

先生曰:“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必泥着文句”。】

       徐爱说:“保存善行的具体事迹以备后人效法,这是存养天理之当然。删去恶行的具体事迹是为了杜绝别人跟着学坏,那也是遏制人欲于萌芽期,是吗?

       王阳明说:“孔子删减编辑六经,当然就是这个用意,但是不可能拘泥于具体的文句。”

【爱又问:“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何独于《诗》而不删郑卫?先儒谓‘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然否”?】

       徐爱又问:“恶行可以作为训诫,保存事迹是为了以示警戒,删减过程细节是为了杜绝别人学坏,但是在《诗经》里,为什么不删除《郑风》和《卫风》呢?先儒说‘恶行可以让人引以为戒,不要放松自己的心志’,是这样吗?”

        先儒就是朱熹,他曾经在注解《论语 为政篇》时说过:“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目的就是让人归于性情之正。

【先生曰:“《诗》非孔门之旧本矣。孔子云:‘放郑声,郑声淫’。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此是孔门家法。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谓雅乐,皆可奏之郊庙,奏之乡党,皆所以资畅和平,涵永德性,移风易俗,安得有此?是长淫导奸矣。此必秦火之后,世儒附会,以足三百萹之数。盖淫泆(yi)之词,世俗多所喜传,如今闾巷皆然。‘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王阳明说:“《诗经》不是孔门的旧本,而是后儒添加的版本。孔子说:‘要远离郑国的音乐,因为郑国的音乐很淫靡’。又说:‘我很讨厌郑国的音乐,因为其扰乱雅乐’。‘郑国的音乐,是亡国的音乐’。这就是孔门的家法。孔子所删减下来的三百篇诗歌,都是雅乐,都是可以在庙堂上演奏,在乡邻里演奏的音乐,都让让人心志平和,涵养德性,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孔子怎么会保留那些音乐呢?那就是助长了淫靡之风,教导别人学坏嘛。这肯定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孔子的版本被烧掉了,后儒加上去的,以凑够三百篇的数量。那些淫逸之词,世俗本来就喜欢传唱,如今街头巷尾都是这样。至于说‘恶行可以警戒人不要放松心志’,那是事情没法解释,只好这么说而已。”

以上是徐爱所记录的王阳明话语。

       之前我们说,孔子只说好事,坏事只说结果,不说过程。至于后世添油加醋的版本,王阳明是不认同的。我们可以研究好事的价值导向,但是要是阐述坏事就得要就使坏的逻辑。我们一切的精力放在研究怎么从善就行,至于别人如何使坏,知道结果就行,研究过程就是浪费时间。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23】不必知道为恶,为善就是去恶。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23】不必知道为恶,为善就是去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