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飞毛腿”一脚踢飞18万,家长后悔已晚
“熊孩子”电影院踢坏放映屏幕
“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家到电影院看大片,成为许多家庭集体行动的重要活动内容。
广东东莞一对家长在电影院看完电影,却遭遇了一件“烦心事儿”,他们很可能会因此“大出血”,赔偿电影院18万元损失费。
原来,5月1日,他们一家在电影院看完离场时,看完电影的儿子十分兴奋,飞速冲向屏幕,双手不停拍打观影室屏幕,随后左右脚同时开弓,使劲蹬踏屏幕。
作为父母,他们认为孩子只是调皮,与在家里打闹一样,没有过多理会。没想到的是,影城员工在例行检查时发现,被孩子蹬踏的屏幕出现一块凹陷和损坏,屏幕播放电影影像会出现裂痕。
影院报警请求公安机关介入,警察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既让孩子及家长受到教育,同时力争妥善解决此事,不升级矛盾。
5月3日,东莞警方发布消息,警方正积极引导影院和儿童监护人双方通过法律程序妥善解决问题。
影城市场部营销总监张女士表示,屏幕是杜比全景CGS中国巨幕屏,屏幕已破坏需进行更换。屏幕损失大概18万元,赔偿事宜需经第三方机构定损后才能确定。
“熊孩子”事件层出不穷
踢电影屏幕的事件并不陌生,2020年10月,海南省海口某电影院也发生了一起击打电影屏幕的事件,该事件的主角是2个小女孩。
监控视频显示,在观影室,先是1个小女孩冲上前去双手拍打屏幕。紧接着,另1个小女孩高呼“看我的”,腾空踹向屏幕。
在2个小女孩轮番对屏幕“施暴”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没有1位家长上前制止。小编推测,2位小姑娘的父母一定是坚定的“自由教育”和“快乐教育”践行者,否则不会在发生这样的情况时完全听之任之。
近年来,“熊孩子”恶作剧事件越来越多,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数2015年重庆发生的“可乐洗钢琴”事件。
在重庆宜家琴行,1个重庆小男孩将1瓶可乐倒在一架价值60余万元的钢琴(佩卓夫收藏系列P173)上,男孩行为动机居然是要“洗洗”钢琴。
事后,男孩父母不仅不觉得自家孩子理亏,反倒认为自家孩子小,与琴行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口水大战。
最后,考虑到男孩父母不会买钢琴,经第三方斡旋调停,采取了一个折衷的解决方案,男孩家长赔偿19.8万元作为钢琴折旧费。
为孩子立规矩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
以上案例中,几个孩子都是年龄才几岁的小孩子,他们都没有什么恶毒的用意,也不具备主观的社会危害性。
但孩子们的父母或监护人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忽略了对孩子的管教。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监护人并没有认识到教育孩子敬畏规则、遵守规矩的重要性。
民国年间,广东一位省长写过一本叫做《家庭教育》的书。书中写到“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须把握好爱与规矩、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平衡,不要片面主张给孩子“爱和自由”。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定得太晚,孩子的坏习惯都已经养成了,到那个时候再想引导和改变孩子的行为,已经很难,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一个不讲规矩的人。
杜布森博士在《勇于管教》中有一段话谈说规矩的:“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栏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规矩)的孩子会有安全感,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只有懂得遵守规则,孩子才会知道需要按时睡觉,吃饭需要安静,懂得写作业是自己的本分,才能养成自觉学习和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好习惯养成了,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下来,孩子就会表现出极强的意志力,也更能承受挫折。
十几年如一日的阅读,孩子跟着书中人物经历过成千上万次的人生,不会冲动,情绪会更稳定,情商会更高,也不容易早恋;抗挫能力更强,“逆商”也更高。
高尔基说:“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给孩子立规矩,让他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成人,也是父母和监护人的重要责任。
只有实现规矩与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光明未来。你怎么看?欢迎评论、转发或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