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学习笔记——做计划的五大雷区与四个标准动作

计划是“市场需求或发起人的期望”和“团队生产力”之间平衡的结果。

从本质上来讲,计划是用来对焦的!做计划,是个集体对焦的过程。好的计划,不仅要给出时间节点,还要给出依据和来源,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对焦。

做计划时存在五大雷区,可通过四个标准动作来避免这些雷区。

雷区 1:不够具体

好的计划,不仅要给出时间节点,还要给出依据和来源,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对焦。

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叫作 WBS 工作分解(Work Breakdown Structure),这是我们做计划的第一个标准动作。

创建 WBS 的过程,也就是把项目工作按阶段可交付成果分解成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组成部分的过程

这份计划,看似很详细,实际上仍然是个任务的集合,没有办法指引我们有效地达到目标。

雷区 2:不够全面

只有任务列表,没有识别关键资源和关键依赖,也没有考虑研发之外其他环节。这样的计划,无法让我们明确实现目标的关键路径,也无法明确是否可以完成目标以及如何完成。

识别依赖并画出关键路径,就是我要讲的做计划的第二个标准动作,这一步意味着我们开始从目标的角度对资源进行统筹思考。

明确了和其他合作环节的时间节点之后,我建议你使用 Visio 工具,把整个过程可视化出来,让计划更加直观。

项目管理学习笔记——做计划的五大雷区与四个标准动作_第1张图片
image.png

雷区 3:不够准确

做计划的第三个标准动作了,就是定义完成标准。

简单来讲,完成标准就是某时间点需要完成的事项列表,或者是应该达到的某项指标(特定水平的 Bug 数量 / 性能指标等)。进度计划中的任何重要时间节点,都应该有一组完成标准。越早定义完成标准,计划按照期望完成的概率就越大。

以最关键的几个常见时间节点为例,完成标准如下:

需求 / 设计确认:执行所需的需求稿或设计稿已经完成,而且公开评审通过,团队已经准备好要编写产品代码了。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团队还会对需求稿或设计稿做一定的要求,比如把未处理的反馈意见数小于多少作为标准。

功能完成 / 提测:所有定义的功能都已经完成(比如冒烟测试通过率高于 90%),团队已经准备好将焦点转移到质量保证上,并将所有剩余问题都当作 Bug 来跟踪。一些质量基础比较好的团队,也可以把 CI 自动回归用例集通过率、静态代码检查分数、单元测试覆盖率等,作为更加细节具体的完成标准。

里程碑完成:质量已经达到适当水平(如不存在 P0 及 P1 优先级的 Bug),可以上线发布,或者可以开始下一个里程碑。

雷区 4:没有共识

达成共识并公开透明,就是做计划的第四个标准动作

雷区 5:不够即时

重要的是,每一次进行调整,都要确保项目中的每个人知道当前的计划是什么,调整计划需要怎样的决策过程,都需要谁参与决策。而及时调整变更,就是做计划的第五个标准动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项目管理学习笔记——做计划的五大雷区与四个标准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