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点检测-孤立森林

异常点检测-孤立森林Isolation Forest

1.基于划分的思想:
假设我们用一个随机超平面来切割(split)数据空间(data space), 切一次可以生成两个子空间(想象拿刀切蛋糕一分为二)。之后我们再继续用一个随机超平面来切割每个子空间,循环下去,直到每子空间里面只有一个数据点为止。直观上来讲,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密度很高的簇是可以被切很多次才会停止切割,但是那些密度很低的点很容易很早的就停到一个子空间了。
2.iTree的构造算法的流程

异常点检测-孤立森林_第1张图片
image.png

1)随机选择一个特征
2)随机选择该特征的一个值Value;
3)根据该特征对每个样本进行分类,把该特征值小于Value的记录放在左孩子,把大于等于Value的记录放在右孩子;
4)然后递归的构造左女儿和右女儿,直到满足以下条件中的其中之一:
- 传入的数据集只有一条记录或者多条一样的记录;
- 树的高度达到了限定高度;( 树的高度达到log2(ψ)。其中ψ是采样的个数。不同于决策树,iTree在算法里面已经限制了树的高度。当然不限制也可以,只是算法为了效率考虑,只需要达到log2(ψ)深度即可。)
3.iForest的构造
异常点检测-孤立森林_第2张图片
image.png

iTree搞明白了,我们现在来看看iForest是怎么构造的,给定一个包含n条记录的数据集D,如何构造一个iForest。iForest和Random Forest的方法有些类似,都是随机采样一一部分数据集去构造每一棵树,保证不同树之间的差异性,不过iForest与RF不同,采样的数据量不需要等于n,可以远远小于n(随机森林的采样是等于n),论文中提到采样大小超过256效果就提升不大了。
对于一个训练数据x,我们令其遍历每一棵iTree,然后计算x最终落在每个树第几层(x在树的高度)。然后我们可以得出x在每棵树的高度平均值,即 the average path length over t iTrees。

4.默认参数
iForest算法默认参数设置如下:
n_estimators: 默认为100,配置iTree树的多少
max_samples: 默认为265,配置采样大小
max_features: 默认为全部特征,对高维数据,可以只选取部分特征

通俗解释就是——建100棵iTree,每棵iTree都是独立随机选择256个数据样本建成。

参考资料:
机器学习之:异常检测

你可能感兴趣的:(异常点检测-孤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