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对话,期待对话》节选

西方世界幾十年來都對實驗室這類環境中的實證研究深信不疑·也極重靦把現象從其環境抽離的方法。精神病醫療的心理健康研究於此當然也不例外。這是因為自第一支抗精神病藥物在1950年代出品以來,製藥界在神經生物學的研究上不斷投以鉅資不僅為精砷病·也為憂鬱症、焦慮症、嗑藥問題和其他許多失常問題硏發岀了各種新藥。這樣的研究必需具備一種思雜’靦切心理疾病僅與大腦功能有關·而這思雜又為採用化學藥物為首選治療法找到合理的辯解。專業人士在其所屬領域也接受到專門訓練·學會如何做出適當而精確的診斷·以決定首藥物。其他以心理干預為主的治療形式只是藥物之外的輔助而已。除了強用藥之外,這領域顯然也出現了各自為政的現象。為專門問題設立的專門診所根據最佳指導方針選擇專門的診斷方式和隨後的治療方法。精神病醫療的大部分研究則以支援據此調整方向的人際醫療為目的。這更使「人」在專業者眼中不具有完整人性、但成了治療方法的施用對象而已·而減輕症狀才是治療方法真正的關注點·如羅伯特·惠特克( Robert Whitaker)在他著名的分析《剖析一種流行病》( Anatomy of an Epidemic,2010)中所說,這種作法正帶大家走向死胡同:最早期之抗精神病藥物硏究所許下的偉大承諾事實上從末實現過·反而出現了更深層的問題·以症狀為取向丶缺乏全面考量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法甚至危害到了它打算醫冶的大腦功能( Whitaker2010;Hoo等人·201)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放对话,期待对话》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