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品味一生

在小时牙牙学语之际,在大人们的耐心相教之下,我就会信口道来一首不知名的小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

每次背到这儿我就想不起来了。仿佛是一道老远的坎儿,难以跳过。

每当这时,大伯他们就会拿出一颗奶糖在我面前晃悠,说:“低头什么啊?背出来就给你吃。”

有了这莫大的奖励,我也就有了足够的勇气奋力跳过这道坎儿——一番冥思苦想之后,我坚定地接着背了下去:“低头思故乡!”

听我背完,大伯们便高兴的不得了,直夸我聪明。我也如愿以偿吃到了美味的奶糖。

在那时的我的眼里,这首小诗仿佛就是一个可以换取奖励的奇妙之物,我可以凭他换取不少的好东西。

大了之后,上了小学,才真正接触到了这首小诗,原来它名叫《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知道了这两点以后,我顿时觉得自己是个很有知识,甚至是“学富五车“的人。于是放学后我屁颠屁颠地跑回家,问奶奶:

“奶奶,奶奶,你知道《静夜思》是谁写的吗?”

奶奶停下择菜的手,反问道:“静夜思?那是样什么菜?”

我立马学起老师上课时的模样与腔调,“娓娓道来”:“《静夜思》不是菜,是一首诗,它可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哦!”

在我的解说下,奶奶仍是似懂非懂,但她还是夸奖我道:“我的孙子就是聪明!知道的东西就是多!”

在那时我的眼里,《静夜思》就是一个知识,有了它,我便可以“卖弄”我的那点小聪明了。

后来到了三、四年级,语文考试中时常会出古诗文填空的这一类题,经常会叫考生写出带有月亮的诗句或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这是我便会工工整整的在试卷上写下《静夜思》。

在那时的我眼里,《静夜思》是个极不错的应试材料,在答题时“屡填不爽”,还回回必对。

到了六年级,读的诗文多了,也就开始自傲地觉得《静夜思》只是首小孩子读的诗,内容空洞,感情单一,唯一的优点就是朗朗上口。

可是在一节古诗文赏析课上,老师竟选了《静夜思》让我们赏析。当时同学们都笑了。

老师问我们笑什么呢?我们都异口同声道:“很早就学过了。”

老师点了点头,说:“很好。既然大家都学过了,那我就不过多地去讲。我就只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写‘疑是地上霜’,而不是别的什么呢?”

此问题一出,全班归于安静,再没有一个人笑了。

可能是为了缓和一下气氛吧,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李白为什么不写‘疑是地上棉花糖’呢?”

全班又笑出了声,只有我一个人傻呆呆地心直口快道:“因为这样写就不工整了,而且当时也没有棉花糖。”

老师把我喊了起来,说:“回答得很好。那么上一个问题呢?”

我道出了心中所想:“因为当时诗人身处异乡,怀念自己的故乡,心中很凄苦,很悲凉。霜,是冰冷的,仿佛就是作者的心境。当时作者的心底,一定也结了一层厚厚的霜。因此当他看到洒在地上的银白月光,就认为这是一层霜。”

老师说:“回答得相当不错。那么,请你把这首诗读一下好吗?”

我定了定神,用心读道:“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老师看看我,对我说:“你读的可以打一百分。但最高分不是一百分。请坐吧。”

那一次,我真正品味到了一丝这首小诗的意境之美,感情之深。

直到现在,我不愿再用华丽的语言去形容《静夜思》有多么多么的好,我只喜欢在一个个悲凉的月夜在那样的意境中,浅浅吟诵:“床前明月光……”

有时读着读着,竟也会哭出声来。

我虽没有思乡之情,却也对许多人充满了想念。将这份想念之情融化在这首小诗中,用灵魂将其读出……

可能到现在我也只品味到了这首诗的冰山一角。因为他值得我用尽一生去品味。朋友,愿你也能同我一样,对一首诗,品味一生。


作者:零(原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首诗,品味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