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失败学》:从失败中学习的秘密

读《失败学》:从失败中学习的秘密_第1张图片

目前写书评真的非常火爆,很容易得到机会,于是我决定写写。从出版社联络人发我的链接中,我拼命的寻找熟悉的话题。经过几次衡量,发现《失败学》这本书大致看还不错,至少作者是一位在失败领域独树一帜的行家,给宫崎骏团队讲授过失败学。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很偏心,对于生生书院创始人王小平推荐的主题“成败”,我很关注,想深入研究。同时,我自身也积累了大量失败的战绩。没有这么多次失败的惨痛教训,我是不敢研究这样的主题的。

然后我认真阅读《失败学》,回顾失败经历,很想快点看完这本书,又不想看得太浅薄,不断阅读,画思维导图,绞尽脑汁重新理解这本书的核心,最终还是晚了一天交稿书评。

俗话说,善败者不亡。原来我一直以为我很坚强,其实我还没有被现实打倒的根本原因,不是坚强,而是善于失败。

我记得小时候经常被欺负,有人趁我不注意,偷我的钱。有人包围围攻我。不会背书,被老师罚站,不想学习,被老师和家长放弃。

除了在学校很失败,我最大的失败就是不自知。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自己很厉害,跳得比别人高,跑得比别人快,吃得比别人多,喊得比别人响。记得有一次,跳远比赛才比到一半,我就洋洋得意离开赛场,等待获奖的消息,与队友分享“成功的喜悦”。结果,等我回过神来,我顺利的错过了本不属于我的下半场。这样的失败不胜枚举。

我这辈子还有很多次一败再败的经历。在小学转学时,我的成绩倒数几名。在第一次高考时,我也名落孙山。等到上大学又是排名靠后。这其中更大的失败是我一直在用勤奋掩盖自己的累觉不爱,用言听计从,战胜自我的叛逆。

我很想摆脱童年差生的失败印象,于是贸然用好学生的样子伪装自己。好让自己良心对得起家人和朋友。出卖自己是我很长一段时间,特别热爱的一件事。

除了一败再败,我还会败上加败。小时候,我虽然偶尔感冒,但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染上几次难以忘怀的肺炎。虽然小时候我不爱看书,但是也没有这样感觉看书这么辛苦,写书评更是苦上加苦。工作中我迷迷糊糊进入一个几乎不懂的行业,然后越跳槽,越爱上现在的工作。

当然,还有一些失败,因为是致命的,所以我提都不想提。这些失败让我这辈子都放不下,所以只好以一辈子来偿还。

我不仅关注自己的失败,还非常关注别人的。当别人失败时,我会感到很失落。有些失败似乎一直都在发生,而我却做不了什么,只能眼睁睁看着失败发生。

我最想帮助的朋友,创业失败,分道扬镳,生意被骗,情场失意,升职无望,这些也让我感同身受。

如果你像以上反思自己的失败,的确会一败再败。在《失败学》中作者畑村洋太郎指出,直面失败,不仅仅是绝对坦诚,而且要正确归因,分条缕析,有的放矢,自由呈现,设定制度等。以下我重点讲前三点。


1.正确归因

一件事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内因、外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因素、次要因素等等,在上述归因中,我主要是从个人因素自省。的确,我们每个人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因此,认识自己的失败,才是迈出成功一步的基石。然而,如果只是将失败归结为自己,那么也容易出现自暴自弃,自我否定,以偏概全的问题。我们看到社会上很多人因为交友不慎,最后感情破裂,互相攻击,甚至家破人亡。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是如果把失败都认为是活该,咎由自取,那么面对失败,我们也太被动了,太无能了。实际上,我们不仅可以挨打,更可以反击,把“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变为“一个愿打,一个反对”,我们就能发现,除了改变自己,改变环境,不做“温水煮青蛙”里面的青蛙,不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融入环境,洞察问题,也就能在改变自己时,更好的改变环境。

2.分条缕析

失败常常是接连而至的,“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如果我们只是感受失败,简单理解失败,不敢像医生那样诊断失败,用放大镜看失败,那么很多细微之处就无法察觉,最终也会“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缺少失败,而缺少冷静的反思。为了冷静思考,我后来使用了思维导图工具。在使用之前,我有很多经历,但是无法从中学习,因为那些只是经历而已,并没有成为可以借鉴的知识。经历是大众的,知识是小众的,从知识中获得能量更是极少数人才具有的。

如果说思维导图让我的思考更加聚焦于关键词,那么《金字塔原理》就让我更有逻辑的表达。前者是点的艺术,后者则是链的艺术。就像问题常常不是那么显而易见,否则为什么会一再出现?我们在聚焦关键点时,会更像侦探那样察觉问题,而不是大而全的一票否决。我们在逻辑化的思考时,会让别人更容易理解我们的思路,把重点串联起来,从而方便我们精准回忆,随时调动。

我发现,光有点和线的感知还不够,于是我探索到了《本领恐慌》,从中学会了多维思考,以点带面,以面带体,以体悟心。为了更好地心心相印,我今年又学习了书道、玉道、24节气等课程。我相信只有当一个人洗心革面的时候,才是真正转变的时候。所谓的“只要当下立刻改变就永远不晚”,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3.有的放矢

直面失败不是目的,在失败中找到突破点,形成创新,更有效的积累,才是失败的真正意义所在。失败看起来是失败,其实也可能是转机。在创新时,我们经常会用到“假设-印证”的思维,假设通常会被证明是不成立的,然后在新的假设和设想中,在微调和大变假设中,我们一定会发现转机。如果缺少假设环节,而是“领导说的都对”、“我之前那么成功的,这次也可以一样成功”、“我只要照着模板去套用,就能达到目标”,那么一定会惨败。因为现实中很多事是不确定的,如果说控制机械靠TQC、ISO、PDCA等工具即可,那么凡是有人参与的,有自然环境介入的,就会在固定程序中,产生变化,从而让我们措手不及,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因此,面对可能的失败,做好再次站起来,从中发现真知灼见,遇见患难与共的战友,看似“只问耕耘,不问付出”,其实我们心中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从倒下的位置,再次站起来,而不是一蹶不振。


总的来说,如果说对失败理解太浅薄,相信我也会玻璃心的放弃写书评,但实际上这次的失败和晚交算不上“坏失败”,因为一些未知因素阻碍了工作的推进,比如书到的时候我在出差,过了两天回家了才拿到书。还有一些平衡学习,工作和家庭带来的失败,比如周六日带娃没空看书,工作日忙于处理正式工作,没闲心读书。另一些是自找的失败,给自己设定了有点高的目标,画思维导图和反复推敲占用了几天时间等等。

也许这次的失败还不只晚交半天,比如也许对读者没什么启发,没有带来大量的转发和关注,不能有效的运用于工作和生活等等。

即便有这么多的失败,我依然想推荐这本书,至少对于我自己,在坦承失败,重视失败,梳理失败,制定对策时,多了一些思路和感悟。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畅销书,却是一本真诚,用心,真正想解决问题,带来创新的书。

这本书还介绍了很多关于失败的洞察,如果你想从“阴暗”中学习,理解别人都不愿意理解的问题,我相信你也能发现别人想都想不到的可行性。一起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失败学》:从失败中学习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