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快了吗?

在这个每天把手机拿起放下几十次的时代,快乐,好像变成了越来越难的一件事。

不信我们做个小测试,用一个词,来描述你最近的心情:

你首先想到的是快乐、满足,还是焦虑和无聊?

找回快乐,已经成了当下大多数人,急需的一种能力。

上周末在公园走路,我看到一个约摸6岁的小男孩在玩滑板车,在拐弯的地方摔了一跤。

可是上一秒还在哭,下一秒他就为自己的新发现而欢呼:“哇靠,这么大一只蜗牛!”

(我随手一拍,深圳晚上随处可见的大蜗牛)

快乐,本来就是件容易的事情啊。

小时候的我们,不是经常在日记里写下,“今天又是快乐的一天”吗?

或许正是因为它容易得到,我们渐渐失去了拥有它的能力。

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工作、赚钱和社交无止境的追求上。

01.

快乐

其实是一种期望差

一盏一直亮着的灯,你不会注意,但如果他一亮一灭,你就会注意到。

没病没灾的时候,我们很难感受到健康的重要,甚至羡慕别人比我们高,跑得比我们快;

只有自己生病了,我们才开始认识到,身体的健康,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快乐也是如此。

越是自信满满,越容易失望收场;越是不抱期待,快乐却不期而至:

下班回家,从不做饭的对象做好了饭菜;

淘宝上买的东西,附赠了一个小礼物;

约会心仪的男神/女神,海边升起了烟花。

快乐,是一种期望差。

是超出我们预期的事情,唤醒了我们的大脑,带来的多巴胺分泌的增加。

适度的欲望,可以成为你的动力,但是加上去太多的时候,却又成了一种负担。

之前有段时间,我特别在意每篇文章阅读量的高低。

阅读量低,我就开始自责,怀疑自己;阅读量高的时候,我才勉强松一口气。

结果,那半个多月的数据都很糟糕,有些句子,我自己看了都不想再读下去。同事也提醒我:你最近的状态不对啊。

后面我不再为阅读量而左右,而是尽力写好每一篇,找回写作的乐趣。慢慢地,我看到阅读量开始回升,快乐也回来了。

我们看到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挣很多的钱却依然不快乐,正是因为物质增加的速度,追不上欲望增长的速度。

不仅如此。

当「拥有」无法带给你快乐,反而还可能会让你产生“一定是我拥有的还不够多”的错觉,从而患得患失,更加害怕失去。

以至于失去一样东西带来的痛苦,比拥有它带来的快乐,要多上好多倍。

02.

我们不快乐

是因为无用的选择太多

我们都渴望赚更多的钱、有更多的选择,以为这种追逐,能带来更快乐的生活。

事实上,我们的不快乐,常常正是因为选择太多。

打开淘宝逛了半天,领优惠券加购物车,手机充了两次电,最后一件也没买成;

kindle、微信读书里的书越来越多,上学时爱读书的你,现在却一本都没读完过……

当可能的选项越多,我们越想找到「完美的那个」。

于是陷入无止境的纠结。

越比较,越难过;越选择,越痛苦。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他将一批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画画。第一组孩子从3支画笔中选1支作画,第二组则是从24支中选1支。

结果,第二组的孩子的作品,要糟糕得多。

在充斥各类信息流的现在,我们正是实验中那第二组孩子。

在无数种消遣方式可以度过周末,无数种职业选择可以走完一生的今天,不会选择=没有选择。

缺乏对自身精准的定位,和对未来的规划和想象,只会让我们在「忙碌」和「没钱」的夹击下,失去自由选择的权利。

这正是很多人焦虑、不快乐的原因。

心理学上有一个「两只手表效应」:

当我们只有一只表时,我们可以知道准确的时间;

而同时拥有两只表,却让我们失去了准确掌控时间的信心。

选择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我们对生活感到困扰,每天都闷闷不乐,我们可以想一下:

是否我的生活中,出现了两只手表?不明确的远期目标、难以取舍的多种选择……

少就是多。

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努力追求自己并不真正想要的东西,要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

别气喘吁吁到了目的地,才发现那个东西,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当我们不快乐,对生活失去信心和掌控感时,试着精简人生的多余选项:

一定要下这么多APP吗?

朋友圈里的微商和不认识的人,是不是太多了点呢?

无用的选择,不是选择。

得到我们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并不会让我们快乐。

即使是房子、车子、位子,有时候也只是从一个小笼子,换到一个更大的笼子里而已。

03.

时代在加速

我们却困在系统中重复

童年的时候,一切体验都是新鲜的:

同学的漫画,搬家的蚂蚁,爷爷的眼镜,都是那么地新奇有趣。

长大以后,新事物层出不穷,带来的却是内心的疲倦:

千篇一律的景点风情街,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熟练的朋友圈九宫格……

现代社会的制度和技术开放,让我们获得了追求更多快乐和快感的自由;而抖音、微博这一个个精美的工业糖果,构建出巨大幻象,带来了日益同质化的生活。

互联网的便捷,让我们越来越缺乏耐心;不断拔高的阈值,让生活愈加被动和停滞。

千篇一律的标准、制度、条条框框,限制住我们的大脑和双脚,让人类,越来越像机器。

时代在加速,可我们的人生,彷佛静止了。

但是生命是需要流动的。

长期的静止状态,会让生命力慢慢枯萎。

小时候,我曾好奇捉来的麻雀,和家里圈养的母鸡的不同。

我把麻雀关在房间里养,可它不吃东西,也不喝水。于是我问:

为什么麻雀和鸡不一样,它们不都是鸟类吗?

爸爸回答:因为它们的终点不一样。麻雀知道这里,不是它的目的地。

我们就像麻雀。

停在原地的感觉,是很不好的。

“先是丢失速度,继而磨灭个性,最后丧失热情。”

人跟公鸡母鸡的区别在于,会对重复的生活感到不安;被外力推着走,会有危机感。

当鸡们追求着屋檐下的岁月静好时,永远也不明白,一个跟往常一样普通的早晨,迎接它们的将不是稻米,而是锋利的菜刀。

之前有一篇刷屏的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引起了热议,而我们何尝不是「笼中鸟」?

人最怕的,就是前进一步很难,后面却还有退路的状态。

看起来舒适,但我们却说不清这种低欲望的生活,你喜不喜欢。

但是如果看了《肖申克的救赎》,我们又会明白,追逐一个叫做“希望”的东西,才是带来真正快乐的事情。

04.

不去追求意义

生活才有乐趣

很多人之所以很难快乐,是因为被「你要成熟点」的社会期待,限制住了行动和思考。

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

这个人挺成熟的……那个人30岁了,做事还那么不成熟……

仿佛一个人“不成熟”,就会被他人一致排挤出成人世界。

我们被要求,先做有用的事,再做有趣的事。

而有用的事,是做不完的。

于是我们被训练成了追求意义、性价比和结果的机器:

学习是为了绩点、保研和奖学金;

加班不被老板看见,那就毫无意义;

谈对象喜欢不重要,门当户对才重要……

于是我们懂得越多,做得越多,却越不快乐。

我们完成了一个个「完美的结果」,赢得了一场场「阶段性胜利」,却感觉输掉了人生。

而童年的我们之所以曾经那么快乐,就是因为不那么在乎意义和结果。

吃饭就是吃饭,不是应酬谈生意;

看电影就是看电影,不是为了撩妹撩汉;

玩玩具就是玩玩具,不是陪孩子玩……

多纯粹啊。

童年里阻挡自由的是,“你还只是个孩子”;

长大了阻挡自由的是,“你已经是个大人了”。

生活没有那么多「意义」,快乐也没有固定的「标准」,我们别急着写下答案。

而我所理解的成熟——

就是在生活不断被捶的过程中,依然把「让自己快乐」,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快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