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拖延了?来一粒执行意图

1

减肥又没成功!作业又没做完!年度计划又失败了!为什么是「又」?因为这些计划的失败总是纠缠你,就像蛇常常勒住你的脖子。你尝试了很多方法:花4000元办健身卡;告诉所有人你要减肥;不减到100斤就自罚500块……方法用尽,但最终却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因为人类的意志力真的很有限。

所以你就放弃了吗?不。一个美国大叔推开房门走到你面前,他摊开了右手,手中有一颗蓝色的药丸,你拿起它,看到上面有四个字——

执行意图。

2

如何实现愿望?

心理学对此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最后发现:

实现愿望的意图越强,愿望实现的可能性越高。

但是,意图越强,却未必更强有力的行动,比如很多女孩都非常的希望获得马甲线,但真正行动的却很少,因为有很多因素妨碍她们采取行动,比如疲劳、饥饿、健身房的环境等等。在这些内部和外部的因素面前,一个人的意图显得软弱无力。

那么怎么办?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彼得·格尔维茨(Peter M. Gollwitzer)提出了「执行意图」的理论,它区别于传统的「目标意图」,即反复的强化「我要」获得马甲线,而是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制定可执行的计划」。

他发现只要满足一个条件,则计划转化为行为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这个先决条件就是:

制定计划必须是「如果……那么……」的形式,即「如果出现了情况 X,那么我就做出 Y 的反应」

3

举些例子。

比如目标意图,就是「我要……」:我要减肥,我要在3个月瘦10斤,我要每周去三次健身房,我要每天做100个俯卧撑。但目标意图无法帮助我们坚持到最后,当坚持到某个点,你看到了一桌大餐,意志力崩溃了,于是大吃一顿……

而执行意图,就是在定计划时,先预设一个具体的情况或场景,比如如果我打开电视,那么我就做20个俯卧撑。就好像在你的脑中植入了一个开关,当你吃完晚饭,打开电视,脑中的开关就「啪」开启,你就自动进入下一步程序——俯卧撑。不需要纠结是不是先看会儿电视,因为已经预设好了唯一的最高级别的命令,所以消耗的意志力极少。

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因为「执行意图」是作用在人的潜意识层面。在制定符合「执行意图」的计划时,我们的大脑已经把将要遇到的障碍和机会预演了一遍,从而在思想上做好应对准备。而当情况 X 出现的时候,我们不用费力思考应对方法,而是立即触发潜意识里预设的计划,并且立刻产生 Y 的反应。

4

执行意图的效果如何?

格尔维茨和同事们进行过一次实验,他们请一组正在准备高风险的标准化 SAT 预测测验(PSAT)的高中生完成一项30分钟的书面干预任务,这项干预任务即包含心理对照(生动地想象目标并写下可能存在的障碍),也包含执行意图(提出两个障碍出现时的应急方案)。而对照组的任务则是描写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或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最后发现,干预组的同学在 SAT 预备测验中完成的题目数量比对照组的学生高出60%以上。

5

「如果……那么……」,简单吧?你可以把这个公式用在任何计划上面,把所以的目标都换成「如果……那么……」。唯一的要求就是足够具体,拆解到具体的步骤,用具体的场景来引发一个动作。

以下是我设定的一组执行意图:

  • 如果我一到办公室,那么我就读半小时书。
  • 如果我读完书,那么我就写一篇有深度的千字文。
  • 如果我16点在办公室,那么我就在椭圆机锻炼30分钟。

效果如何呢?实话实说,第一项执行很好,但后两项执行不好,为什么呢?

6

「执行意图」不是万能药,因为有两个制约因素:

  1. X 是否能被感知?
  2. Y 的反应只是瞬时的,在成功触发之后你是否能继续下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我认为设定执行意图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X 情况是可感知的。比如我设定了「如果我16点在办公室,那么我就在椭圆机锻炼30分钟,」但执行效果不好。因为人类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很差,如果你把一个人关在小黑屋一段时间,他就完全无法感知时间了,所以应当采用易感知的方式触发「时间」这个维度,比如闹钟、尿意、到达或离开的行为、上一个行动、疲惫的感觉等等,比如「如果我一到办公室,那么我就读半小时书,」执行效果就很好。于是我修改设定为如果16点闹钟响起,那么我就在椭圆机锻炼30分钟。
  2. Y 行为是可行的。比如我设定了「如果我读完书,那么我就写一篇有深度的千字文。」这样的计划常常无法完成,因为我无法做到每天写一篇有深度的千字文,于是我设定成「如果我读完书,那么我就持续写作25分钟,」这样就很容易坚持下来。

7

最后,别忘了格尔维茨的话:

要当心!动机应该出现在合适的地方。如果没有合适的动机,执行意图的效果就无法达成。如果你只是有了方法,你有了那把锤子,但是如果你没有被激励出动机,你是无法把一幅画钉在墙上的。特别是对于长期目标,你需要不时点燃动机的火苗,别让自己走得太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拖延了?来一粒执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