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

1)消息队列概述

消息队列中间件是分布式系统中重要的组件,主要解决应用耦合、异步消息、流量削锋等问题。实现高性能、高可用、可伸缩和最终一致性架构。是大型分布式系统不可缺少的中间件。

目前在生产环境,使用较多的消息队列有ActiveMQ、RabbitMQ、ZeroMQ、Kafka、MetaMQ、RocketMQ等。

2)消息队列应用场景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消息队列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使用场景。场景分为异步调用、系统解耦、流量削锋和消息通讯四个场景。

(1)异步调用

假设你有一个系统调用链路,是系统A调用系统B,一般耗时20ms;系统B调用系统C,一般耗时200ms;系统C调用系统D,一般耗时2s,如下图所示。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

用户一个请求过来巨慢无比,因为走完一个链路,需要耗费20ms + 200ms + 2000ms(2s) = 2220ms,也就是2秒多的时间。但是实际上,链路中的系统A调用系统B,系统B调用系统C,这两个步骤起来也就220ms。就因为引入了系统C调用系统D这个步骤,导致最终链路执行时间是2秒多,直接将链路调用性能降低了10倍,这就是导致链路执行过慢的罪魁祸首。

那此时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可以将系统D从链路中抽离出去做成异步调用呢?

其实很多的业务场景是可以允许异步调用的。

举个例子,你平时点个外卖,咔嚓一下子下订单然后付款了,此时账户扣款、创建订单、通知商家给你准备菜品。接着,是不是需要找个骑手给你送餐?那这个找骑手的过程,是需要一套复杂算法来实现调度的,比较耗时。但是其实稍微晚个几十秒完成骑手的调度都是ok的,因为实际并不需要在你支付的一瞬间立马给你找好骑手,也没那个必要。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把找骑手给你送餐的这个步骤从链路中抽离出去,做成异步化的,哪怕延迟个几十秒,但是只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给你找到一个骑手去送餐就可以了。

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让你下订单点外卖的速度变得超快?支付成功之后,直接创建好订单、账户扣款、通知商家立马给你准备做菜就ok了,这个过程可能就几百毫秒。然后后台异步化的耗费可能几十秒通过调度算法给你找到一个骑手去送餐,但是这个步骤不影响我们快速下订单。

当然我们不是说那些大家熟悉的外卖平台的技术架构就一定是这么实现的,只不过是用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给大家举例说明而已。所以上面的链路也是同理,如果业务流程支持异步化的话,是不是就可以考虑把系统C对系统D的调用抽离出去做成异步化的,不要放在链路中同步依次调用。这样,实现思路就是系统A -> 系统B -> 系统C,直接就耗费220ms后直接成功了。然后系统C就是发送个消息到MQ中间件里,由系统D消费到消息之后慢慢的异步来执行这个耗时2s的业务处理。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将核心链路的执行性能提升了10倍。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1张图片

场景说明:用户注册后,需要发送注册邮件和发送注册信息,传统的做法有两种:串行方式、并行方式

串行方式

将注册信息写入数据库成功后,发送注册邮件,然后发送注册短信,而所有任务执行完成后,返回信息给客户端。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2张图片

并行方式

将注册信息写入数据库成功后,同时进行发送注册邮件和发送注册短信的操作。而所有任务执行完成后,返回信息给客户端。同串行方式相比,并行方式可以提高执行效率,减少执行时间。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3张图片

由上可以看出,传统串行和并行的方式会受到系统性能的局限,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入消息队列,将不是必须的业务逻辑,异步进行处理,由此改造出来的流程如下: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4张图片

根据上述的流程,用户的响应时间基本相当于将用户数据写入数据库的时间,发送注册邮件、发送注册短信的消息在写入消息队列后,即可返回执行结果,写入消息队列的时间很快,几乎可以忽略。

(2)系统解耦

假设你有个系统A,这个系统A会产出一个核心数据,现在下游有系统B和系统C需要这个数据。那简单,系统A就是直接调用系统B和系统C的接口发送数据给他们就好了。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5张图片

但是现在要是来了系统D、系统E、系统F、系统G,等等,十来个其他系统慢慢的都需要这份核心数据呢?如下图所示。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6张图片

大家可别以为这是开玩笑,一个大规模系统,往往会拆分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对应N多个服务,这些系统与系统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如果某个系统产出一份核心数据,可能下游无数的其他系统都需要这份数据来实现各种业务逻辑。此时如果你要是采取上面那种模式来设计系统架构,那么绝对你负责系统A的同学要被烦死了。

先是来一个人找他要求发送数据给一个新的系统H,系统A的同学要修改代码然后在那个代码里加入调用新系统H的流程。一会那个系统B是个陈旧老系统要下线了,告诉系统A的同学:别给我发送数据了,接着系统A再次修改代码不再给这个系统B。

然后如果要是某个下游系统突然宕机了呢?

系统A的调用代码里是不是会抛异常?那系统A的同学会收到报警说异常了,结果他还要去care是下游哪个系统宕机了。

所以在实际的系统架构设计中,如果全部采取这种系统耦合的方式,在某些场景下绝对是不合适的,系统耦合度太严重。并且互相耦合起来并不是核心链路的调用,而是一些非核心的场景(比如上述的数据消费)导致了系统耦合,这样会严重的影响上下游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效率。

因此在上述系统架构中,就可以采用MQ中间件来实现系统解耦

系统A就把自己的一份核心数据发到MQ里,下游哪个系统感兴趣自己去消费即可,不需要了就取消数据的消费,如下图所示。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7张图片

场景说明:用户下单后,订单系统需要通知库存系统。

传统的做法为:订单系统调用库存系统的接口。如下图所示: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8张图片

传统方式:调用库存接口

  传统方式具有如下缺点:

  -1. 假设库存系统访问失败,则订单减少库存失败,导致订单创建失败

  -2. 订单系统同库存系统过度耦合

如何解决上述的缺点呢?需要引入消息队列,引入消息队列后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9张图片

订单系统:用户下单后,订单系统进行数据持久化处理,然后将消息写入消息队列,返回订单创建成功

库存系统:使用拉/推的方式,获取下单信息,库存系统根据订单信息,进行库存操作。

假如在下单时库存系统不能正常使用。也不影响正常下单,因为下单后,订单系统写入消息队列就不再关心其后续操作了。由此实现了订单系统与库存系统的应用解耦。

(3)削峰填谷

假设你有一个系统,平时正常的时候每秒可能就几百个请求,系统部署在8核16G的机器的上,正常处理都是ok的,每秒几百请求是可以轻松抗住的。但是如下图所示,在高峰期一下子来了每秒钟几千请求,瞬时出现了流量高峰,此时你的选择是要搞10台机器,抗住每秒几千请求的瞬时高峰吗?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10张图片

那如果瞬时高峰每天就那么半个小时,接着直接就降低为了每秒就几百请求,如果你线上部署了很多台机器,那么每台机器就处理每秒几十个请求就可以了,这不是有点浪费机器资源吗?大部分时候,每秒几百请求,一台机器就足够了,但是为了抗那每天瞬时的高峰,硬是部署了10台机器,每天就那半个小时有用,别的时候都是浪费资源的。

但是如果你就部署一台机器,那会导致瞬时高峰时,一下子压垮你的系统,因为绝对无法抗住每秒几千的请求高峰。此时我们就可以用MQ中间件来进行流量削峰。所有机器前面部署一层MQ,平时每秒几百请求大家都可以轻松接收消息。

一旦到了瞬时高峰期,一下涌入每秒几千的请求,就可以积压在MQ里面,然后那一台机器慢慢的处理和消费。等高峰期过了,再消费一段时间,MQ里积压的数据就消费完毕了。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11张图片

这个就是很典型的一个MQ的用法,用有限的机器资源承载高并发请求,如果业务场景允许异步削峰,高峰期积压一些请求在MQ里,然后高峰期过了,后台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消费完毕不再积压的话,那就很适合用这种技术方案。

流量削锋也是消息队列中的常用场景,一般在秒杀或团抢活动中使用广泛。

应用场景:秒杀活动,一般会因为流量过大,导致流量暴增,应用挂掉。为解决这个问题,一般需要在应用前端加入消息队列。

    1)可以控制参与活动的人数;

    2)可以缓解短时间内高流量对应用的巨大压力;

流量削锋处理方式系统图如下: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12张图片

    1)服务器在接收到用户请求后,首先写入消息队列。这时如果消息队列中消息数量超过最大数量,则直接拒绝用户请求或返回跳转到错误页面;

    2)秒杀业务根据秒杀规则读取消息队列中的请求信息,进行后续处理。

3)常用消息队列

本部分内容介绍常用的消息中间件(Active MQ,Rabbit MQ,Zero MQ,Kafka)以及他们的特点。

ActiveMQ

ActiveMQ是Apache出品,最流行的,能力强劲的开源消息总线。ActiveMQ 是一个完全支持JMS1.1和J2EE 1.4规范的 JMS Provider实现,尽管JMS规范出台已经是很久的事情了,但是JMS在当今的J2EE应用中间仍然扮演着特殊的地位。

ActiveMQ特性如下:

● 多种语言和协议编写客户端。

      语言: Java,C,C++,C#,Ruby,Perl,Python,PHP。

      应用协议:OpenWire,Stomp REST,WSNotification,XMPP,AMQP

● 完全支持JMS1.1和J2EE 1.4规范 (持久化,XA消息,事务)

● 对Spring的支持。

      ActiveMQ可以很容易内嵌到使用Spring的系统里面,而且也支持Spring2.0的特性

● 通过了常见J2EE服务器(如 Geronimo,JBoss 4,GlassFish,WebLogic)的测试,其中通过JCA 1.5 resource adaptors的配置,可以让ActiveMQ可以自动的部署到任何兼容J2EE 1.4 商业服务器上

● 支持多种传送协议:in-VM,TCP,SSL,NIO,UDP,JGroups,JXTA

● 支持通过JDBC和journal提供高速的消息持久化

● 从设计上保证了高性能的集群,客户端-服务器,点对点

● 支持Ajax

● 支持与Axis的整合

● 可以很容易得调用内嵌JMS provider,进行测试

缺点:

没法确认ActiveMQ可以支撑互联网公司的高并发、高负载以及高吞吐的复杂场景,在国内互联网公司落地极少。而且使用较多的是一些传统企业,用ActiveMQ做异步调用和系统解耦。

RabbitMQ

RabbitMQ是流行的开源消息队列系统,用erlang语言开发。RabbitMQ是AMQP(高级消息队列协议)的标准实现。支持多种客户端,如:Python、Ruby、.NET、Java、JMS、C、PHP、ActionScript、XMPP、STOMP等,支持AJAX,持久化。用于在分布式系统中存储转发消息,在易用性、扩展性、高可用性等方面表现不俗。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13张图片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14张图片
RabbitMQ结构图

上图中有几个重要概念:

Broker:简单来说就是消息队列服务器实体。

Exchange:消息交换机,它指定消息按什么规则,路由到哪个队列。

Queue:消息队列载体,每个消息都会被投入到一个或多个队列。

Binding:绑定,它的作用就是把Exchange和Queue按照路由规则绑定起来。

Routing Key:路由关键字,Exchange根据这个关键字进行消息投递。

vhost:虚拟主机,一个broker里可以开设多个vhost,用作不同用户的权限分离。

producer:消息生产者,就是投递消息的程序。

consumer:消息消费者,就是接受消息的程序。

channel:消息通道,在客户端的每个连接里,可建立多个channel,每个channel代表一个会话任务。

消息队列的使用过程,如下:

客户端连接到消息队列服务器,打开一个channel。

客户端声明一个exchange,并设置相关属性。

客户端声明一个queue,并设置相关属性。

客户端使用routing key,在exchange和queue之间建立好绑定关系。

客户端投递消息到exchange。

exchange接收到消息后,就根据消息的key和已经设置的binding,进行消息路由,将消息投递到一个或多个队列里。

优点:

(1)可以支撑高并发、高吞吐、性能很高,同时有非常完善便捷的后台管理界面可以使用;

(2)支持集群化、高可用部署架构、消息高可靠支持,功能较为完善;

(3)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落地灯大规模RabbitMQ集群支撑自身业务的较多;

(4)RabbitMQ的开源社区很活跃,较高频率的迭代版本,以修复发现的bug以及各种优化;

缺点:

基于erlang语言开发的,导致较为难以分析里面的源码,也较难进行深层次的源码定制和改造。

RocketMQ

RocketMQ 是什么?

RocketMQ是阿里开源的消息中间件,它是纯Java开发,具有高吞吐量、高可用性、适合大规模分布式系统应用的特点。

 1.是一个队列模型的消息中间件,具有高性能、高可靠、高实时、分布式特点。

 2.Producer、Consumer队列都可以分布式。

 3.Producer向一些队列轮流发送消息,队列集合称为 Topic,Consumer 如果做广播消费,则一个consumer实例消费这个Topic 对应的所有队列,如果做集群消费,则多个Consumer 实例平均消费这个topic对应的队列集合。(默认是集群消费)

 4.能够保证严格的消息顺序(因为性能原因,不能保证消息不重复,因为总有网络不可达的情况发生,需业务端保证)。

 5.提供丰富的消息拉取模式

 6.高效的订阅者水平扩展能力

 7.实时的消息订阅机制

 8.亿级消息堆积能力

 9.较少的依赖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15张图片

RocketMQ的基本概念:

1.Name Server

它是一个几乎无状态节点,可集群部署,节点之间无任何信息同步。(2.X版本之前rocketMQ使用zookeeper做topic路由管理)。Name Server 是专为 RocketMQ设计的轻量级名称服务,代码小于1000行,具有简单、可集群横吐扩展、无状态等特点。将要支持的主备自动切换功能会强依赖 Name Server。

2. Broker

Broker部署相对复杂,Broker分为Master与Slave,一个Master可以对应多个Slave,但是一个Slave只能对应一个Master,Master与Slave的对应关系通过指定相同的BrokerName,不同的BrokerId来定义,BrokerId为0表示Master,非0表示Slave。Master也可以部署多个。每个Broker与Name Server 集群中的所有节点建立长连接,定时注册Topic信息到所有Name Server。

3. Producer

Producer 与Name Server集群中的其中一个节点(随机选择,但不同于上一次)建立长连接,定期从Name Server取Topic路由信息,并向提供Topic服务的Master建立长连接,且定时向Master发送心跳。Producer完全无状态,可集群部署。

4. Consumer

Consumer与Name Server集群中的其中一个节点(随机选择,但不同于上一次)建立长连接,定期从Name Server 取Topic路由信息,并向提供Topic服务的Master、Slave建立长连接,且定时向Master、Slave发送心跳。Consumer既可以从Master订阅消息,也可以从Slave订阅消息,订阅规则由Broker配置决定(目前版本没有找到可配置的地方,可以在原码里修改)。

5.ProducerGroup

用来表示一个収送消息应用,一个Producer Group下包含多个Producer实例,可以是多台机器,也可以是一台机器的多个迕程,或者一个进程的多个Producer对象。一个Producer Group可以发送多个Topic消息,Producer Group作用如下:

    1)标识一类Producer

    2)可以通过运维工具查询这个发送消息应用下有多个Producer实例

    3)发送分布式事务消息时,如果 Producer中途意外宕机,Broker会主动回调 Producer Group内的任意一台机器来确认事务状态。

6.ConsumerGroup

用来表示一个消费消息应用,一个Consumer Group下包含多个Consumer实例,可以是多台机器,也可以是多个进程,或者是一个进程的多个Consumer对象。一个Consumer Group下的多个Consumer以均摊方式消费消息,如果设置为广播方式,那么这个 Consumer Group下的每个实例都消费全量数据。

ZeroMQ

号称史上最快的消息队列,它实际类似于Socket的一系列接口,他跟Socket的区别是:普通的socket是端到端的(1:1的关系),而ZMQ却是可以N:M 的关系,人们对BSD套接字的了解较多的是点对点的连接,点对点连接需要显式地建立连接、销毁连接、选择协议(TCP/UDP)和处理错误等,而ZMQ屏蔽了这些细节,让你的网络编程更为简单。ZMQ用于node与node间的通信,node可以是主机或者是进程。

引用官方的说法:“ZMQ(以下ZeroMQ简称ZMQ)是一个简单好用的传输层,像框架一样的一个socket library,他使得Socket编程更加简单、简洁和性能更高。是一个消息处理队列库,可在多个线程、内核和主机盒之间弹性伸缩。ZMQ的明确目标是“成为标准网络协议栈的一部分,之后进入Linux内核”。现在还未看到它们的成功。但是,它无疑是极具前景的、并且是人们更加需要的“传统”BSD套接字之上的一层封装。ZMQ让编写高性能网络应用程序极为简单和有趣。”

Kafka

Kafka是一种高吞吐量的分布式发布订阅消息系统,它可以处理消费者规模的网站中的所有动作流数据。 这种动作(网页浏览,搜索和其他用户的行动)是在现代网络上的许多社会功能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些数据通常是由于吞吐量的要求而通过处理日志和日志聚合来解决。 对于像Hadoop的一样的日志数据和离线分析系统,但又要求实时处理的限制,这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Kafka的目的是通过Hadoop的并行加载机制来统一线上和离线的消息处理,也是为了通过集群机来提供实时的消费。

Kafka是一种高吞吐量的分布式发布订阅消息系统,有如下特性:

(1)通过O(1)的磁盘数据结构提供消息的持久化,这种结构对于即使数以TB的消息存储也能够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能。

(2)高吞吐量:即使是非常普通的硬件Kafka也可以支持每秒数百万的消息。

(3)支持通过Kafka服务器和消费机集群来分区消息。

(4)支持Hadoop并行数据加载。

(5)同时支持离线数据处理和实时数据处理。

(6)Scale out:支持在线水平扩展。

Kafka提供的消息中间件的功能明显较少一些,但是Kafka的优势在于专为超高吞吐量的实时日志采集、实时数据同步、实时数据计算等场景来设计。

 一、Kafka 基础概念   

概念一:生产者与消费者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16张图片

对于 Kafka 来说客户端有两种基本类型:生产者(Producer)消费者(Consumer)。除此之外,还有用来做数据集成的 Kafka Connect API 和流式处理的 Kafka Streams 等高阶客户端,但这些高阶客户端底层仍然是生产者和消费者API,它们只不过是在上层做了封装。

这很容易理解,生产者(也称为发布者)创建消息,而消费者(也称为订阅者)负责消费or读取消息。

概念二:主题(Topic)与分区(Partition)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17张图片

在 Kafka 中,消息以主题(Topic)来分类,每一个主题都对应一个「消息队列」,这有点儿类似于数据库中的表。但是如果我们把所有同类的消息都塞入到一个“中心”队列中,势必缺少可伸缩性,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数目的增加,还是消息数量的增加,都可能耗尽系统的性能或存储。

我们使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现在 A 城市生产的某商品需要运输到 B 城市,走的是公路,那么单通道的高速公路不论是在「A 城市商品增多」还是「现在 C 城市也要往 B 城市运输东西」这样的情况下都会出现「吞吐量不足」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引入分区(Partition)的概念,类似“允许多修几条道”的方式对我们的主题完成了水平扩展。

概念三:Broker 和集群(Cluster)

一个 Kafka 服务器也称为 Broker,它接受生产者发送的消息并存入磁盘;Broker 同时服务消费者拉取分区消息的请求,返回目前已经提交的消息。使用特定的机器硬件,一个 Broker 每秒可以处理成千上万的分区和百万量级的消息。

若干个 Broker 组成一个集群(Cluster),其中集群内某个 Broker 会成为集群控制器(Cluster Controller),它负责管理集群,包括分配分区到 Broker、监控 Broker 故障等。在集群内,一个分区由一个 Broker 负责,这个 Broker 也称为这个分区的 Leader;当然一个分区可以被复制到多个 Broker 上来实现冗余,这样当存在 Broker 故障时可以将其分区重新分配到其他 Broker 来负责。下图是一个样例: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18张图片

Kafka 的一个关键性质是日志保留(retention),我们可以配置主题的消息保留策略,譬如只保留一段时间的日志或者只保留特定大小的日志。当超过这些限制时,老的消息会被删除。我们也可以针对某个主题单独设置消息过期策略,这样对于不同应用可以实现个性化。

概念四:多集群

随着业务发展,我们往往需要多集群,通常处于下面几个原因:

● 基于数据的隔离;

● 基于安全的隔离;

● 多数据中心(容灾)

当构建多个数据中心时,往往需要实现消息互通。举个例子,假如用户修改了个人资料,那么后续的请求无论被哪个数据中心处理,这个更新需要反映出来。又或者,多个数据中心的数据需要汇总到一个总控中心来做数据分析。

上面说的分区复制冗余机制只适用于同一个 Kafka 集群内部,对于多个 Kafka 集群消息同步可以使用 Kafka 提供的 MirrorMaker 工具。本质上来说,MirrorMaker 只是一个 Kafka 消费者和生产者,并使用一个队列连接起来而已。它从一个集群中消费消息,然后往另一个集群生产消息。

二、Kafka 的设计与实现

上面我们知道了 Kafka 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但作为一个成熟的「消息队列」中间件,其中有许多有意思的设计值得我们思考,下面我们简单列举一些。

讨论一:Kafka 存储在文件系统上

是的,您首先应该知道 Kafka 的消息是存在于文件系统之上的。Kafka 高度依赖文件系统来存储和缓存消息,一般的人认为 “磁盘是缓慢的”,所以对这样的设计持有怀疑态度。实际上,磁盘比人们预想的快很多也慢很多,这取决于它们如何被使用;一个好的磁盘结构设计可以使之跟网络速度一样快。

现代的操作系统针对磁盘的读写已经做了一些优化方案来加快磁盘的访问速度。比如,预读会提前将一个比较大的磁盘快读入内存。后写会将很多小的逻辑写操作合并起来组合成一个大的物理写操作。并且,操作系统还会将主内存剩余的所有空闲内存空间都用作磁盘缓存,所有的磁盘读写操作都会经过统一的磁盘缓存(除了直接 I/O 会绕过磁盘缓存)。综合这几点优化特点,如果是针对磁盘的顺序访问,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比随机的内存访问都要快,甚至可以和网络的速度相差无几。

上述的 Topic 其实是逻辑上的概念,面相消费者和生产者,物理上存储的其实是 Partition,每一个 Partition 最终对应一个目录,里面存储所有的消息和索引文件。默认情况下,每一个 Topic 在创建时如果不指定 Partition 数量时只会创建 1 个 Partition。比如,我创建了一个 Topic 名字为 test ,没有指定 Partition 的数量,那么会默认创建一个 test-0 的文件夹,这里的命名规则是:-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19张图片

任何发布到 Partition 的消息都会被追加到 Partition 数据文件的尾部,这样的顺序写磁盘操作让 Kafka 的效率非常高(经验证,顺序写磁盘效率比随机写内存还要高,这是 Kafka 高吞吐率的一个很重要的保证)。

每一条消息被发送到 Broker 中,会根据 Partition 规则选择被存储到哪一个 Partition。如果 Partition 规则设置的合理,所有消息可以均匀分布到不同的 Partition中。

讨论二:Kafka 中的底层存储设计

假设我们现在 Kafka 集群只有一个 Broker,我们创建 2 个 Topic 名称分别为:「topic1」和「topic2」,Partition 数量分别为 1、2,那么我们的根目录下就会创建如下三个文件夹:

    | --topic1-0

    | --topic2-0

    | --topic2-1

在 Kafka 的文件存储中,同一个 Topic 下有多个不同的 Partition,每个 Partition 都为一个目录,而每一个目录又被平均分配成多个大小相等的Segment File中,Segment File 又由 index file data file 组成,他们总是成对出现,后缀 ".index" 和 ".log" 分表表示 Segment 索引文件和数据文件。

现在假设我们设置每个 Segment 大小为 500 MB,并启动生产者向 topic1 中写入大量数据,topic1-0 文件夹中就会产生类似如下的一些文件:

    | --topic1-0

        | --00000000000000000000.index

        | --00000000000000000000.log

        | --00000000000000368769.index

        | --00000000000000368769.log

        | --00000000000000737337.index

        | --00000000000000737337.log

        | --00000000000001105814.index

        | --00000000000001105814.log

    | --topic2-0

    | --topic2-1

Segment 是 Kafka 文件存储的最小单位。Segment 文件命名规则:Partition 全局的第一个 Segment 从 0 开始,后续每个 Segment 文件名为上一个 Segment 文件最后一条消息的 offset 值。数值最大为 64 位 long 大小,19 位数字字符长度,没有数字用0填充。如 00000000000000368769.index 和 00000000000000368769.log。

以上面的一对 Segment File 为例,说明一下索引文件和数据文件对应关系: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20张图片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21张图片

其中以索引文件中元数据<3, 497>为例,依次在数据文件中表示第 3 个 message(在全局 Partition 表示第 368769 + 3 = 368772 个 message)以及该消息的物理偏移地址为 497。

注意该 index 文件并不是从0开始,也不是每次递增1的,这是因为 Kafka 采取稀疏索引存储的方式,每隔一定字节的数据建立一条索引,它减少了索引文件大小,使得能够把 index 映射到内存,降低了查询时的磁盘 IO 开销,同时也并没有给查询带来太多的时间消耗。

因为其文件名为上一个 Segment 最后一条消息的 offset ,所以当需要查找一个指定 offset 的 message 时,通过在所有 segment 的文件名中进行二分查找就能找到它归属的 segment ,再在其 index 文件中找到其对应到文件上的物理位置,就能拿出该 message 。

由于消息在 Partition 的 Segment 数据文件中是顺序读写的,且消息消费后不会删除(删除策略是针对过期的 Segment 文件),这种顺序磁盘 IO 存储设计是 Kafka 高性能很重要的原因。

        Kafka 是如何准确的知道 message 的偏移的呢?这是因为在 Kafka 定义了标准的数据存储结构,在 Partition 中的每一条 message 都包含了以下三个属性:

        offset:表示 message 在当前 Partition 中的偏移量,是一个逻辑上的值,唯一确定了 Partition 中的一条 message,可以简单的认为是一个 id;

        MessageSize:表示 message 内容 data 的大小;

        data:message 的具体内容

讨论三:生产者设计概要

当我们发送消息之前,先问几个问题:每条消息都是很关键且不能容忍丢失么?偶尔重复消息可以么?我们关注的是消息延迟还是写入消息的吞吐量?

举个例子,有一个信用卡交易处理系统,当交易发生时会发送一条消息到 Kafka,另一个服务来读取消息并根据规则引擎来检查交易是否通过,将结果通过 Kafka 返回。对于这样的业务,消息既不能丢失也不能重复,由于交易量大因此吞吐量需要尽可能大,延迟可以稍微高一点。

再举个例子,假如我们需要收集用户在网页上的点击数据,对于这样的场景,少量消息丢失或者重复是可以容忍的,延迟多大都不重要只要不影响用户体验,吞吐则根据实时用户数来决定。

不同的业务需要使用不同的写入方式和配置。具体的方式我们在这里不做讨论,现在先看下生产者写消息的基本流程: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22张图片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23张图片
High-level overview of Kafka producer components

流程如下:

1)首先,我们需要创建一个ProducerRecord,这个对象需要包含消息的主题(topic)和值(value),可以选择性指定一个键值(key)或者分区(partition)。

2)发送消息时,生产者会对键值和值序列化成字节数组,然后发送到分配器(partitioner)。

3)如果我们指定了分区,那么分配器返回该分区即可;否则,分配器将会基于键值来选择一个分区并返回。

4)选择完分区后,生产者知道了消息所属的主题和分区,它将这条记录添加到相同主题和分区的批量消息中,另一个线程负责发送这些批量消息到对应的Kafka broker。

5)当broker接收到消息后,如果成功写入则返回一个包含消息的主题、分区及位移的RecordMetadata对象,否则返回异常。

6)生产者接收到结果后,对于异常可能会进行重试。

讨论四:消费者设计概要

消费者与消费组

假设这么个场景:我们从Kafka中读取消息,并且进行检查,最后产生结果数据。我们可以创建一个消费者实例去做这件事情,但如果生产者写入消息的速度比消费者读取的速度快怎么办呢?这样随着时间增长,消息堆积越来越严重。对于这种场景,我们需要增加多个消费者来进行水平扩展。

Kafka消费者是消费组的一部分,当多个消费者形成一个消费组来消费主题时,每个消费者会收到不同分区的消息。假设有一个T1主题,该主题有4个分区;同时我们有一个消费组G1,这个消费组只有一个消费者C1。那么消费者C1将会收到这4个分区的消息,如下所示: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24张图片

如果我们增加新的消费者C2到消费组G1,那么每个消费者将会分别收到两个分区的消息,如下所示: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25张图片

如果增加到4个消费者,那么每个消费者将会分别收到一个分区的消息,如下所示: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26张图片

但如果我们继续增加消费者到这个消费组,剩余的消费者将会空闲,不会收到任何消息: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27张图片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消费组的消费者来进行水平扩展提升消费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创建主题时使用比较多的分区数,这样可以在消费负载高的情况下增加消费者来提升性能。另外,消费者的数量不应该比分区数多,因为多出来的消费者是空闲的,没有任何帮助。

Kafka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只需写入一次消息,可以支持任意多的应用读取这个消息。换句话说,每个应用都可以读到全量的消息。为了使得每个应用都能读到全量消息,应用需要有不同的消费组。对于上面的例子,假如我们新增了一个新的消费组G2,而这个消费组有两个消费者,那么会是这样的: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28张图片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29张图片

在这个场景中,消费组G1和消费组G2都能收到T1主题的全量消息,在逻辑意义上来说它们属于不同的应用。

最后,总结起来就是:如果应用需要读取全量消息,那么请为该应用设置一个消费组;如果该应用消费能力不足,那么可以考虑在这个消费组里增加消费者。

消费组与分区重平衡

可以看到,当新的消费者加入消费组,它会消费一个或多个分区,而这些分区之前是由其他消费者负责的;另外,当消费者离开消费组(比如重启、宕机等)时,它所消费的分区会分配给其他分区。这种现象称为重平衡(rebalance)。重平衡是 Kafka 一个很重要的性质,这个性质保证了高可用和水平扩展。不过也需要注意到,在重平衡期间,所有消费者都不能消费消息,因此会造成整个消费组短暂的不可用。而且,将分区进行重平衡也会导致原来的消费者状态过期,从而导致消费者需要重新更新状态,这段期间也会降低消费性能。后面我们会讨论如何安全的进行重平衡以及如何尽可能避免。

消费者通过定期发送心跳(hearbeat)到一个作为组协调者(group coordinator)的 broker 来保持在消费组内存活。这个 broker 不是固定的,每个消费组都可能不同。当消费者拉取消息或者提交时,便会发送心跳。

如果消费者超过一定时间没有发送心跳,那么它的会话(session)就会过期,组协调者会认为该消费者已经宕机,然后触发重平衡。可以看到,从消费者宕机到会话过期是有一定时间的,这段时间内该消费者的分区都不能进行消息消费;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进行优雅关闭,这样消费者会发送离开的消息到组协调者,这样组协调者可以立即进行重平衡而不需要等待会话过期。

在 0.10.1 版本,Kafka 对心跳机制进行了修改,将发送心跳与拉取消息进行分离,这样使得发送心跳的频率不受拉取的频率影响。另外更高版本的 Kafka 支持配置一个消费者多长时间不拉取消息但仍然保持存活,这个配置可以避免活锁(livelock)。活锁,是指应用没有故障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不能进一步消费。

Partition 与消费模型

上面提到,Kafka 中一个 topic 中的消息是被打散分配在多个 Partition(分区) 中存储的, Consumer Group 在消费时需要从不同的 Partition 获取消息,那最终如何重建出 Topic 中消息的顺序呢?

答案是:没有办法。Kafka 只会保证在 Partition 内消息是有序的,而不管全局的情况。

下一个问题是:Partition 中的消息可以被(不同的 Consumer Group)多次消费,那 Partition中被消费的消息是何时删除的? Partition 又是如何知道一个 Consumer Group 当前消费的位置呢?

无论消息是否被消费,除非消息到期 Partition 从不删除消息。例如设置保留时间为 2 天,则消息发布 2 天内任何 Group 都可以消费,2 天后,消息自动被删除。

Partition 会为每个 Consumer Group 保存一个偏移量,记录 Group 消费到的位置。 如下图: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30张图片

为什么 Kafka 是 pull 模型

消费者应该向 Broker 要数据(pull)还是 Broker 向消费者推送数据(push)?作为一个消息系统,Kafka 遵循了传统的方式,选择由 Producer 向 broker push 消息并由 Consumer 从 broker pull 消息。一些 logging-centric system,比如 Facebook 的Scribe和 Cloudera 的Flume,采用 push 模式。事实上,push 模式和 pull 模式各有优劣。

push 模式很难适应消费速率不同的消费者,因为消息发送速率是由 broker 决定的。push 模式的目标是尽可能以最快速度传递消息,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 Consumer 来不及处理消息,典型的表现就是拒绝服务以及网络拥塞。而 pull 模式则可以根据 Consumer 的消费能力以适当的速率消费消息。

对于 Kafka 而言,pull 模式更合适。pull 模式可简化 broker 的设计,Consumer 可自主控制消费消息的速率,同时 Consumer 可以自己控制消费方式——即可批量消费也可逐条消费,同时还能选择不同的提交方式从而实现不同的传输语义。

讨论五:Kafka 如何保证可靠性

当我们讨论可靠性的时候,我们总会提到保证*这个词语。可靠性保证是基础,我们基于这些基础之上构建我们的应用。比如关系型数据库的可靠性保证是ACID,也就是原子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隔离性(Isolation)和持久性(Durability)。

Kafka 中的可靠性保证有如下四点:

1)对于一个分区来说,它的消息是有序的。如果一个生产者向一个分区先写入消息A,然后写入消息B,那么消费者会先读取消息A再读取消息B。

2)当消息写入所有in-sync状态的副本后,消息才会认为已提交(committed)。这里的写入有可能只是写入到文件系统的缓存,不一定刷新到磁盘。生产者可以等待不同时机的确认,比如等待分区主副本写入即返回,后者等待所有in-sync状态副本写入才返回。

3)一旦消息已提交,那么只要有一个副本存活,数据不会丢失。

4)消费者只能读取到已提交的消息。

使用这些基础保证,我们构建一个可靠的系统,这时候需要考虑一个问题:究竟我们的应用需要多大程度的可靠性?可靠性不是无偿的,它与系统可用性、吞吐量、延迟和硬件价格息息相关,得此失彼。因此,我们往往需要做权衡,一味的追求可靠性并不实际。


kafka机制:https://yq.aliyun.com/articles/608566

kafka速度为什么那么快?https://www.cnblogs.com/binyue/p/10308754.html

写入数据:1)顺序写入   2)内存映射文件(Memory Mapped Files)

读取数据:1)基于sendfile实现Zero Copy    2)批量压缩

Kafka如何保证消息不丢失不重复?

https://www.cnblogs.com/cherish010/p/9764810.html

https://msd.misuland.com/pd/2884250068896974728

为什么 Kafka 性能高?

1)顺序写磁盘

顺序写磁盘的性能是随机写入的性能的6000倍的提升,媲美内存随机访问的性能,磁盘不再是瓶颈点。

2)Page Cache

为了优化读写性能,Kafka利用了操作系统本身的Page Cache,就是利用操作系统自身的内存而不是JVM空间内存。通过操作系统的Page Cache,Kafka的读写操作基本上是基于内存的,读写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零拷贝技术

零拷贝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上下文切换和拷贝次数。


参考:https://www.jianshu.com/p/ff6788e68a8e


4)引入消息中间件后的缺点

1)、系统可用性降低

首先是你的系统整体可用性绝对会降低,给你举个例子,我们就拿之前的一幅图来说明。

比如说一个核心链路里面,系统A -> 系统B -> 系统C,然后系统C是通过MQ异步调用系统D的。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31张图片

看起来很好,你用这个MQ异步化的手段解决了一个核心链路执行性能过差的问题。但是你有没有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万一你依赖的那个MQ中间件突然挂掉了怎么办?

这个还真的不是异想天开,MQ、Redis、MySQL这些组件都有可能会挂掉。一旦你的MQ挂了,就导致你的系统的核心业务流程中断了。本来你要是不引入MQ中间件,那其实就是一些系统之间的调用,但是现在你引入了MQ,就导致你多了一个依赖。一旦多了一个依赖,就会导致你的可用性降低。

因此,一旦引入了MQ中间件,你就必须去考虑这个MQ是如何部署的,如何保证高可用性。甚至在复杂的高可用的场景下,你还要考虑如果MQ一旦挂了以后,你的系统有没有备用兜底的技术方案,可以保证系统继续运行下去。

2)、系统稳定性降低

还是上面那张图,大家再来看一下。

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_第32张图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这个链路除了MQ中间件挂掉这个可能存在的隐患之外,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问题。比如说,莫名其妙的,系统C发了一个消息到MQ,结果那个消息因为网络故障等问题,就丢失了。这就导致系统D没有收到那条消息。这可就惨了,这样会导致系统D没完成自己该做的任务,此时可能整个系统会出现业务错乱,数据丢失,严重的bug,用户体验很差等各种问题。

这还只是其中之一,万一说系统C给MQ发送消息,不小心一抽风重复发了一条一模一样的,导致消息重复了,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可能会导致系统D一下子把一条数据插入了两次,导致数据错误,脏数据的产生,最后一样会导致各种问题。

或者说如果系统D突然宕机了几个小时,导致无法消费消息,结果大量的消息在MQ中间件里积压了很久,这个时候怎么办?即使系统D恢复了,也需要慢慢的消费数据来进行处理。

所以这就是引入MQ中间件的第二个大问题,系统稳定性可能会下降,故障会增多,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问题都可能产生。而且一旦产生了一个问题,就会导致系统整体出问题。就需要为了解决各种MQ引发的技术问题,采取很多的技术方案。

3)、分布式一致性问题

引入消息中间件,还有分布式一致性的问题。举个例子,比如说系统C现在处理自己本地数据库成功了,然后发送了一个消息给MQ,系统D也确实是消费到了。但是结果不幸的是,系统D操作自己本地数据库失败了,那这个时候咋办?系统C成功了,系统D失败了,会导致系统整体数据不一致了啊。所以此时又需要使用可靠消息最终一致性的分布式事务方案来保障。

总结:

在面试中要答好这个问题,首先一定要熟悉MQ这个技术的优缺点。了解清楚把他引入系统是为了解决哪些问题的,但是他自身又会带来哪些问题。此外,对于引入MQ以后,是否对他自身可能引发的问题有一些方案的设计,来保证你的系统高可用、高可靠的运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这个也有做好相应的准备。这个可使用基于消息的最终一致性来保障系统的稳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框架相关(6)-- 消息中间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