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什么儒生都是伪君子....》说什么是断言论证。

今天我看到了一篇意思的文章,为什么儒生都是伪君子,基督徒却能爱人如己。今天风风不谈观点的分歧,只聊聊论证问题。

我随机改写了其中的一段。

以《为什么儒生都是伪君子....》说什么是断言论证。_第1张图片

    在外国有一群最普遍的人,就是伪教徒。这些人满嘴宗教教义,却一肚子男盗女娼。在嘴上西装革履的同时,心里已经把裤子脱了。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论述人性普遍存在同情,这似乎在这些外国人身上并不成立。尤其是那所谓中产阶级者的,在说谎和做坏事的时候都是不择手段,毫无原则,并且事后不仅没有任何的愧疚,还冠冕堂皇。这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此时我们不禁要问,此时他们的同情心都去了哪里呢?相比之下,中国人却能做到爱人如己,如果你到了国外,你会发现他们都很不近人情,冷漠冰冷。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已经不难发现,所谓“外国优秀文化”的文化一定出了问题。

我们回头来看一下原文是怎么写的——


以《为什么儒生都是伪君子....》说什么是断言论证。_第2张图片

    有心的读者会发现,两段文字观点向左,框架近似。这是为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原文中适用了大量的“断言”。大量断言组成的内容,只要更改部分字眼,就能改写出两段文字观点向左,框架近似的内容,这也是验证一段文字论证力度的有效方法。

    如果只表达了要大家相信的“什么”,却没有提供“为什么”应该相信,他所发表的陈述就是断言(assertion)。套用辩论学的术语,断言是缺乏证明的陈述,提出者只发表了他的意见,却没有提出支持意见的理由或证据。要知道,光在法庭大喊“我没杀人”,无论喊得多大声、喊了多少次,使人相信的效果终究是有限的,因为这仍是欠缺证明的断言。

   断言并不是一定没有使人相信的机会。在人际辩论中。如果断言的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与经验(大家都相信)、与听众原本相信的事一致(原本就相信),或是断言者具有高度的个人威信(相信你),断言仍可能被他人接受。但在竞赛辩论中,由于评判人员必须将个人意见以及对辩论选手威望的认识排除在判决内容之外,仅考虑双方的发言内容,断言的证明效力便相当有限了。一般而言,只有关于众所周知事实与经验的断言才会被评判人员接受。

(延伸阅读:写给辩论咖的第二封信——为什么建议辩论中要有数据(摘自认识辩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为什么儒生都是伪君子....》说什么是断言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