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洋行生意经,少做决策是上策

作 者 :冯仑  御风集团创始人 万通集团创始人

今天我跟大家讲讲,怡和洋行这家著名的英资企业是如何做成百年企业,并且积攒下来巨额财富的。

这么多年我时常出差,每年都要飞一百五六十次,多数时候我的第一选择就是住在文华东方酒店,不光是因为这个酒店背后的主人和我有很密切的关系、交集。关键是这个主人家的故事,总是浮现在我脑海里,让我每一次住在文华东方酒店的时候,觉得在历史当中滋润着,给我很多启迪。

文华东方酒店的主人家是谁呢?我们读近代历史的时候,经常会讲到英资怡和洋行,之前我也推荐过一本书叫《洋行之王》,讲的就是这家企业,怡和集团的历史兴衰故事。

怡和集团其实有快两百年的历史了,它最早叫渣甸洋行,创办者是苏格兰年轻人,一个叫威廉·渣甸,另一个叫詹姆士·马地臣。

像是今天年轻人的创业故事一样,这两个年轻人其实是学医的,当时东印度公司需要招募两个人到船上,随着贸易的大船,帮人看看病。时间长了,他们发现帮人看病,赚钱太少,而在船上拉东西,做贸易,赚钱更多。

于是这两个年轻人就放弃了在船上给人打工做医生的工作,跳下来到岸上成立了渣甸洋行,开始做贸易。就这样他们在广州开始了创业。

1841年香港开埠的初期,他们买下了香港第一个公开拍卖的土地,然后开始在香港置业,也就是今天的房地产业务。

在1843年,隔了一年,他们又在上海拍得了一块土地,怡和洋行后来参与了中国很多经济的进程,比如1876年在上海兴建了第一条吴淞铁路,安装中国第一部电梯,引入各种机械设备。直到1912年,怡和公司的总部一直在上海,到1954年因为内战的结束,政权更迭,怡和洋行被迫退出了中国。

但是在香港,怡和洋行的事业在一位年轻人手里得到了复生,而这位年轻人就是今天怡和洋行的主席。当时他20多岁非常年轻,以仅有的五千万港币开始,继续他的生意。

在失掉了内地所有的生意之后他继续开始,我们今天叫二次创业。直到1984年他把公司又迁到了百慕大,总部搬到了伦敦。这间企业是鸦片战争前后在中国设立的一家很老的企业,一直延续到今天。

今天他是全球500强,雇佣了40多万职工,在香港我们看到很多怡和的标签,你坐飞机可以看见机场管理给你推过来的步梯车上面都有洋行,旗下还有牛奶公司,有文华酒店,美心快餐,还有Seven-Eleven等等,它有很多东西,当然更重要的是在中环他有七栋特别值钱的物业,中环的置地广场、证券广场等等。

这个主人家的绵延差不多两百年的故事,其实一直引起我很多的好奇。

我跟凯瑟克先生也有很多交流,每年夏天的时候我经常会去他在伦敦附近的一个庄园住两天,跟他们聊聊天。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两件事情我印象特别深刻:第一件事,有一天我和几个朋友一大早起来奔庄园去,一进庄园门,老先生非常高兴,他知道我们每次来都是聊天的。所以他特意准备了两张纸,然后拿这两张纸跟我们说,今天我心情特别好,天气也特别好,我很高兴。

因为有语言的延迟,大家要通过翻译才了解,我们有点不解,似乎有点疑惑,不知道这两张纸里头有什么样的故事让他这么高兴?于是我们就好奇地问了一下。

老先生不紧不慢地拿了一张纸说,今天我的市值超过了李嘉诚,我们觉得这是挺高兴的事。那第二张纸是什么呢,他说,第二张纸是我十几年来的投资,按每年的回报我超过了巴菲特。哇,这“家伙”忒厉害了,就特别好奇,怎么做到的呢?

于是我们坐下来开始聊天,我们问老先生很多的事情,但是不管问了多少,其实合着一起就是问他一个事情,他怎么能做到这两件事,背后的逻辑、故事、秘诀、方法是什么。

他以特有的英式幽默,只说了一句话,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就是:

减少决策。

我们就问,怎么叫减少决策呢,每天要应对这么多的事情,总得决策。

他就说,我的经验就是当你决策多的时候,事实上你失败更多。因为你频繁的决策,你的信息不完全,由于时间紧,你会有很多盲点,另外进入很多新的领域,接受不必要的诱惑,都会导致失败。只有一直做那些没有停下来的事情,一点一点把它完善好,修复好,整理好,那么这些事情最后创造了最大价值,而那些东一下、西一下的事情挣不了什么大钱。

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当然我们都说巴菲特也是价值投资,长期持有,其实也是减少决策啊,而不是今天进明天出,所以有点异曲同工。我们就问他,怎么减少决策?

他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怡和与李嘉诚之间发生的往事。

怡和是英资,李嘉诚是华资,李嘉诚对香港置地一直有非常大的兴趣。于是在1978年和1988年分别发起了两次收购,但李先生都没有成功。

1978年李嘉诚看好了九龙仓,开始吸纳九龙仓的股票,这不但引来了股民的疯狂跟随,也引起了大股东怡和的警觉。

这时候怡和正经历海外收购失利,所以就请汇丰银行出来当中间人和李先生讲和,于是李先生就把自己手里九龙仓的股份以高价转卖给了包玉刚,这是第一次谈判的结果。

虽然李先生没有并购成功,怡和仍然失去了九龙仓,但却从中赚了好几个亿,也不算太吃亏。这笔钱后来用于购买香港置地的股票,并将香港置地归集到怡和的名下。

但因为政局的影响,香港当时的市场也比较冷,怡和在大环境影响下也面临一些困难,这时候李嘉诚又一次出手想要收购香港置地,这是怡和与李嘉诚以及其他华资财团进行的一场特别较量,之后终于坐下来谈判,最终港资对怡和的狙击仍然以和谈收场。

收场是怎么个收法呢,这两个高人签了一份很有意思的合同:李嘉诚每年减持1%,怡和每年增持1%,也就怡和每年从李嘉诚手里收1%,李嘉诚每年转让给怡和1%,但每年的价钱随行就市。这个合约要执行多少年呢,一共要执行26年,李嘉诚才彻底从香港置地退出,直到26年之后,怡和才重新控制了香港置地51%的股份。

做了一个决定,然后坚持26年,没有再做第二个决定,比如说把它卖了,或者重组再折腾,这就是凯瑟克先生讲的减少决策。那么结果是什么呢,这个结果是双赢。

由于香港置地每年有1%给了怡和,怡和就从李嘉诚这拿到1%,他的股份越来越多,他对企业管理投入的精力,投入的资源和心力就越来越多,于是香港置地就越来越好,而李嘉诚每年卖1%随行就市的价格,他每年都没吃亏,比一次卖掉要多赚很多钱,所以经过了26年以后,香港置地的价值大大地提升,而且拥有香港中环最核心地段,最主要的物业。

那么,公司市值和管理的资产在香港虽然有很多的变化,但它实际的价值和管理的资产和国内现在最大的快速销售的这些公司相比不相上下。所以有很多事情做多好,还是做少好?快速地动好,还是安静地静好?是连续朝一个方向积累好,还是四处出击好?

这些选择对于一个企业家和商人来说是每天都会碰到的,但是凯瑟克先生告诉我们的结论是和巴菲特类似,就是减少决策,静比动好,少比多好,精比粗放好,耐心是赢取财富的最主要的法宝。

凯瑟克先生现在快80岁了,每天仍然很勤奋的去伦敦办公室上班。既然减少决策还要努力上班,这话不太好理解。

老人家又说,虽然我不决策,但我要看着我原来的决策是否能够沿着原来的方向持续地变化,而不应该闭着眼睛睡大觉,因为市场的声音非常多,你到底怎么听,怎么看,这是很重要的。

我问他,市场怎么判断,应该怎么看呢?

有一天早饭的时候,他指了指边上他的老朋友,后来他介绍说这位先生是香港股票交易所的第一任总经理,那一天老先生在看伦敦《金融时报》,他把报纸放下抬起头,看着我微笑地说了一句话,“市场的鼻子很长”。

我就觉得英国人的幽默很有意思,“市场的鼻子很长”,也就是说市场上传达的信息要非常仔细地去嗅、去闻、去把握,因为市场可以预告未来很久以后会发生的事情,而这段时间很长,所以说市场的鼻子很长,就像大象的鼻子一样,它舞动的范围很大,非常灵敏,其实应该特别注意。

这时候凯瑟克老先生补充来聊天,他讲到市场上声音很多,怎么做呢。老家人又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用心倾听,朝相反方向做。

市场的鼻子很长,你听了非常多的声音,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你怎么去判断,怎么去决策呢?那就是“用心倾听,朝相反方向做”。

比如说,现在有人说国内的房地产要快速周转,快速销售,价格越来越高,规模、成本、速度很重要,市场上媒体、分析师很多人都这么讲。那么按老先生的话说,就是用心倾听,但是要朝相反方向做。

做什么呢,就是在住宅以外去持有那些最有价值的物业,用置地的话来讲,在最贵的地上,建品质最好的物业,租给最有钱的人,这叫用心倾听,朝相反的方向做。结果证明他们一次一次,朝相反方向做了然后减少决策,耗时间,耐心去争取最后的成功,而且是大成功。

其实后来发现,不光是怡和,在房地产领域我还看到另一个类似的故事,就是在北京国贸,嘉里花了30年在北京国贸一期、二期、三期,建了一百万平米的建筑,这就是北京目前品质最高的物业,那么这30年才建了100万(平米)品质最高的物业。它创造的价值是多少,这个公司现在物业的价值超过了1500亿人民币,可是它这30年就做这么一件事,在北京也不贷款,慢慢的把公司做好。

可是我们几个年轻人在30年前从北京开始做房地产,由一个公司做成了六个公司,一人做一个公司,每个人都做,差不多在CBD有小一半的物业是我们折腾起来的。可是我们今天的价值呢,我们做了卖,卖了做,然后不停地折腾,今天的价值可能还抵不上别人的十分之一。

由此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在大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应该吸取怡和洋行这些老公司的经验,老先生这两句话值得我们反复玩味,所以我再说一遍。

第一句话,当很多事情诱惑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减少决策。

第二句话,市场的鼻子很长,我们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心倾听,朝相反方向做,为人所不为,用时间来证明你。

朝相反方向做,同时减少决策,坚持下去,这就是老先生告诉我的成功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怡和洋行生意经,少做决策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