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认识美白产品的成分
第1类 -抑制黑色素形成-
代表成分:维生素C
黑色素的形成是一个氧化的过程,所以以维C为首的这类成分多是抗氧化剂.
它可以简单粗暴扼杀黑色素的产生从而达到美白的效果,而且物美价廉容易获得。
但抗氧化剂成分不够稳定,很容易失去活性,纯度很高的维C又很难使用,其相关衍生物倒是稳定但美白效果却不高。
所以这类成分只是一个很基础的产品。如果你对美白有着更高的要求,就需要其他成分的参与。
第2类 -阻碍酪氨酸酶合成-
代表成分:熊果苷、氢醌、间苯二芬衍生物、传明酸
酪氨酸是合成黑色素的原料,而酪氨酸酶则是与酪氨酸相爱相杀的“女朋友”,只有二者结合,黑色素才会形成。
而这一类成分的美白原理就是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因为它们长得和酪氨酸酶(女朋友)很像,酪氨酸(渣男)会认错,与错误的对象结合,以至于无法正常形成黑色素。
常见的成分有熊果苷,氢醌,间苯二芬衍生物(377、HR),传明酸等
其中间苯二芬衍生物相对更稳定,传明酸也效果不错,但是机理还没有完全明晰。
其余两种稳定性欠佳,对配方的要求更高,但一旦配方合理效果也可以很突出。
第3类 -加速黑色素代谢-
代表成分:A酸、果酸、水杨酸
这类成分的作用原理是可以松弛角质层的细胞连接,让皮肤角质的代谢加快,使得皮肤角质剥离,黑色素也会随之被带走,在最快时间内让皮肤焕然一新。
有些人甚至把这一系列让皮肤角质脱落新生的过程称之为“刷酸”。
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刺激性很大,使用不当就可能产生不适和损害,尤其是敏感皮肤十分不推荐。
第4类 -阻断黑色素的转运-
代表成分:烟酰胺
这类成分中的代表是烟酰胺,烟酰胺的真实身份其实就是维生素B3进入身体后转化的物质。
它的作用原理并不是阻止黑色素的生成,而是阻断黑色素去往表皮的路径,阻断黑色素的转运从而起到美白的效果。
也是近期各种美白产品的主打“网红”成分,宝洁把它捧为头牌,SK2,Olay也都在加,还有资生堂、杜克很多牌子都在用。
不光如此很多产品也都采用复合配方,科学配比如甘油等物质可以增益美白效果。
第二步:美白产品的选择
1、从温和的产品试起
在对自己皮肤性质不够了解或者只是抱着尝试心理的人可以先从温和的产品入手。
可以试一试大品牌的主打烟酰胺或传明酸(氨甲环酸)的产品。
网上也有流传比如使用烟酰胺产品会“长毛”的谣言大家不用担心,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但要注意的是烟酰胺的含量,一般产品中烟酰胺含量是2%以上才会有效,也有些达到5%。
而且要在意烟酰胺的纯度,如一些大品牌的烟酰胺产品一般都会宣传自己产品的烟酰胺纯度99%左右。
另外烟酰胺也最好不要和酸类的产品一同使用,会加大刺激。
2、了解自己的美白极限
当然所有产品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尽管是相对温和的成分,但也有可能让有些人皮肤不适应,或者用一段时间后(一般以1~2个月为期)效果不大。
这时就可以尝试其他成分如维C或间苯二芬衍生物为主的产品,也可以尝试刷酸。
其实所谓的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美白护肤品的美白效果极限大致是以个体经常不被阳光照射全身最白的部位为准(比如胳膊和大腿内侧)。
不要天真地认为使用了这些美白产品,都能像广告里的模特一样白。
3、防晒就是最基础的美白
抛开所有护肤产品,都离不开防晒,防晒其实就是最基础的美白办法。
防晒中我们常看到一些防晒指数,其中SPF指数是防晒红晒伤的指标,而PA的+数量则是指防晒黑的程度。
一个加号等于延长2-4倍晒黑时间。所以一定不要选错!
4、不推荐采用美白针
最后说一点关于美白针的事,无论是美白护肤品还是需要静脉点滴注射的美白针。
不管宣传得如何天花乱坠,其中涉及到的美白成分和原理基本上都是以上这些。
但外用和注射入血还是两码事。美白针不属于化妆品,是多种药物混合的产品,这就牵扯到用量和配伍,还要考虑到副作用的问题,比如血管的负担和肝肾的损害风险。
而现有国内的美白针产品都是不具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总局的注册和审批程序的。
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官方的“标准用量和流程”来参考的,完全是店家说了算。所以一定要谨慎!
-End-
(声明:本文所使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