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约在我十岁的时候,参加过一场婚礼,至今,新娘新郎的容貌已模糊不清,更是记不清那天在餐桌上吃了哪些好的食物,唯有的记忆便是一个七八岁孩子无辜的眼神。
一个大约三岁的小女孩正拿着一个矿泉水瓶独自玩耍,那个看上去已有七八岁的孩子正在亲友人群里来来回回地走着。显然这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孩子,仿佛再热闹的场面也去除不了他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当大孩子走到小女孩旁边时,停下了脚步。即使他没有问她是否愿意和他一起玩,但三岁孩子的心里想必是乐意的。可一个空瓶子怎么也玩不出一朵花来,没过几分钟,瓶子就被无情地仍在了一旁。
接下来便是大孩子给小孩子表演鬼脸。先是一波搞怪滑稽的表情,每次还没演完,小女孩都会呵呵呵傻笑一阵子。后来大孩子瞬间切换了一个凶神恶煞的表情,我在一旁待了一段时间,原本想观察这一次小女孩的笑声会不会因为表情的差异而略显不同。意外的是,上一个笑声还不到一分钟,这一次却是哇哇大哭。
事情往往就是那么巧合,小女孩的妈妈刚好朝这边走来,她并没有看到大孩子之前的表情,她也不知道两个孩子是在玩游戏,她只看到最后一个表情以及她女儿哭的事实。所以,这件事很自然地变成了:大孩子莫名其妙地瞪着小女孩,把小女孩吓哭了。
只见那位妈妈扯着嗓子吼:“谁家的孩子,这么个样子,没见过这样的孩子!”说完便还回去一个更为凶狠的眼神,抱着女儿走了。
大孩子站在原地,没有说话,此时他的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唯有一双眨巴的眼睛证明他还有气息。可眼神里却充满了无辜,直到他远远地看到哭泣的小女孩笑了,才略微有了表情。
2.
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子坐在大巴的中间位置,她的前一排坐的是一个三十出头的男子和一个五六岁的女孩。
车子一开动,女子便塞上了耳机,闭着眼睛,身体向车窗倚靠。男子闭着眼睛在睡觉。
可孩子如果不是玩的太累是不会轻易睡觉的。小女孩坐在座位上动来动去,无聊透了。突然她灵机一动,转过身子,朝后面看去。
她望着塞着耳机的女子,看了好几分钟。然后,小女孩用手轻轻地把耳机的一头拿了下来。女子是有点感觉的,便把掉下耳机重新塞回耳朵。或许小女孩觉得很奇怪,于是又拿下。女子又重新塞回去。小女孩又拿下,女子又塞回去。来来回回塞了三次,女子却始终不愿意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
小女孩又一次灵机一动,用手轻轻地触碰女子的脸,女子醒了,小女孩一惊,迅速把手缩回去。女子又闭上了眼,小女孩又去触碰,女子用手把小女孩的手拿开。反反复复好几次,可女子依旧闭着眼。
接着,小女孩伸手去捏女子的鼻子。女子无奈睁开眼,冲着小女孩笑了笑,小女孩也笑了。接下来的路程,女子便没有再睡。小女孩也没有再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动作,只是时不时回过头盯着女子笑了笑。
我原以为,女子是小女孩的姐姐。直到途中,男子牵着小女孩一声招呼都没打就下了车,这时我才意识到,这只是个路人。车窗外的小女孩还回头向女子招手。
女子又一次地朝着小女孩笑了,然后安心地闭上眼,靠着窗,不知道此时女子看着小女孩远去的背影,有没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3.
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围在一起坐在各自的小板凳上,老师说:“小朋友们,现在站起来闭上眼慢慢地转两圈,在老师叫停时,大家睁开眼看看能不能认识自己的板凳?”
小朋友们都很开心地做了,睁开眼时,其他的小朋友都认出了自己的板凳,只有两个小朋友出现了分歧,小朋友A说对方的板凳才是自己的,小朋友B说不是。
大多小朋友对于自己的“私有物品”尤其的认真,小朋友B被小朋友A“强行”拿走“属于自己的”板凳后,便倔强地站着。老师怎么劝也没有用,无奈,老师只有通知小朋友B的爷爷奶奶来接孩子。
晚上,爸爸妈妈问孩子事情的经过,小朋友B很清楚地说了过程,并一直强调“她的板凳是我的”!一直说,一直说,说到爸妈心疼。
4.
如果那个三岁小女孩的妈妈是位温柔的妈妈,即便她相信眼见为实,不问事情缘由,她完全可以这样对大孩子说:“妹妹小,你这样的表情会吓着妹妹的,以后多笑笑,妹妹见你笑,她也会笑的!”
或许有的人在受到外来“攻击”时,无法平静当时的情绪,更是无法做到理性地处理问题,又或许,那位妈妈一贯本着“以直抱怨”的原则。
总之,无论其中有怎样的误会,大男孩没有被温柔地对待。
大巴上的女子,完全可以笑着对小女孩说:“姐姐想休息,你那么懂事,应该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吧?”可是女子,只是微笑,没有说任何话,任由小女孩“玩耍”。
或许女子认为就这么一次也无所谓,毕竟她还是个孩子,又或许女子一贯本着“以德报怨”的原则。
或许小女孩会在下一次的乘车中对其他陌生人做同样的事,但迎来的不是微笑而是白眼。而女子认为,小女孩因此遭白眼未必是坏事,只是这个白眼,她不忍心给。
总之,这一次无论小女孩怎么调皮,她都被女子温柔以待。
小朋友A和小朋友B中必然有一个人的判断是错误的,只是最终谁也无法确定事实的真相。在这件事情上,小朋友B可能觉得自己被无情地抛弃。
而此时的爸爸妈妈听完叙述,不要急着去找对方的错误、心疼自己的孩子、怀疑老师的作风。
父母完全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贝,爸爸妈妈相信你不会撒谎,也知道你很委屈,但是当时我们不在幼儿园,老师在游戏之前也没有仔细观察每一个板凳,所以,现在我们都不是很确定到底哪个板凳是你的。其实,这次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你,也不在于小朋友A,而在于板凳没有编号。如果老师下次做游戏时,你可以大胆提议把板凳编号,这样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自己的板凳了,是不是?”
5.
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而对方的性格大致就决定了我们会在多大的程度上被温柔地对待。
脱离了家的港湾,孩子的顽皮、吵闹、倔强很可能迎来的是冷漠和白眼。而这些冷漠与白眼,有可能意味着成长,也有可能形成了成长中的阴影。
所以,爸爸妈妈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对事件进行合理分析、提供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找对方问题、夸大事实、增加孩子的委屈度。
由于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以德报怨”,这就注定孩子不可能永远被世界温柔以待,但是没关系,理性地看待,这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而已。欢喜要有,痛苦也不能缺,如果人生总在狂喜的一极来来回回,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