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孔乙己》随感五

要了解孔乙已文章背后的意义,借用红楼梦中有两首西江月·嘲贾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可你看完红楼梦会发现正如脂砚斋评论所说宝玉的形象又哪里是富家子弟纨绔膏梁做的出来呢?看似句句在贬低宝玉,实际上句句在夸宝玉,希望大家看完孔乙己后也会有类似的收获吧!

朋友看过后说:只粗粗感觉,说孔乙己是孔夫子,这从小说艺术上说不通说不圆。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写完感觉有重读一遍论语的必要,我对再塑的孔子形象没有写出神采,作者写于一九一九年,科举制刚废除,新文化运动又废除了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鲁迅影射孔子是很明显的,只是我们对传统国学隔的远了,我解析的孔子有些不传神。

从逻辑上讲,鲁迅要打倒的恰恰是他树立起来的靶子,靶子树不起来不形象不成功也就没有打倒一说了。鲁迅要打倒孔夫子就立了孔乙己这个靶子,立起的这个靶子无一处不符合儒家孔教的言行举止,如果有一处不符合,鲁迅塑造的孔乙己这个代表儒家形象的靶子就是失败不完美的,所以孔乙己的举手投足日常运用中无一处不符合儒家传统。孔乙己在文中是被谁打倒的呢?不是被他自己,而是除他以外文中其它所有的人,也包括作者。我们是从别人的视角得出孔乙己人生失败的结论,但我们转换视角从儒家的传统角度来看,内省返观孔乙己的内心和由此内心投射出的外在言行,孔乙己是孔夫子现世化身和孔教卫道士殉道者的揉合无异。哲学上说的不立不破,不破不立的互为影响可完美的解释鲁迅树立旧靶子,打破旧靶子,再树立西学新靶子的三步走方略。

鲁迅以小说来解构政治,他成功塑造的孔乙己孔夫子的代言人形象,将儒家的愚腐无知,妄自尊大,盲目排外,咬文嚼字,死要面子,四体不勤,君子固穷,守之有道可笑的老夫子形象和当时列强凌侵,国人任人宰割的无奈局面,传统儒家无一切实的救国思想,但儒家在政治上的崇高地位仍有绝大的影响力,鲁迅如果公开在政治上发表打倒孔教提倡西学的观点,肯定会受到儒家政治上武力上的无情迫害,用小说来讲政治,既减少了与传统儒家的正面冲突,保护了自己,又用小说语言的通俗易懂将人物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嬉笑怒骂为上层和中下层大众喜闻乐见,儒家正统形象和社会基础最后被小说等俗文学无声无息彻底颠覆的。足见鲁迅梁启超以小说解政治的魅力和妙用。

给孔夫子翻案的原因是,历史上新儒家等一直在坚守儒家道统,我们的大中小学教材中《论语》子曰一直都在出现,国学在各地的复兴,儒家极入世用世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永世长存消灭不了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孔乙己》随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