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文字不曾离开我 我却有些忽视它

父亲是某重点航空学院毕业的,毕业后以后分到了市军工厂航空仪表车间担任工程师,后来还是厂教育科科长。母亲也是一所师范学校毕业的,分配到了市中学任职教师。

我也算是出身书香门第。

01.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书籍还是比较匮乏的,在我的印象中除了我们的课本书籍,还有就是连环画,另外就是名著以及政治类书籍。但是我因为从小住在母亲学校也就不缺书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看得最多的就是连环画。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的小孩都有好几本,没有的也可以相互借来看。也可以到街上去买或者是租来看。每每看书的时候,孩子们都是相互簇拥着,生怕漏看了哪页。

齐帆齐微课:文字不曾离开我 我却有些忽视它_第1张图片
小时候的连环画

我稍大一点的时候看得最多的了就是《文摘周报》。这份报纸是1980年10月3日,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正式创刊。周二、周五发行!一周二期!4开16版。记得很清楚的就是我每一天都像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这个报纸出版,总是会抢着到传达室去拿到报纸,然后一点儿一点儿连中缝都不放过地仔仔细细看,常常都会把其中的内容背下来了。

难忘的就是我的班主任是政治老师,每次在上课的时候她总会举一些例子来讲解难懂的政治理论,常常会引用这个《文摘周报》上的故事,她在上面说,我就会忍不住在下面接嘴。谁叫她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阿姨。谁叫她偏偏讲到了我看过的内容。这也难怪呀,本身资源就只有那么多。

齐帆齐微课:文字不曾离开我 我却有些忽视它_第2张图片
当年的《文摘周报》


我还喜欢看的是《成都日报》,它创刊于1956年5月1日,是中共成都市委机关报,曾更名为《成都晚报》。2001年7月1日,复名《成都日报》。这份报纸它的篇幅要比《文摘周报》大,它今天讲的仅仅是成都的内容。不像《文摘周报》那样更浓缩更精华,所以还是偏爱《文摘周报》。

到了寒假和暑假,我们就可以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借很多的书。跟着妈妈去求一求图书管理员左阿姨,她就会允许我们拿到比我们人还高的书籍。每每抱着一大摞一大摞的书籍艰难地走回家,特别兴奋,特别满足。

由于大量的读书,所以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我写作文再也不是老大难。既不需要父亲这个理科生来给我出谋划策,也不需要妈妈这个情感丰富的理科生来给我指指点点。

自从初中开始我的作文就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主要是因为我看的书比较多,例举的例子比较鲜活,然后又比较富于联想。其实我最清楚的是,我的作文主要是选材比较新颖,但是论文笔远远不及好多同学。

成为老师以后,我读的书籍就变了:教科书、教参、培训资料……写的文章也变了:教案、教材分析、APP、评课、计划、总结……后来分管德育工作,又增加了:方案、规划、汇报APP、新闻……参加学校科研工作,又增加了:科研计划、汇报演示、总结……

以上一系列的文字工作占据了我全部的时间与精力。自己的读书变得很少很少,自己的写作基本上也是成为零。老公曾经玩笑我:你教一年级,你的思维就是一年级水平,你教六年级,你的思维就是六年级水平。有道理!

现在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姥姥的时候,我为什么又会想到来写作呢?有为什么会再次再次接触文字?主要是我去年在一所传统文化学校的时候,有幸接触到了一个大咖级的老师。这样才知道有,可是当时我就像那个齐帆齐老师说的那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写作,认为自己写的作品拿不出手,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在写作,当然更不愿意让我的周边的熟人知道我在写作。可能就是因为我常年跟小孩子接触的原因,羞于把自己展示出来。

我来到以后努力的地开始写作,得到了很多简友的支持、点赞以及评论就变得越来越有自信心了。觉得写作不是那么难的事情,再加上我的生活经历还是比较丰富的。还有很多需要我去展示的。

但是,就像齐帆齐老师说的一样,作为一个写作者,你想表达什么?你想让别人读你的文章能学到什么,或者说有什么吸引别人的,那就需要好好输入,好好思考,才能美美输出。这就是我需要跟齐老师学习的地方。

在齐帆齐老师的28天写作课程中好好虚心学习,认真完成作业。我以前一个学生说过:把每一次作业当做考试,把每一次考试当作作业。意思就是说认真对待作业,淡化考试。所以对待这次训练,我认真打好每周的卡,淡化结果,有坚持结果是不是会随之而来呢?


齐帆齐28天写作成长营(1)篇1637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齐帆齐微课:文字不曾离开我 我却有些忽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