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两眼论”的从0到1

个人“两眼论”的从0到1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两眼?

“眼”来自于围棋,这里指的是自己的专长,而且这个“专长”是指在所属领域进入了排名前25%。比如说得到APP的罗振宇老师,在读书并且把书中的知识进行讲述方面就做到了同行业里的前25%。而两眼是指在两个领域做到了前25%。


一个人如果有两个专长,在每个领域里都有了前25%的水平,两个专长叠加,就会出现一种神奇的优势,就有可能成就事业。


举个例子:腾讯先是在即时聊天软件QQ中占据了市场,虽然有很广阔的用户群体和相对较完整的服务体系,但依然没有特别大的起色。但自从2011年微信上线了之后(到现在为止,微信在逐步打造一个生态圈),简直OMG!!!


第二个问题:怎么去“做”“眼”呢?

再举个例子:巴菲特说:“我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家,因为我同时是一个企业家;我是一个比较好的企业家,因为我同时是一个投资家。这种经验使我在商业和投资领域都能从容的做出正确决定。”


这好像是有了两只眼了,但是仅仅如此,他还不是今天的股神巴菲特。他最终能够有大成,是因为当上面两只眼合二为一后,他找到了新的一只眼:保险。利用保险行业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现金流无论是对企业发展还是对投资,都是特别重要的一环),他才成了真正找到那根撬动世界的杠杆的人,当然,查理•芒格作为他的投资搭档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那么问题来了:从0到1的过程怎么破呢?而且,在一个领域的投入越多,就意味着在其它领域得到的越少!


这个我们就要从另一个维度去看了!


得道上面有一篇文章,说的是知识的农耕民族到游牧民族。所谓的知识农耕民族,就是像以前的知识分子那样,找一个学科,像种地一样,精耕细作,最后熬成专家教授。而所谓知识的游牧民族,则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获取方式,不断激发自己的兴趣,四处搜寻自己可能感兴趣的领域。哪里水草丰美,就向哪里迁徙。一旦觉得这个领域了解得差不多了,就又收拾行囊,转场到更新的领域。


这样的人,每转换一次,就打开了一种创新的可能,在两个知识领域的接壤地带,产生创新的奇思妙想,而这也是从0到1的第一步。


这个转变会很漫长,出类拔萃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熬炼的;也会很痛苦,因为从0到1会让人迷茫到没有明确的方向,而且在熬炼的时候根本看不到头儿。


这事儿就难办了,甚至在一些悲观群体里面根本就没法办(准确的来说没有厘清各种关系)。很感恩的是,我已经在这种漫长的熬炼中找到了方法,而且在寻找的过程中只有喜乐:The fear of the Lord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and knowledge of the Holy One is understanding!


第三个问题:接下来怎么做?


这将是一个历史问题:即便是两眼论,不也是事后总结出来的么?

只是,不管什么样的历史问题只有做了才知道。在后面的路上要着重培养从“知识的农耕民族”向“知识的游牧民族”过度,还要注意找“查理•芒格”!


之所以开始这个公众号,就是要积累这个过渡的过程。很早之前就有这想法:每周都写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必须是能被围观和评价的。这样我就可以接受别人的意见,你不说就不会有反馈,没有反馈就不会进步,就不会再思考。而表达、反馈、思考是过渡所必须经历的。至于“查理•芒格”,这里只是代表着能给我正反馈的个人或群体,三人行必有吾师,每个人身上都会有闪光点,只需要去发现就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个人“两眼论”的从0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