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系统的峰值流量会超过了预估的峰值,对于核心服务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而我们总不能把核心服务整体降级吧?那么在这个时候要如何保证服务的稳定性呢?你认为可以使用限流的方案。而提到限流,相信我们多多少少在以下几个地方出错过:
说白了,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还是对限流的算法以及实际应用不熟练。
限流指的是通过限制到达系统的并发请求数量,保证系统能够正常响应部分用户请求,而对 于超过限制的流量,则只能通过拒绝服务的方式保证整体系统的可用性。限流策略一般部署 在服务的入口层,比如 API 网关中,这样可以对系统整体流量做塑形。而在微服务架构 中,你、也可以在 RPC 客户端中引入限流的策略,来保证单个服务不会被过大的流量压垮。
其实,无论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还是在之前学习过的知识中,都可能对限流策略有过应用,举几个例子。
比如,到了十一黄金周的时候想去某个景区游玩,结果到了才发现景区有了临时的通知,每天仅仅售卖 10 万张门票,而当天没有抢到门票的游客就只能第二天起早继续来抢了。这就是一种常见的限流策略,也就是对一段时间内(在这里是一天)流量做整体的控 制,它可以避免出现游客过多导致的景区环境受到影响的情况,也能保证游客的安全。而 且,如果有挤过地铁,就更能感同身受了。北京早高峰的地铁都会限流,想法很直接,就是 控制进入地铁的人数,保证地铁不会被挤爆,也可以尽量保障人们的安全。
再比如,在 TCP 协议中有一个滑动窗口的概念,可以实现对网络传输流量的控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流量控制,当流量接收方处理速度变慢而发送方还是继续以之前的速率 发送数据,那么必然会导致流量拥塞。而 TCP 的滑动窗口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接收方所能提 供的缓冲区的大小。
在接收方回复发送方的 ACK 消息中,会带上这个窗口的大小。这样,发送方就可以通过这 个滑动窗口的大小决定发送数据的速率了。如果接收方处理了一些缓冲区的数据,那么这个 滑动窗口就会变大,发送方发送数据的速率就会提升;反之,如果接收方接收了一些数据还 没有来得及处理,那么这个滑动窗口就会减小,发送方发送数据的速率就会减慢。
而无论是在一体化架构还是微服务化架构中,我们也可以在多个维度上对到达系统的流量做控制,比如:
而实现上述限制速率的方式是基于一些限流算法的,那么常见的限流的算法有哪些呢?在实现限流的时候都有哪些方式呢?
我们知道,限流的目的是限制一段时间内发向系统的总体请求量,比如,限制一分钟之内系统只能承接 1 万次请求,那么最暴力的一种方式就是记录这一分钟之内访问系统的请求量 有多少,如果超过了 1 万次的限制,那么就触发限流的策略返回请求失败的错误。如果这 一分钟的请求量没有达到限制,那么在下一分钟到来的时候先重置请求量的计数,再统计这一分钟的请求量是否超过限制。
这种算法叫做固定窗口算法,在实现它的时候,首先要启动一个定时器定期重置计数。
而限流的逻辑就非常简单了,只需要比较计数值是否大于阈值就可以了:
这种算法虽然实现非常简单,但是却有一个很大的缺陷:无法限制短时间之内的集中流 量。假如我们需要限制每秒钟只能处理 10 次请求,如果前一秒钟产生了 10 次请求,这 10 次请求全部集中在最后的 10 毫秒中,而下一秒钟的前 10 毫秒也产生了 10 次请求,那么 在这 20 毫秒中就产生了 20 次请求,超过了限流的阈值。但是因为这 20 次请求分布在两 个时间窗口内,所以没有触发限流,这就造成了限流的策略并没有生效。
为了解决这个缺陷,就有了基于滑动窗口的算法。 这个算法的原理是将时间的窗口划分为 多个小窗口,每个小窗口中都有单独的请求计数。比如下面这张图,我们将 1s 的时间窗口 划分为 5 份,每一份就是 200ms;那么当在 1s 和 1.2s 之间来了一次新的请求时,我们就 需要统计之前的一秒钟内的请求量,也就是 0.2s~1.2s 这个区间的总请求量,如果请求量 超过了限流阈值那么就执行限流策略。
滑动窗口的算法解决了临界时间点上突发流量无法控制的问题,但是却因为要存储每个小的时间窗口内的计数,所以空间复杂度有所增加。
虽然滑动窗口算法解决了窗口边界的大流量的问题,但是它和固定窗口算法一样,还是无法 限制短时间之内的集中流量,也就是说无法控制流量让它们更加平滑。因此,在实际的项目 中,很少使用基于时间窗口的限流算法,而是使用其他限流的算法:一种算法叫做漏桶算 法,一种叫做令牌筒算法。
漏桶算法的原理很简单,它就像在流量产生端和接收端之间增加一个漏桶,流量会进入和暂存到漏桶里面,而漏桶的出口处会按照一个固定的速率将流量漏出到接收端(也就是服务接口)。
如果流入的流量在某一段时间内大增,超过了漏桶的承受极限,那么多余的流量就会触发限流策略,被拒绝服务。
经过了漏桶算法之后,随机产生的流量就会被整形成为比较平滑的流量到达服务端,从而避免了突发的大流量对于服务接口的影响。这很像九阳真经的口诀: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 也就是说,无论流入的流量有多么强横,多 么不规则,经过漏桶处理之后,流出的流量都会变得比较平滑。
而在实现时,我们一般会使用消息队列作为漏桶的实现,流量首先被放入到消息队列中排队,由固定的几个队列处理程序来消费流量,如果消息队列中的流量溢出,那么后续的流量就会被拒绝。这个算法的思想是不是与消息队列削峰填谷的作用相似呢?
可以看到,使用令牌桶算法就需要存储令牌的数量,如果是单机上实现限流的话,可以在进程中使用一个变量来存储;但是如果在分布式环境下,不同的机器之间无法共享进程中的 变量,我们就一般会使用 Redis 来存储这个令牌的数量。这样的话,每次请求的时候都需 要请求一次 Redis 来获取一个令牌,会增加几毫秒的延迟,性能上会有一些损耗。因此, 一个折中的思路是: 我们可以在每次取令牌的时候,不再只获取一个令牌,而是获取一批 令牌,这样可以尽量减少请求 Redis 的次数。
我们了解了限流的定义和作用,以及常见的几种限流算法,我们需要了解的重点是:
限流策略是微服务治理中的标配策略,只是你很难在实际中确认限流的阈值是多少,设置的小了容易误伤正常的请求,设置的大了则达不到限流的目的。所以,一般在实际项目中,我们会把阈值放置在配置中心中方便动态调整;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定期地压力测试得到整体系统以及每个微服务的实际承载能力,然后再依据这个压测出来的值设置合适的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