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

转载自:https://blog.csdn.net/qq_34827674/article/details/106448326

1. 概念

在 TCP 三次握手的时候,Linux 内核会维护两个队列,分别是:

  • 半连接队列,也称 SYN 队列;
  • 全连接队列,也称 accept 队列;

服务端收到客户端发起的 SYN 请求后,内核会把该连接存储到半连接队列,并向客户端响应 SYN+ACK,接着客户端会返回 ACK,服务端收到第三次握手的 ACK 后,内核会把连接从半连接队列移除,然后创建新的完全的连接,并将其添加到 accept 队列,等待进程调用 accept 函数时把连接取出来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1张图片
不管是半连接队列还是全连接队列,都有最大长度限制,超过限制时,内核会直接丢弃,或返回 RST 包。

2. TCP 全连接队列溢出

如何知道应用程序的 TCP 全连接队列大小?

在服务端可以使用 ss 命令,来查看 TCP 全连接队列的情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 ss 命令获取的 Recv-Q/Send-Q 在「LISTEN 状态」和「非 LISTEN 状态」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从下面的内核代码可以看出区别: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2张图片
在「LISTEN 状态」时,Recv-Q/Send-Q 表示的含义如下: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3张图片

  • Recv-Q:当前全连接队列的大小,也就是当前已完成三次握手并等待服务端 accept() 的 TCP 连接;
  • Send-Q:当前全连接最大队列长度,上面的输出结果说明监听 8088 端口的 TCP 服务,最大全连接长度为 128;

在「非 LISTEN 状态」时,Recv-Q/Send-Q 表示的含义如下: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4张图片

  • Recv-Q:已收到但未被应用进程读取的字节数;
  • Send-Q:已发送但未收到确认的字节数;

当超过了 TCP 最大全连接队列,服务端则会丢掉后续进来的 TCP 连接,丢掉的 TCP 连接的个数会被统计起来,我们可以使用 netstat -s 命令来查看: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5张图片
上面看到的 41150 times ,表示全连接队列溢出的次数,注意这个是累计值。可以隔几秒钟执行下,如果这个数字一直在增加的话肯定全连接队列满了。

当服务端并发处理大量请求时,如果 TCP 全连接队列过小,就容易溢出。发生 TCP 全连接队溢出的时候,后续的请求就会被丢弃,这样就会出现服务端请求数量上不去的现象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6张图片
实际上,丢弃连接只是 Linux 的默认行为,我们还可以选择向客户端发送 RST 复位报文,告诉客户端连接已经建立失败。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7张图片
tcp_abort_on_overflow共有两个值分别是 01,其分别表示:

  • 0 :如果全连接队列满了,那么 server 扔掉 client 发过来的 ack ;
  • 1 :如果全连接队列满了,server 发送一个 reset 包给 client,表示废掉这个握手过程和这个连接;

如果要想知道客户端连接不上服务端,是不是服务端 TCP 全连接队列满的原因,那么可以把 tcp_abort_on_overflow 设置为 1,这时如果在客户端异常中可以看到很多 connection reset by peer 的错误,那么就可以证明是由于服务端 TCP 全连接队列溢出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应当把 tcp_abort_on_overflow 设置为 0,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应对突发流量。

举个例子,当 TCP 全连接队列满导致服务器丢掉了 ACK,与此同时,客户端的连接状态却是 ESTABLISHED,进程就在建立好的连接上发送请求。只要服务器没有为请求回复 ACK,请求就会被多次重发。如果服务器上的进程只是短暂的繁忙造成 accept 队列满,那么当 TCP 全连接队列有空位时,再次接收到的请求报文由于含有 ACK,仍然会触发服务器端成功建立连接

所以,tcp_abort_on_overflow 设为 0 可以提高连接建立的成功率,只有你非常肯定 TCP 全连接队列会长期溢出时,才能设置为 1 以尽快通知客户端。

2.1 增大 TCP 全连接队列

当发现 TCP 全连接队列发生溢出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增大该队列的大小。

TCP 全连接队列的最大值取决于 somaxconnbacklog 之间的最小值,也就是 min(somaxconn, backlog)。从下面的 Linux 内核代码可以得知: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8张图片

  • somaxconn 是 Linux 内核的参数,默认值是 128,可以通过 /proc/sys/net/core/somaxconn 来设置其值;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9张图片
  • backloglisten(int sockfd, int backlog) 函数中的 backlog 大小,Nginx 默认值是 511,可以通过修改配置文件设置其长度;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10张图片
    如果持续不断地有连接因为 TCP 全连接队列溢出被丢弃,就应该调大 backlog 以及 somaxconn 参数。

3. TCP 半连接队列溢出

很遗憾,TCP 半连接队列长度的长度,没有像全连接队列那样可以用 ss 命令查看。

但是我们可以抓住 TCP 半连接的特点,就是服务端处于 SYN_RECV 状态的 TCP 连接,就是在 TCP 半连接队列。

于是,我们可以使用如下命令计算当前 TCP 半连接队列长度: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11张图片
可以通过 netstat -s 观察半连接队列溢出的情况: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12张图片
上面输出的数值是累计值,表示共有多少个 TCP 连接因为半连接队列溢出而被丢弃。隔几秒执行几次,如果有上升的趋势,说明当前存在半连接队列溢出的现象

3.1 TCP 半连接队列的最大值

TCP 第一次握手(收到 SYN 包)的 Linux 内核代码如下,其中缩减了大量的代码,只需要重点关注 TCP 半连接队列溢出的处理逻辑: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13张图片
从源码中,我可以得出共有三个条件会使得连接因队列长度的关系而被丢弃:

  1. 如果半连接队列满了,并且没有开启 tcp_syncookies,则会丢弃;
  2. 若全连接队列满了,且没有重传 SYN+ACK 包的连接请求多于 1 个,则会丢弃;
  3. 如果没有开启 tcp_syncookies,并且 max_syn_backlog 减去 当前半连接队列长度小于 (max_syn_backlog >> 2),则会丢弃;

接下来,我们继续跟一下检测半连接队列是否满的函数 inet_csk_reqsk_queue_is_full 和 检测全连接队列是否满的函数 sk_acceptq_is_full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14张图片
从上面源码,可以得知:

  • 连接队列的最大值是 sk_max_ack_backlog 变量,sk_max_ack_backlog 实际上是在 listen() 源码里指定的,也就是 min(somaxconn, backlog)
  • 连接队列的最大值是 max_qlen_log 变量,max_qlen_log 是在哪指定的呢?现在暂时还不知道,我们继续跟进;

我们继续跟进代码,看一下是哪里初始化了半连接队列的最大值 max_qlen_log: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15张图片
从上面的代码中,我们可以算出 max_qlen_log 是 8,于是代入到 检测半连接队列是否满的函数 reqsk_queue_is_full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16张图片
也就是 qlen >> 8 什么时候为 1 就代表半连接队列满了。这计算这不难,很明显是当 qlen 为 256 时,256 >> 8 = 1

至此,总算知道为什么上面模拟测试 SYN 攻击的时候,服务端处于 SYN_RECV 连接最大只有 256 个。

可见,半连接队列最大值不是单单由 max_syn_backlog 决定,还跟 somaxconn 和 backlog 有关系

在 Linux 2.6.32 内核版本,它们之间的关系,总体可以概况为:

  • 当 max_syn_backlog > min(somaxconn, backlog) 时, 半连接队列最大值 max_qlen_log = min(somaxconn, backlog) * 2;
  • 当 max_syn_backlog < min(somaxconn, backlog) 时, 半连接队列最大值 max_qlen_log = max_syn_backlog * 2;

半连接队列最大值 max_qlen_log 就表示服务端处于 SYN_REVC 状态的最大个数吗?

并不是。max_qlen_log 是理论半连接队列最大值,并不一定代表服务端处于 SYN_REVC 状态的最大个数。

在前面我们在分析 TCP 第一次握手(收到 SYN 包)时会被丢弃的三种条件:

  1. 如果半连接队列满了,并且没有开启 tcp_syncookies,则会丢弃;
  2. 若全连接队列满了,且保存在 SYN queue 中未进行 SYN,ACK 重传的连接超过 1 个,则会丢弃;
  3. 如果没有开启 tcp_syncookies,并且 max_syn_backlog 减去 当前半连接队列长度小于 (max_syn_backlog >> 2),则会丢弃;

假设条件 1 当前半连接队列的长度 「没有超过」理论的半连接队列最大值 max_qlen_log,那么如果条件 3 成立,则依然会丢弃 SYN 包,也就会使得服务端处于 SYN_REVC 状态的最大个数不会是理论值 max_qlen_log。

所以,服务端处于 SYN_RECV 状态的最大个数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 如果「当前半连接队列」没超过「理论半连接队列最大值」,但是超过 max_syn_backlog - (max_syn_backlog >> 2),那么处于 SYN_RECV 状态的最大个数就是 max_syn_backlog - (max_syn_backlog >> 2);
  • 如果「当前半连接队列」超过「理论半连接队列最大值」,那么处于 SYN_RECV 状态的最大个数就是「理论半连接队列最大值」;

每个 Linux 内核版本「理论」半连接最大值计算方式会不同。

在上面我们是针对 Linux 2.6.32 版本分析的「理论」半连接最大值的算法,可能每个版本有些不同。

比如在 Linux 5.0.0 的时候,「理论」半连接最大值就是全连接队列最大值,但依然还是有队列溢出的三个条件:

如果 SYN 半连接队列已满,只能丢弃连接吗?

并不是这样,开启 syncookies 功能就可以在不使用 SYN 半连接队列的情况下成功建立连接,在前面我们源码分析也可以看到这点,当开启了 syncookies 功能就不会丢弃连接。

syncookies 是这么做的:服务器根据当前状态计算出一个值,放在己方发出的 SYN+ACK 报文中发出,当客户端返回 ACK 报文时,取出该值验证,如果合法,就认为连接建立成功,如下图所示。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17张图片
syncookies 参数主要有以下三个值:

  • 0 值,表示关闭该功能;
  • 1 值,表示仅当 SYN 半连接队列放不下时,再启用它;
  • 2 值,表示无条件开启功能;

那么在应对 SYN 攻击时,只需要设置为 1 即可: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18张图片

3.1.1 防御 SYN 攻击

这里给出几种防御 SYN 攻击的方法:

  • 增大半连接队列;
  • 开启 tcp_syncookies 功能
  • 减少 SYN+ACK 重传次数

3.1.1.1 增大半连接队列

要想增大半连接队列,不能只单纯增大 tcp_max_syn_backlog 的值,还需一同增大 somaxconn 和 backlog,也就是增大全连接队列。否则,只单纯增大 tcp_max_syn_backlog 是无效的。

增大 tcp_max_syn_backlog 和 somaxconn 的方法是修改 Linux 内核参数: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19张图片
增大 backlog 的方式,每个 Web 服务都不同,比如 Nginx 增大 backlog 的方法如下: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20张图片
最后,改变了如上这些参数后,要重启 Nginx 服务,因为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都是在 listen() 初始化的。

3.1.1.2 开启 tcp_syncookies 功能

开启 tcp_syncookies 功能的方式也很简单,修改 Linux 内核参数: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21张图片

3.1.1.3 减少 SYN+ACK 重传次数

当服务端受到 SYN 攻击时,就会有大量处于 SYN_REVC 状态的 TCP 连接,处于这个状态的 TCP 会重传 SYN+ACK ,当重传超过次数达到上限后,就会断开连接。

那么针对 SYN 攻击的场景,我们可以减少 SYN+ACK 的重传次数,以加快处于 SYN_REVC 状态的 TCP 连接断开。
[计算机网络] - TCP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_第22张图片

附录:
部分TCP源码(Linux v2.6.32):

// net/core/request_sock.h
/** struct listen_sock - listen state
 *
 * @max_qlen_log - log_2 of maximal queued SYNs/REQUESTs
 */
struct listen_sock {
     
	u8			max_qlen_log;
	/* 3 bytes hole, try to use */
	int			qlen;
	int			qlen_young;
	int			clock_hand;
	u32			hash_rnd;
	u32			nr_table_entries;
	struct request_sock	*syn_table[0];
};

//--------------------------------------------------------------------------------------------

// net/core/request_sock.c
/*
 * Maximum number of SYN_RECV sockets in queue per LISTEN socket.
 * One SYN_RECV socket costs about 80bytes on a 32bit machine.
 * It would be better to replace it with a global counter for all sockets
 * but then some measure against one socket starving all other sockets
 * would be needed.
 *
 * It was 128 by default. Experiments with real servers show, that
 * it is absolutely not enough even at 100conn/sec. 256 cures most
 * of problems. This value is adjusted to 128 for very small machines
 * (<=32Mb of memory) and to 1024 on normal or better ones (>=256Mb).
 * Note : Dont forget somaxconn that may limit backlog too.
 */
int sysctl_max_syn_backlog = 256;

//--------------------------------------------------------------------------------------------

// net/ipv4/tcp_ipv4.c
int tcp_v4_conn_request(struct sock *sk, struct sk_buff *skb)
{
     
	struct inet_request_sock *ireq;
	struct tcp_options_received tmp_opt;
	struct request_sock *req;
	__be32 saddr = ip_hdr(skb)->saddr;
	__be32 daddr = ip_hdr(skb)->daddr;
	__u32 isn = TCP_SKB_CB(skb)->when;
	struct dst_entry *dst = NULL;
#ifdef CONFIG_SYN_COOKIES
	int want_cookie = 0;
#else
#define want_cookie 0 /* Argh, why doesn't gcc optimize this :( */
#endif

	/* Never answer to SYNs send to broadcast or multicast */
	if (skb_rtable(skb)->rt_flags & (RTCF_BROADCAST | RTCF_MULTICAST))
		goto drop;

	/* TW buckets are converted to open requests without
	 * limitations, they conserve resources and peer is
	 * evidently real one.
	 */
	// 判定 SYN queue 是否已满
	if (inet_csk_reqsk_queue_is_full(sk) && !isn) {
     
#ifdef CONFIG_SYN_COOKIES
  // SYN queue 已满,并且设置了 net.ipv4.tcp_syncookies = 1 ,则设置 want_cookie = 1 以便后续处理
		if (sysctl_tcp_syncookies) {
     
			want_cookie = 1;
		} else
#endif
         // 否则,直接丢弃当前 SYN 包
		goto drop;
	}

	/* Accept backlog is full. If we have already queued enough
	 * of warm entries in syn queue, drop request. It is better than
	 * clogging syn queue with openreqs with exponentially increasing
	 * timeout.
	 */
	// 若此时 accept queue 也已满,并且 qlen_young 的值大于 1(即保存在 SYN queue 中未进行 SYN,ACK 重传的连接超过 1 个)
	// 则直接丢弃当前 SYN 包(相当于针对 SYN 进行了速率限制)
	if (sk_acceptq_is_full(sk) && inet_csk_reqsk_queue_young(sk) > 1)
		goto drop;

	req = inet_reqsk_alloc(&tcp_request_sock_ops);
	if (!req)
		goto drop;

#ifdef CONFIG_TCP_MD5SIG
	tcp_rsk(req)->af_specific = &tcp_request_sock_ipv4_ops;
#endif

	tcp_clear_options(&tmp_opt);
	tmp_opt.mss_clamp = 536;
	tmp_opt.user_mss  = tcp_sk(sk)->rx_opt.user_mss;

	tcp_parse_options(skb, &tmp_opt, 0);

	if (want_cookie && !tmp_opt.saw_tstamp)
		tcp_clear_options(&tmp_opt);

	tmp_opt.tstamp_ok = tmp_opt.saw_tstamp;

	tcp_openreq_init(req, &tmp_opt, skb);

	ireq = inet_rsk(req);
	ireq->loc_addr = daddr;
	ireq->rmt_addr = saddr;
	ireq->no_srccheck = inet_sk(sk)->transparent;
	ireq->opt = tcp_v4_save_options(sk, skb);

	if (security_inet_conn_request(sk, skb, req))
		goto drop_and_free;

	if (!want_cookie)
		TCP_ECN_create_request(req, tcp_hdr(skb));

    // 若 accept queue 未满,或者 qlen_young 的值未大于 1
	if (want_cookie) {
     
#ifdef CONFIG_SYN_COOKIES
		syn_flood_warning(skb); // 输出 "possible SYN flooding on port %d. Sending cookies.\n"
		req->cookie_ts = tmp_opt.tstamp_ok; // 为当前 socket 设置启用 cookie 标识
#endif
        // 生成 syncookie
		isn = cookie_v4_init_sequence(sk, skb, &req->mss);
	} else if (!isn) {
     
		struct inet_peer *peer = NULL;

		/* VJ's idea. We save last timestamp seen
		 * from the destination in peer table, when entering
		 * state TIME-WAIT, and check against it before
		 * accepting new connection request.
		 *
		 * If "isn" is not zero, this request hit alive
		 * timewait bucket, so that all the necessary checks
		 * are made in the function processing timewait state.
		 */
		if (tmp_opt.saw_tstamp &&
		    tcp_death_row.sysctl_tw_recycle &&
		    (dst = inet_csk_route_req(sk, req)) != NULL &&
		    (peer = rt_get_peer((struct rtable *)dst)) != NULL &&
		    peer->v4daddr == saddr) {
     
			if (get_seconds() < peer->tcp_ts_stamp + TCP_PAWS_MSL &&
			    (s32)(peer->tcp_ts - req->ts_recent) >
							TCP_PAWS_WINDOW) {
     
				NET_INC_STATS_BH(sock_net(sk), LINUX_MIB_PAWSPASSIVEREJECTED);
				goto drop_and_release;
			}
		}
		/* Kill the following clause, if you dislike this way. */
		else if (!sysctl_tcp_syncookies &&
			 (sysctl_max_syn_backlog - inet_csk_reqsk_queue_len(sk) <
			  (sysctl_max_syn_backlog >> 2)) &&
			 (!peer || !peer->tcp_ts_stamp) &&
			 (!dst || !dst_metric(dst, RTAX_RTT))) {
     
			/* Without syncookies last quarter of
			 * backlog is filled with destinations,
			 * proven to be alive.
			 * It means that we continue to communicate
			 * to destinations, already remembered
			 * to the moment of synflood.
			 */
			LIMIT_NETDEBUG(KERN_DEBUG "TCP: drop open request from %pI4/%u\n",
				       &saddr, ntohs(tcp_hdr(skb)->source));
			goto drop_and_release;
		}

		isn = tcp_v4_init_sequence(skb);
	}
	tcp_rsk(req)->snt_isn = isn;

	if (__tcp_v4_send_synack(sk, req, dst) || want_cookie)
		goto drop_and_free;

	inet_csk_reqsk_queue_hash_add(sk, req, TCP_TIMEOUT_INIT);
	return 0;

drop_and_release:
	dst_release(dst);
drop_and_free:
	reqsk_free(req);
drop:
	return 0;
}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