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学习笔记-4-锁

I、锁分类

加锁 释放锁
全局锁 Flush tables with read lock(FTWRL) unlock tables
表锁 lock tables ... read/write unlock tables
行锁 事务更新记录时 事务COMMIT之后
锁粒度越大,开销越小,锁冲突的概率越小,安全性也就越高,但业务并发度以及性能越差;反之锁粒度越小,开销也就越大,锁冲突的概率越大(易导致死锁),安全性也就越低,但业务并发度以及性能越好。

II、全局锁

1、使用场景:全库逻辑备份。支持MVCC的可不用。
2、使用风险:
——如果在主库备份,在备份期间不能更新,业务停摆
——如果在从库备份,备份期间不能执行主库同步的binlog,导致主从延迟。
3、官方自带的逻辑备份工具mysqldump,当mysqldump使用参数--single-transaction的时候,会启动一个事务,确保拿到一致性视图。而由于MVCC的支持,这个过程中数据是可以正常更新的。但是前提是引擎要支持这个隔离级别。
4、如果要全库只读,为什么不使用set global readonly=true的方式?
——在有些系统中,readonly的值会被用来做其他逻辑,比如判断主备库。所以修改global变量的方式影响太大。
——在异常处理机制上有差异。如果执行FTWRL命令之后由于客户端发生异常断开,那么MySQL会自动释放这个全局锁,整个库回到可以正常更新的状态。而将整个库设置为readonly之后,如果客户端发生异常,则数据库就会一直保持readonly状态,这样会导致整个库长时间处于不可写状态,风险较高。

III、表级锁

1、分类:表锁,元数据所(meta data lock,MDL)。
表锁的语法是:lock tables ... read/write
2、unlock tables命令主动释放锁,客户端断开的时自动释放。
3、lock tables语法除了会限制别的线程的读写外,也限定了本线程接下来的操作对象。对于InnoDB这种支持行锁的引擎,一般不使用lock tables命令来控制并发,毕竟锁住整个表的影响面还是太大。
4、MDL保证读写的正确性
——不需要显式使用,在访问一个表的时候会被自动加上。
——何时使用:在对一个表做增删改查操作的时候;当要对表做结构变更操作的时候
——读锁之间不互斥。读写锁之间,写锁之间互斥。
——MDL直到事务提交才释放

IV、行锁

1、两阶段锁协议:在 InnoDB 事务中,行锁是在需要的时候才加上的,但并不是不需要了就立刻释放,而是要等到事务结束时才释放。
2、如果你的事务中需要锁多个行,要把最可能造成锁冲突、最可能影响并发度的锁尽量往后放。锁的粒度越大,锁冲突的可能性越大,语句越后执行;锁粒度越小,锁冲突的可能性越小,语句越先执行。
3、死锁:当并发系统中不同线程出现循环资源依赖,涉及的线程都在等待别的线程释放资源时,就会导致这几个线程都进入无限等待的状态。如A等B,B等C,C等A。
4、死锁解决方案:
——设置超时时间(参数:innodb_lock_wait_timeout,InnoDB默认50s)。
——发起死锁检测。发现死锁后,主动回滚死锁链条中的某一个事务,让其他事务得以继续执行(参数:innodb_deadlock_detect=on,默认开启)。过程示例:新来的线程F,被锁了后就要检查锁住F的线程(假设为D)是否被锁,如果没有被锁,则没有死锁,如果被锁了,还要查看锁住线程D的是谁,如果是F,那么肯定死锁了,如果不是F(假设为B),那么就要继续判断锁住线程B的是谁,一直走知道发现线程没有被锁(无死锁)或者被F锁住(死锁)才会终止。
5、热点行更新现象:每个新来的被堵住的线程,都要判断会不会由于自己的加入导致了死锁,这是一个时间复杂度是O(n)的操作。假设有1000个并发线程要同时更新同一行,那么死锁检测操作就是100万这个量级的。虽然最终检测的结果是没有死锁,但是这期间要消耗大量的CPU资源。
热点行更新:
1、不建议:如果你能确保这个业务一定不会出现死锁,可以临时把死锁检测关闭掉。
2、控制并发度。对应相同行的更新,在进入引擎之前排队。这样在InnoDB内部就不会有大量的死锁检测工作了。如果你有中间件,可以考虑在中间件实现;如果你的团队有能修改 MySQL 源码的人,也可以做在 MySQL 里面。基本思路就是,对于相同行的更新,在进入引擎之前排队。这样在 InnoDB 内部就不会有大量的死锁检测工作了。
3、将热更新的行数据拆分成逻辑上的多行来减少锁冲突,但是业务复杂度可能会大大提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my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