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elte问世很久了,一直想写一篇好懂的原理分析文章,拖了这么久终于写了。
Demo1
首先来看编译时,考虑如下App
组件代码:
{count}
这段代码经由编译器编译后产生如下代码,包括三部分:
create_fragment
方法
count
的声明语句
class App
的声明语句
// 省略部分代码… function create_fragment(ctx) { let h1; return { c() { h1 = element("h1"); h1.textContent = `${count}`; }, m(target, anchor) { insert(target, h1, anchor); }, d(detaching) { if (detaching) detach(h1); } }; } let count = 0; class App extends SvelteComponent { constructor(options) { super(); init(this, options, null, create_fragment, safe_not_equal, {}); } } export default App;
create_fragment
首先来看create_fragment
方法,他是编译器根据App
的UI
编译而成,提供该组件与浏览器交互的方法,在上述编译结果中,包含3个方法:
c
,代表create
,用于根据模版内容,创建对应DOM Element
。例子中创建H1
对应DOM Element
:
h1 = element("h1"); h1.textContent = `${count}`;
m
,代表mount
,用于将c
创建的DOM Element
插入页面,完成组件首次渲染。例子中会将H1
插入页面:
insert(target, h1, anchor);
insert
方法会调用target.insertBefore
:
function insert(target, node, anchor) { target.insertBefore(node, anchor || null); }
d
,代表detach
,用于将组件对应DOM Element
从页面中移除。例子中会移除H1
:
if (detaching) detach(h1);
detach
方法会调用parentNode.removeChild
:
function detach(node) { node.parentNode.removeChild(node); }
仔细观察流程图,会发现App
组件编译的产物没有图中fragment
内的p
方法。
这是因为App
没有变化状态的逻辑,所以相应方法不会出现在编译产物中。
可以发现,create_fragment
返回的c
、m
方法用于组件首次渲染。那么是谁调用这些方法呢?
SvelteComponent
每个组件对应一个继承自SvelteComponent
的class
,实例化时会调用init
方法完成组件初始化,create_fragment
会在init
中调用:
class App extends SvelteComponent { constructor(options) { super(); init(this, options, null, create_fragment, safe_not_equal, {}); } }
总结一下,流程图中虚线部分在Demo1
中的编译结果为:
fragment
:编译为create_fragment
方法的返回值
UI
:create_fragment
返回值中m
方法的执行结果
ctx
:代表组件的上下文,由于例子中只包含一个不会改变的状态count
,所以ctx
就是count
的声明语句
可以改变状态的Demo
现在修改Demo
,增加update
方法,为H1
绑定点击事件,点击后count
改变:
{count}
编译产物发生变化,ctx
的变化如下:
// 从module顶层的声明语句 let count = 0; // 变为instance方法 function instance($$self, $$props, $$invalidate) { let count = 0; function update() { $$invalidate(0, count++, count); } return [count, update]; }
count
从module
顶层的声明语句变为instance
方法内的变量。之所以产生如此变化是因为App
可以实例化多个:
// 模版中定义3个App// 当count不可变时,页面渲染为: 0
0
0
当count
不可变时,所有App
可以复用同一个count
。但是当count
可变时,根据不同App
被点击次数不同,页面可能渲染为:
0
3
1
所以每个App
需要有独立的上下文保存count
,这就是instance
方法的意义。推广来说,Svelte
编译器会追踪内所有变量声明:
- 是否包含改变该变量的语句,比如
count++
- 是否包含重新赋值的语句,比如
count = 1
- 等等情况
一旦发现,就会将该变量提取到instance
中,instance
执行后的返回值就是组件对应ctx
。
同时,如果执行如上操作的语句可以通过模版被引用,则该语句会被$$invalidate
包裹。
在Demo2
中,update
方法满足:
- 包含改变
count
的语句 ——count++
- 可以通过模版被引用 —— 作为点击回调函数
所以编译后的update
内改变count
的语句被$$invalidate
方法包裹:
// 源代码中的update function update() { count++; } // 编译后instance中的update function update() { $$invalidate(0, count++, count); }
- 更新
ctx
中保存状态的值,比如Demo2
中count++
- 标记
dirty
,即标记App UI
中所有和count
相关的部分将会发生变化 - 调度更新,在
microtask
中调度本次更新,所有在同一个macrotask
中执行的$$invalidate
都会在该macrotask
执行完成后被统一执行,最终会执行组件fragment
中的p
方法
p
方法是Demo2
中新的编译产物,除了p
之外,create_fragment
已有的方法也产生相应变化:
c() { h1 = element("h1"); // count的值变为从ctx中获取 t = text(/*count*/ ctx[0]); }, m(target, anchor) { insert(target, h1, anchor); append(h1, t); // 事件绑定 dispose = listen(h1, "click", /*update*/ ctx[1]); }, p(ctx, [dirty]) { // set_data会更新t保存的文本节点 if (dirty & /*count*/ 1) set_data(t, /*count*/ ctx[0]); }, d(detaching) { if (detaching) detach(h1); // 事件解绑 dispose(); }
p
方法会执行$$invalidate
中标记为dirty
的项对应的更新函数。
在Demo2
中,App UI
中只引用了状态count
,所以update
方法中只有一个if
语句,如果UI
中引用了多个状态,则p
方法中也会包含多个if
语句:
// UI中引用多个状态{count0}
{count1}
{count2}
对应p
方法包含多个if
语句:
p(new_ctx, [dirty]) { ctx = new_ctx; if (dirty & /*count*/ 1) set_data(t0, /*count*/ ctx[0]); if (dirty & /*count1*/ 2) set_data(t2, /*count1*/ ctx[1]); if (dirty & /*count2*/ 4) set_data(t4, /*count2*/ ctx[2]); },
Demo2
完整的更新步骤如下:
- 点击
H1
触发回调函数update
update
内调用$$invalidate
,更新ctx
中的count
,标记count
为dirty
,调度更新- 执行
p
方法,进入dirty
的项(即count
)对应if
语句,执行更新对应DOM Element
的方法
以上就是JavaScript开发Svelte实现原理详解的详细内容,更多关于Svelte实现原理的资料请关注脚本之家其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