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家(二)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刚刚继位,公子朔作乱,不胜后逃奔到魏国,和魏军袭击邯郸,被击败后退走。公元前385年,魏国在安邑和王垣筑城。公元前380年,魏军进攻齐国,到达桑丘。公元前378年,翟国人在浍水边击败魏军。魏武侯派吴起进攻齐国,到达灵丘,齐威王在这年继位。公元前376年,魏国和韩、赵瓜分掉晋国的最后土地,消灭了其后人。公元前374年,秦献公迁都栎阳。公元前372年,秦军在北蔺击败赵军。公元前371年,魏国攻占楚国鲁阳。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一度强盛的魏国陷入了混乱。魏武侯去世后,他的太子罃(音yīng,英)和公中缓争做太子,两人各自控制了一半的魏国国土。公子罃自称为君,他就是魏惠王。
公元前369年,有名叫公孙颀的人从宋国到达赵国,又从赵国到达韩国。他对韩懿侯说:“魏罃和公中缓争做太子的事情,君上也听过了吗?现在魏罃得到王错辅佐,控制了上党地区,已经占领了半个魏国。趁这个时机派兵进攻,魏国必亡。这个机会不能错过。”韩懿侯很高兴,马上和赵成侯联合出兵进攻魏国,在浊泽击败魏军,魏惠王被包围。
赵成侯对韩懿侯说:“除掉魏君后,我们拥立公中缓为魏君,迫使他们割地,我们再退兵,这样对我们很有利。”韩懿侯说:“这事不行。杀掉魏君后,人们肯定说我们施暴;割地后退兵,人们肯定说我们贪婪。我看不如把魏国一分为二,那样魏国实力不会强于宋、卫,我们就不会再有魏国的隐患。”赵成侯不听,韩懿侯很不高兴,就在半夜撤军退走。魏惠王之所以能够保全性命,国家没有分裂,就是因为赵韩之间发生了矛盾。如果采纳其中一种意见,那么魏国肯定被瓜分,所以说:“君终无適子,其国可破”。
在这年中,喘息过来的魏国在马陵击败韩军,在怀县击败赵军。公元前368年,魏军在观城被齐军击败。公元前366年,魏惠王和韩成侯在宅阳会盟。魏国修筑武堵城,魏军被秦军打败。公元前365年,魏军攻占宋国仪台。公元前362年,魏军在浍水击败韩军。魏军在少梁和秦军交战,秦军俘虏了魏将公孙痤,夺取庞城。公元前361年,魏军攻占赵国皮牢。彗星在这年出现。公元前359年,有流星坠地,发出巨大声响。
公元前357年,魏惠王和赵成侯在鄗地会盟。迫于魏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公元前356年,鲁、卫、宋、郑的君主都来魏国朝见。公元前355年,魏惠王和秦孝公在杜平会盟。魏国派兵侵占宋国黄池,很快被宋军夺回。
公元前354年,魏军和秦军大战于元里,秦军攻克少梁。魏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并于第二年攻克。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孙膑在桂陵击败魏军。公元前352年,诸侯军兵包围襄陵,魏国修筑长城,固阳成为要塞。
公元前351年,魏国归还赵国邯郸,双方在漳水上会盟国,赵成侯被迫接受了屈辱的条件议和。公元前350年,魏惠王和秦献公在彤地会盟。赵成侯在这年去世。公元前343年,齐威王去世。中山君出任魏国国相。
公元前341年,魏军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告急。齐宣王使用孙膑的计策,围魏救赵。魏国派出部队迎击,庞涓为将领兵,太子申为上将军跟随出征。魏军经过外黄时,外黄人徐子对太子说:“臣我有百战百胜之术。”太子问:“可以让我听听吗?”徐子说:“我的计策本来就是献给太子的。太子亲自率军攻齐,如果能大胜后兼并莒国,也不过继承魏王王位。如果不能战胜齐军,那魏国则会面临灭亡的危险。这就是臣我所说的百战百胜之术。”太子说:“这句话确实很对。我现在就听从先生教诲立即返回。”徐子说:“太子虽然想返回,但已经迫不得已了。魏国很多人在看太子出征的笑话,很多人想从中渔利。太子虽然想返回,已经不能了。”
太子下令返程,他的驾车者说:“将军出征返回,和兵败没有区别。”太子只好随军和齐军作战,结果兵败于马陵。齐军俘虏太子申,杀掉将军庞涓,魏军彻底丧失了争夺中原霸主的资本。
公元前340年,秦、赵和齐军进攻魏国,秦国将军商君欺诈并俘虏了魏国将军公子昂,然后袭击其军,大败魏军。秦国起用商君后,向东把领土扩张到黄河,齐、赵军多次击败魏军。这时的都城安邑太过靠近秦国,魏国被迫迁都到大梁,立公子赫为太子。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君逃亡到魏国。魏惠王对他很生气,不予接纳。公元前336年,魏惠王和齐宣王在平阿以南会盟。
魏惠王多次战败,就用谦恭的礼节和丰厚的钱财招纳天下贤士,邹衍、淳于髡和孟轲都来到大梁。
梁惠王对孟轲说:“寡人我才能不济,魏军连续三次在外征战中大败,太子被俘,上将战死,国库空虚,真是羞羞了先君宗庙社稷,寡人我非常惭愧。先生不远千里而来,辱尊大驾光临弊邑,有什么办法教导我得利呢?”孟轲回答说:“君上不能这么直白地讲如何得利。如果君上想得利,那么大夫就会也想得利。大夫想得利,就会和百姓争利,上下争利,国家就很危险了。作为人君,施行仁义就够了,谈什么得利!”
公元前335年,魏惠王再次和齐王在甄城会盟。
黄其军
作于2020年4月30日(古历庚子年四月初八)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魏世家(一)
赵世家(十)
赵世家(九)
赵世家(八)
赵世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