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变化考

买东西的时候要货比三家,然后呢?

选便宜的买。

同一品牌的产品比价,现在的网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也导致了价格的透明,主要渠道的价格越来越相近了。

不过如果满足同一需求的产品、品牌很多,怎么选就成了问题。

按照以往的做法,我的心里会说我要选性价比最高的,于是我通常会在参数里仔细比较,然后在结合价格来看。一般价格最低的我不会买,我对那些杂牌的东西始终有点担心。价格最高的那个,我最后也不会选,因为参数看起来差不多的情况下,最贵的那个会贵很多。中庸的性格导致我一般会在中等价格里挑选相对便宜一点的。

几十年这样买下来,这样的套路都快变成我的肌肉记忆了。

不过最近几年,情况开始变了。

比如,为了在跑步的时候能好好听一下音频课程,我决定给自己买个蓝牙耳机。于是,一开始买了某国产品牌的入耳式耳机,价格不贵,100文,可是每次跑起来,先是咚咚的脚步声(称为听诊器效应)扰人——不过这个我忍一忍就习惯了,但很快耳机线在脖子后方会产生拖拽感,一扭头耳机会掉,这就让人不舒服了。再者,入耳式耳机听不到外界的声音,路跑的时候有安全隐患,也是个巨大的问题。

很快,新的耳机就进入了我的视野,先是像苹果AirPods一样的真无线耳机。知名品牌的真无线价格令我咂舌,于是我买了一个不知名品牌的,想着反正蓝牙的版本都是一样的。结果试跑一次,一只耳朵老是断连,没法听。于是趁着在包退期,我赶紧把它退了。

既然真无线有这样的问题,我还是买传统的吧。于是我选择了一个绕颈式半入耳式耳机。做工看起来虽然一般,但是听起来还不错,试跑了几次,也基本满意。于是正式半马比赛的时候,我就戴着它上场了。这既是我第一次正式跑马,也是第一次戴这个耳机做长距离跑。才到终点,这个耳机就在一阵呲啦的噪音里歇菜了。

就这样,一个蓝牙耳机,我前前后后买了好几个,倒是都够便宜,可是却没有一个用得真顺心的,如果再考虑到我搜索、比较花费的时间,其实还真未必节省了。

故事的最后,我在京东上买了一个防水级别很高,连接稳定,大牌、够贵的缤特力耳机。终于,我关于跑步耳机的所有要求一下子就全部被满足了。

这故事给了我很多思考。

省钱是个好习惯,而且已经被深深地刻在了我的骨子里。不过我为省钱所付出的代价却往往是花了很多冤枉钱——省钱不是花大量时间挑选那个所谓的“性价比”,而是避免购买那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而对我们确实需要的东西,不用多考虑,去买那个经过市场验证过的,大牌的,口碑型的产品——挑选并不难,贵的那个就是。

这就是我消费心理的变化:真要省钱,就别买,一旦要买,就别省钱

你可能感兴趣的:(消费心理变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