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重新订阅《纽约时报》?

虽然缺乏逻辑,甚至蛮不讲理,但我们这代人,还是喜欢那些果断而豪迈的句子,并且把这些句型内化在心里。我今天想说的一个句子是:

自从有了Kindle,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就焕然一新了。

没有Kindle之前,在国内想看外文书,只能去外文书店购买。外文书店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们展销的图书非常奇怪,不知道是哪个领导一拍脑袋、还是哪个采购员兴之所至,才会下这样的订单。我在外文书店里,看到过一面墙的各种版本的《圣经》,也看到过达赖喇嘛的著作,还有一大批标着“纽约时报畅销书”的滞销书,因为这些书的畅销,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更有千古不变的世界名著,好像中国人学外语就是为了读名著的。而那些在西方畅销,在中国也受欢迎的新鲜图书,比如:Factory Girls, Oracle Bones, On China,在外文书店里休想看到。

至于外文报刊,除非在一些五星级酒店,以天价购买,否则根本没有渠道接触。

Kindle改变了这一切,坐在长城之内,防火墙之中,就可以跟世界最先进的文明同步。从此可以不再被都市报母猪上树的新闻所侵扰,不必被书店里中文图书的时髦书腰所蛊惑。所付出的代价,比外文书店和涉外酒店,便宜多了。

我以前一直订阅《纽约时报》的Kindle版,每月订阅价19.99美元,并且只能在Kindle上看,不能在电脑、iOS设备上浏览。两个月之前,我觉得太贵了,就取消了订阅。

现在想明白了,取消订阅的代价实在太大了。为什么这样说?且听我慢慢到来。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却也处在信息单调、高度雷同的时代。大家每天读着同一批中文报刊,看着同样的网站,刷着同样的微博,收着同一批消息灵通人士的资讯。这样新闻的议程就被人设定了,媒体只报道它们认为重要的事,但问题在于,我并不认为中石油垄断对我的威胁比电信陷阱更大,我在家做饭,也不关心地沟油已经流入哪个市场,所以,我自己的视野,不想被限定在他人设定的框框里。

另有一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比及时性更为重要。银行界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前几年,我接待过一位外资银行的朋友,他们为了解一家互联网企业的情况,特意来到杭州,希望我给他们介绍几个内部认识面谈。我很纳闷,关于这家企业的报道连篇累牍,正面负面的都有,犯的着大老远专程来找个别人谈话了解吗?后来我明白了,他们这样做,恰恰是对大众媒体的报道持怀疑态度,宁可相信独立、一手的信息源。另外一个例子是,外交官为了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情况,会找一些当地人进行深入谈话,他们认为这样得来的信息才有效、牢靠。

对于我来说,要了解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单靠推特、微博、中文世界的报道是不够的。《纽约时报》就是我的可靠信息源。通过它,我可以了解到大部分人不知道或不关注的新闻,了解新鲜的观点以及他们说理的方式,把这些信息重新排序,制定我自己的新闻议程,力求解释这个世界,并且积蓄智慧、凝聚力量进而试图改造这个世界。

《纽约时报》的大部分文章,我只浏览一下标题,除非是特别关注的内容才细读。我最关注的是头条新闻中关于世界大事的报道,国际版中关于中国的报道,观点中那些感兴趣的话题。我觉得每期报纸(约合人民币5元),只要读两篇文章就会赚回本钱,读五篇的话,那就大赚特赚了。

有鉴于此,我今天果断地重新订阅了《纽约时报》Kindle版,作为一项附加权利,我可以无限制地访问纽约时报的网站。至此,我已经订阅了三份英文报刊,另外两份分别是《经济学人》的iPad版和《纽约客》的web版。人生教训是,如果有多种版本可以选择,一定要订阅Kindle版,这样你才能认真专心地看。

曾经有一位神学家说过(卡尔-巴特?),应该一手拿《圣经》,一手拿报纸。听从天路呼召,关注此地当下,这样才活得像一个战士,而不是大地上的零余者。

世界,我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