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是個用功專注的讀者,可以說幾乎一輩子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也當了二十五年的文學教授了,不過我和一般人一樣,都是一掛的,容易「分心一族」。每天,我大多以開RSS閱讀器開始的:我大約訂了二百個RSS提要(RSS feed),一個早上大概有百來條更新要瀏覽,有一些是從我的網頁瀏覽器載入的。有些我全看,我就都瞄一下而已;有些則進了一個叫 Instapaper 的網路好文暫存,有空再讀,有些就設定成了書籤。我自己有個部落格、一個線上備忘錄(an online commonplace book)以及兩個推特帳號。所以我讀過的東西,最終都導向上述這些地方去了。凡此種種,連同夜間寄到的電郵,一視同仁,一定都在早上「招呼」。
一般頭腦正常的人這樣大概就夠忙了,可是RSS提要,一整天春風吹又生,我推特上留意的人,又「推」個不停;EMAIL 如潺潺小溪,斷斷續續而來,可是有時候卻像滾滾洪流,澎湃洶湧而入。我利用這些資訊頻道,讓我隨時收到更新。不過我算有點常識,把「通知」功能關閉了,所以如果我想知道有什麼新鮮事,我要設一個檢查時間點。我很想向您報告,因為我工作很投入,所以我沒這麼做過,不過,哇啊,我像是在一堆可能裡打滾,太常想得到更新訊息了。(我真的不知道「多常」,也傾向不要去想有多常。)此外,我也可以用我幾乎隨時隨身的 iPhone,讀取這些資源。實情是,我幾乎沒得選,只能強迫中獎,上線。
心理學大師詹姆斯(William James)寫了很有名的「簇錦攢花」〔譯者案:或譯「朦朦朧朧的一團」〕,說明嬰幼兒在尚未發展出分門別類區分個別意義之前,視外在混沌一體;現代科技脅迫,逼著我們回到虛擬的幼兒期(virtual babyhood)。過去幾年,這種「簇錦攢花」,對我無法長時間閱讀,影響很大。像卡爾一樣,我一坐下來,看不到幾分鐘書,就如坐針氈 ── 我發現,我會不由自主,伸手去拿 iPhone。我好像已經變成數位時代的「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了。〔譯者案:Dr. Strangelove 小說人物,恐核;此處指恐懼錯失電話或新訊息。〕大概兩年前,我發現,從我十歲以來,我讀的書變少了,少很多。讀得少就算了,閱讀的樂趣,也掉了一大半。
真情告白
雖然自己有數,不過症狀卻愈來愈嚴重,有趣的事情終於發生,而且,我要很高興的說,是在書店。我站在自家附近的Borders 書店,手臂曲著,抱著一大堆書。有史蒂芬森當時的新著小說《驅逐者的聖歌》,一本我原來沒打算「跟流行」的又一鉅著,還有幾本歷史大著,比如麥考洛(Diarmaid MacCulloch)的《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 )。〔可以看的出來,我的「專心不全症候群」,並沒有因此影響到我讀書的「嘴斗/胃口」、豪氣;雖然這有可能只是單純想要否定症狀存在的結果。〕我的手痛了,所以我找了個位子坐下,看著我的「戰利品」。我打算全部買下,不過有些書,字實在太小了 ── 很重要,我的眼睛老化了,而眼科科技處理的實在不如人意。還有,好幾本,因為大小的關係,我實在不放心,不好「喬」。「擺不平」,因為不知道往哪裡擺。每次我帶書回家或是到辦公室,都要先處理掉一些書,或是先找個地方存放,才能清出空間,容納「新到貨」。
算了吧,我對自己說。還是買台 Kindle 吧。我真的買了。
我的部落格,寫了不少 Kindle 的「PO」文,我在此沒打算一一贅述;我只想強調重要的一點,為的是要駁斥其他Kindle使用者。羅森(Christine Rosen)為《新亞特蘭提斯》期刊寫了一篇聰明的「大」作,寫到:「Kindle 的種種功能,前人已說之甚詳:可以快速傳送電子書的無線服務;網路搜尋功能;即時檢索,(人工)回答的 NowNow 服務;專屬的『維基百科檢索』。這些功能,讚得可以,也讓人分心得可以。」我給羅森說法的回答是,後三項功能,如果容易使用取得,那的確容易讓人分心,不過不算容易,設計理念不是這樣的。Kindle 的上網功能離你看的書,還差滑鼠好幾「點」(clicks)。羅森說,她因為這些選項分神,無法專心念她的書,不過我不知道,她是怎麼辦到的。對我而言,要搞到那些東西,太大費周章了 ── 還是繼續讀下去,容易些。
閱讀的慣性
大致上,我的 Kindle 是這樣的,從第一次買來就這樣,今天大概也是這麼運作的:它讓我一直往下讀。想一想,這多簡單,多誘人,讀小說的時候,先一步翻看結局。也許你只是想看一下,書一共有幾頁,還有多少要看 ── 不過讀的時候,你當然很想偷偷看一下最後一段寫了什麼。你當然可以在 Kindle 上做同樣的事,只是有點難度罷了。相同的,讀不同的書,你也會想要看一下目錄,看一下有多少章,有沒有標題,標題意思是什麼,諸如此類 ── 然而,再一次,可以在 Kindle 做同樣的事,不過手的移動不一樣,不如你讀論述文章時翻頁來得自然。(Kindle 上頭有時鐘,可是閱讀的時候看不到,除非你按了選單鍵〔Menu button〕,這時候,時鐘會出現在螢幕上端。閱讀的時候看不到時鐘,好多了,我認為,它讓你得以遁入書本自己的書間之中。)
簡短的說,一旦你開始用 Kindle 讀一本書,它使用的技術產生了一種慣性,讓你很容易一路讀下去,不去做別的事。Kindle,不同於數位時代的許許多多其他產品,主推的是「線性」── 它創造了前進的動能,不過你如果想要逆轉也可以,只不過不可能不費吹灰那般容易。我在Kindle 上讀的第一本書是《驅逐者的聖歌》,這是一本龐然大物,初次遭遇還算愉快,因為沒有手持大書、重書的笨拙,而且限縮了往返「剝」「復」的誘惑。《驅逐者的聖歌》有個詞彙集(glossary )幫助讀者了解史帝芬森獨門自造新詞的意思,我的傾向是,一但有了這個東西,常常會「一路逛下去」,忘了回到故事本文。在 Kindle 上看小說,如果需要,我知道我可以去查詞彙集,不過不再一直誘惑我了。相對的,我終於溶在故事裡了。
我發現,我不管舒舒服服躺著(或斜靠著),我可以一手拿著Kindle,拇指按扣在「下一頁」鍵上,什麼都不做,只有點按,快速掃視,然後再按(該)鍵。我發現,我專注,而且長時間專注的能力,幾乎一下子全回來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不過我猜想:主要原因,我認為,Kindle 讓我的「奇愛手」(Strangeloveian hand)有事可做,而且是做和在iPhone上,查閱電郵或推特文相類似的事。我確信,我從中獲益,重拾我如此全般數位化之前所攢積的長時間專注投入的習慣。此外,我取得Kindle之後,我馬上讀的書,是適合在 Kindle 上閱讀的「絕配」--小說。(我一開始讀的如果是休姆的《理解力研究》(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我可能再也不用這個設備了。)
問題不在科技,好嗎!
我不認為Kindle是其他需要培養更好、長時間專注能力的人的萬靈丹。我過我真的認為,我的經驗意味著,把「科技技術」(通常語帶鄙意)視做閱讀的毒蛇猛獸,並不合理。「冊」,本身也是種「科技技術」,而且是非常精細的一種,而且就算數位電子科技,也差別不小:Kindle 比起 iPad 或膝上型電筆,要來得「不讓人分心多了」。至少,新科技要能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
可能,不過也許沒那麼可行。最近的數位科技,刮起一股「反專注」的旋風,主要的原因是大量應用了史基納(B. F. Skinner)所謂的「間歇性強化」(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我們在email的用戶端程式,按「新信件」,或是一再看 Twitter 或是登入臉書查看,因為我們「有時候」會取得新的、有意思的訊息 ── 而這個,史基納研究得知,比給動物規律而且可以預期的強化要強得多了。畢竟,如果我們「早知道」按個鍵,會收到新信,我們的好奇心,會減少的:只要做了,就會有東西。就因為「不知道」,所以我們「蠢蠢欲動的」的手,才會往iPhone 摸去。一如安德森所言:「網際網路基本上是個『史基納箱』(Skinner box),專為誘人成癮,量身打造。」
多工其實並不存在
「簇錦攢花」沌混一片裡,我們試著自我安慰,高唱「多工」神力。不過近年,「多工」已經研究得非常透徹,結果清楚明確,主要論述如下:
‧*沒有人真正多工;實際上,我們是在不同工作中,切換,每次只專注一件事;
*‧試著多工的結果就是「連續性的局部注意力」。
‧*認為自己是多工能手的,「多工能力」通常比別人差。
看過這些論點之後,讀吧,哭吧。這是每個「準閱讀者」都必需面對的,因為這些事實,較之其它,已經使得好多有知識、有教養的人,對其有否讀書能力感到灰心絕望,即便他們曾經一度是活躍狂熱的讀書愛好者。
務必嚴格執行的忠告
這是個情況 ── 本階段,是我論證的一個時間片段 ── 似乎結果是「忠告」或是「建議」。重點呢?我們都知道,要回到以往慢讀、專心出細活的情況,要做些什麼了。關掉電腦;收起手機。如果查閱 email、文件或推特文的誘惑太強,那就到沒有這些電子設備的地方法吧。進咖啡廳前,書拿下來,但是其他東西鎖在車上吧;把機器給配偶、伴侶,並要他們藏好,然後進到有舒服椅子可坐的房間,把門關起來。要隨手可得,實用的建議不難,難的是「貫徹執行」或是「想要貫徹執行」的心。難的是,想像,完全、生動的,好事,如果徹底執行了的話。
不過,我們是有必要徹底執行的。比我以往還更簡短有力,已故作家華勒斯(David Foster Wallace)二○○五年在俄亥俄州肯永學院(Kenyon College)畢業典禮的講話。重要段落如下:
我自己畢業二十年了,我才逐漸體會,教你們如何思考的陳腔濫調,其實是更深一層、更嚴肅的概念的快速入門:學會思考,其實真正的意涵是學怎麼操控,你怎麼想,想什麼。意思是,要有意識,夠清醒,選擇你專注的對象,選擇怎麼從經驗裏建構出意義。因為,如果你沒有能力在你成年後做這種選擇,你整個就廢了。(摘自第八章)
書名:我該如何閱讀
──不必大師開書單,你能自己找到有趣又有用的閱讀方式
出版社:大是文化
作者:亞倫‧傑柯布(Alan Jacobs)
美國伊利諾州惠登學院(Wheaton College)英文系教授,身兼文化評論者和媒體撰稿人多重身分。在季刊《新亞特蘭提斯》(New Atlantic)、The Oxford American、《華爾街日報》等定期發表文章。
買書去
新登場!數位時代日報創刊。與全球創新現場同步,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