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法论》(五)

“社会性愚蠢”——丧失了思考能力,永远在播放那些既成的口号。完整的认知过程是获取、提炼、整理数据,将数据变成信息、知识,然后上升到智能状态,作出反应。而社会性愚蠢已经把所有这些过程都省略了,用预置的方式跟世界和他人进行所谓的“对话”。终身学习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如何避免自己的认知处于播放状态。

播放状态的两个特点:1、只有存量,没有增量;2、是屏蔽对话、互动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屏蔽思维和表达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

如果内地学习长期处于被播放、灌输的状态,你就是在接受某种程度的洗脑。洗脑的特点不是内容性的,而是形式性的。它的最主要功能就是终止你的认知,让你的大脑保持在播放和被播放状态。

实现真正的对话需要辩证法。辩证法的本意是通过对话和辩论来证明某个结论。这里的“证明”和几何学的“证明”不一样:几何学的“证明”是先有结论,再接下来去证明这个东西;辩证法是开始是一个对话,最终得出对话者双方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结论。它是一个从知识存量到知识增量的过程。

很多所谓的沟通,从沟通的愿望出发,结果形成了更大的沟通障碍,甚至成为完全的对立,把对话变成对抗,甚至是变成战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规则,没有逻辑。用拉波波特法则,想和对方达成共识,在对话中,同意和反对的比例大概是3:1,而不是上来就反驳对方。大概有4个步骤,第一,先复述对方观点,第二,列出同意对方的部分,第三,强调从对方观点里学到了什么东西,第四,阐述你对对方不同意的地方。

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知识点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携带着一个你看不见的隐形的、巨大的,而且边界很模糊的数据库。你想试图通过对某些点状知识的获取形成自己的认知优势是不可能的。真正的认知优势不在于横向的认知扩张,而在于将一个点状的认知逐渐丰富、复杂,成为一个知识网络——看起来是一个点,其实进去以后是一个大千世界。

所谓“环境的变化”,其实就是环境反复在提问和质疑,你能够回答出来,你这个物种就成立了。

任何人的认知都包含熟知和真知。所谓“认知优势”是提高真知在整个认知中的比例,而很多人的认知之所以没有优势,是因为他的所谓“认知”当中有太多的熟知——经不过疑问的那些知识。打造“认知优势”的唯一的途径就是持续地经受提问,让那些认知体系里的“伪物种”尽可能灭绝。

按照哲学家的分类,我们面对世界有三种立场:1、物理立场:一是一,二是二。2设计立场:问题的根源在我,不在你。3、意向立场:问题的根源是你,不是我。我们需要警惕意向立场的滥用,当我们的情绪处于“怨恨恼怒烦”的某一种状态时,我们就需要提醒自己。

同样一个客观的对象,在不同认知主体里呈现的是不一样的状态。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认识是认知主体借助于认知手段、工具、设备制造出来的产品。一个物种所关注的对象决定了它的认知设备,也就是它的感官特性、认知模式。

任何一个认知能力都跟极其特定的场景相关。任何一个认知能力都可以还原为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包含着极其生动、细致、精微的场景。一种认知能力要形成优势,就必须与这个极其特定的场景形成一种精密的适配关系。真正具有优势的认知一定是场景化的认知。去场景化的认知,或者跟场景没有精妙适配的认知,都是没有竞争力的低配认知。

有竞争力的认知,就是高度场景化的认知,而高度场景化的认知取决于数据量,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的一种涌现式的模式识别能力。

特定的、细微的场景和情景才能够塑造、激活、强化、优化我们能力的毛细血管,而只有这样,这些毛细血管般的能力才可以真正形成你的竞争力。

让我们眼花缭乱的现象背后总有相当简单的要素在起作用,而且很可能这些要素最后只是三个要素。

认知、欲望和恐惧,这三种要素在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判断中都在起作用,只不过配比不一样,导致你的判断不一样。要改变人的认知,必须要改变认知三原色的配比。同时,特定的场景导致特定的配比和权重,最后得出的认知和判断也就不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方法论》(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