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 《精神分析诊断》第三章 陶陶然——向阳

【自体心理学:神经症性症状、神经症性人格、精神病】

为了判断患者是神经症性症状还是神经症性人格,治疗师在访谈时尽量获取如下信息:

1.有否前驱刺激因素,或是对刺激事件的记忆。

2.焦虑症状(尤其是神经症性焦虑症状)是急剧变化还是每况愈下?

3.来访者是独自来诊,还是他人伴诊?(如亲戚、朋友或是司法部门)

4.症状属于自我不协调(症状被来访者看做是不恰当或不合理的),还是自我协调(症状是理所当然,合情合理的)?

5、来访者能否部分觉察自己的问题(观察自我)?能否建立治疗同盟,有否将治疗失事做宿敌和救星?

上述几点信息的前半段是关于推断神经症症状的依据,后半段则是推断神经症人格的依据。

首先,治疗神经症性人格患者时,来访者的诉求和治疗师的努力,不一定能最终促成良好的治疗结果。如果双方治疗目标存在偏差,治疗师须教育来访者改变看法,改变来访者看待自身问题的方式。即“将自我协调转变为自我不协调。”

其次,面对典型的神经症性人格的来访者,不能给予与之建立工作联盟,而应先着手营造适合建立联盟的氛围,稳固的治疗联盟与良好的治疗效果呈正相关,联盟的建立和修复应优先于其他治疗目标。

第三,面对神经症性人格的来访者与神经症性症状来访者不同,治疗过程相对平淡很少出乎意料和极具变化,治疗师必须与来访者一起艰难的找寻线索,寻找导致来访者心结的原因。这种心结会被来访者看作是理所当然,因而避而不谈,意识到这一点后,来访者才能开始学习新的思维和情感方式,逐步接近潜意识内容。

【客体关系:对边缘型病症的界定】

精神病易感素质的患者具有早期发育受挫的潜意识创伤体验,尤其是信任感的缺失,边缘型人格结构的患者可能存在分离与个体化阶段发育受阻,而神经症患者则多半源自俄狄浦斯期,更倾向于将冲突内化,精神病性焦虑来自对毁灭的恐惧,他们大脑中的“恐惧系统”尤其活跃。边缘型患者最常出现的是分离焦虑。

【神经症性—边缘型—精神病的连续谱系】

神经症性人格结构

神经症性人格应是指那些有情绪困扰 但仍能高度保持良好功能的人群。

神经症性来访者在治疗早期并有能力形成“治疗性分裂”,这种能力是自我产生分离形成观察心自我和体验性自我两部分。即使他们的问题属于自我协调的,他们也能接受治疗师与之相左的观点。

神经症性来访者他们前来寻求帮助,多半是陷入冲突。欲达目的却每每受阻,而自己正是制造障碍的罪魁祸首。弗洛伊德认为此类治疗的目标应是:解除他们对爱和创造的抑制 部分神经症性来访者还须积极提升独处和休闲的能力。

精神病性人格结构

具有明显精神病状态的来访者很容易被识别:他们出现幻觉妄想,及牵连观念,思维逻辑混乱。

若想深入精神病性来访者的主观世界,治疗师应首先关注其惯用的防御机制,如回避、否认,全能控制,原始性,理想化和贬低化等等,这些防御机制属于前语言和前理性期,他们可以在莫名恐惧时对个体产生一定的保护。

其次,本质上属于精神病性人格的群体在认同方面举步维艰,甚至不能完整的感觉自己的存在,更无法感受自己的存在满意与否,他们深深困惑于自己到底是谁,只能凭借身体、感受、年龄、性别和性取向来定义自我。

精神病倾向的来访者很难觉察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他们缺乏反省能力。

精神病性来访者可能会引起治疗师的正性反移情。精神病性患者极度渴望尊重和希望。他们对真诚十分看重。

【边缘型人格类型】

      边缘型人格来访者的自我体验充满了不协调性和间断性。当边缘型来访者感受到自己的断续性认同时,会局促不安并涌起敌意。边缘型来访者一般在情感容忍和调解方面存在困难,在别人容易产生羞愧、嫉妒、悲哀或其他微妙情绪的境况下,他们会迅速爆发愤怒。

      边缘型与精神病性来访者都极度依赖原始性防御机制,也都缺乏自我感受,而神经症性来访者则否。边缘型与精神病性人群二 者间的本质区别在于现实检验能力。

        边缘型来访者的自我认同在两个方面有别于精神病性患者。首先,前者所感受到的自我不协调性与认同间断性未达到精神分裂症那种生存恐惧的程度,他们或许会认同混淆,但至少能够确认自己的存在。其次,遇到有关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时,边缘型来访者更容易产生激惹症状。

你可能感兴趣的:(10月27日 《精神分析诊断》第三章 陶陶然——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