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之道:萃取模型重要性只占20%(是入门基础),还有80%重要性在其他地方》
作者:罗黎帆老师(总经理出身的经验萃取专家
正文:
这一节分享的主题是:萃取模型的重要性只占20%,还有80%的重要性在其他地方。
罗老师发现很多刚刚接触经验萃取的培训部小伙伴,非常迷信模型、方法、工具。殊不知,还是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上的模型、方法、工具、在实践中会发现,真的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完美。为什么?首先萃取的对象分成各个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层级、有的是做销售的、有的是做技术的、各类主题千奇百怪。
在公司里面德高望重的或者是级别高的,萃取的思路又不一样
不同的行业,属性完全不一样,汽车行业的销售和零售行业的销售能一样吗?不一样。
我们学模型是有必要的,是入门的基础,但是绝对不能止步于此。
不同的模型、各种各样的都要学,可以扩大自己的数据库,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只有数据库多了以后,才可以创造性的发挥和设计模型。
刚才说萃取模型的重要性只占20%,还有80%的重要性在别的地方?那80%在哪儿呢?
第一、调研:调研行业属性是什么?要读懂公司,要调研公司,要读懂部门,要读懂岗位,这个岗位的KPI、薪酬制度都要去读懂,工作任务要去读懂。
第二、沟通:要跟业务部门的大领导沟通,跟业务部门的中层领导,中层管理者沟通,他们的line manager你要沟通,要跟被萃取专家或者绩优同事要沟通,要跟人力资源部的领导去沟通,要跟培训部的领导去沟通,沟通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沟通内容则根据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内容(会在另一个篇章里详细展开)
第三,顶层设计:设计什么?设计各个利益相关方,他的权责利,通盘考虑和顶层设计的。
第四,配套机制:不是把人拉过来用一套模型套一套,最后做出来了一套东西就可以交差了。罗老师还是想再次重申,但凡萃取出来东西,要怎么用好它?这个是需要公司去配套机制的。比如业务部门的配合度、跟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这个也是需要花心思花心血沟通落地的。业务部门不支持或者不做责任主体,业务部门对于萃取出来的东西不认可,是不会去用的。
第五,明确经验萃取的目的和期望:这是有很多坑的地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领导,对经验萃取会有不同的“目的和期望”,而不同的“目的和期望”又需要不同的深度和不同的维度。举几个例子:
(1)有的企业对萃取,没有想做内部项目,只是培训部的小伙伴对感兴趣想学技能,这种情况下,建议学一学罗老师的线上微课,或者来外面参加罗老师的公开课就可以了。然后培训部学完了自己试一试、对自己的部门内部试一试,就可以了。在公司没有那么强烈需求的情况下,建议是优先自己拿自己练手,自己搞透了再说。
(2)再比如说有的企业,已经有预算去干萃取这个事,在这个情况下就是认真对待了
(3)再比如说有的企业,不只是说有预算干经验萃取,而是以改变绩效为目的和期望,这对我们的要求又更高了,难度就更大了。我们就要从更多的角度去配套经验萃取的项目,而不能只是搞几次访谈弄点东西交差。那是改变不了绩效的。
不同的期望,所需要匹配的萃取做法是不同的,有不同的深度和不同的维度。
从0~100分的话,如果公司只期望做到60分,咱们做到65分,那就非常ok了。
如果人家只期望60分,咱们用90分的方法和力气去做这个事,结果未必更好,甚至有可能是副作用。因为人家只期望60分,所以人家也只准备付出60分的配合度和时间和精力(不能一概而论,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我们按照90分的标准去做,会把自己搞得很累,把对方也搞得很累。
回到主题,除模型框架之外的80%重要的地方在哪儿?
第六,要解决被萃取者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花心思的。(在罗老师课程体系里的“萃取之难”有详细篇章展开)
第七,萃取之力,功力,这个也是很重要。同样的模型,不同的人去操作,最后出来东西就是不一样,为啥?区别就在于萃取老师的功力和功夫是否到位,道行深不深。
这一节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
罗老师课程结构
本课程由罗黎帆老师研发(总经理出身的经验萃取专家),在长期担任领导岗位的工作中,罗老师懂得如何领导与经营好企业、精通业务部门运转细节、深知公司高层内心真实诉求
萃取之势:人性规律、商业规律、企业经营规律、培训岗位规律(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萃取之道:理念(用好了可以四两拨千斤)
萃取之制:顶层设计、配套机制、奖励制度、可持续迭代的机制
萃取之法:经验萃取的操作方法、模型、框架
萃取之术:实操技巧、诀窍
萃取之器:工具,含20多种表格、模型、范本
萃取之例:实操案例
萃取之力:萃取功力(高度、广度、深度、实用度)
萃取之坑:容易犯的误区、容易“事倍功半”的陷阱
萃取之难:难点
萃取之论:经验萃取背后的支撑性理论
萃取之书:罗黎帆老师筛选出的不错的书籍,推荐给学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