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数学之旅

二下数学之旅_第1张图片
二年级数学之旅

2020年的春期,我和孩子们一起经历了网课的惊喜、复学衔接的忧虑、平稳过度后的安心……

网课很精彩

有料有趣有故事,我的网课美得很

数学课堂 | 好玩得根本停不下来!

小主播,大讲堂

感谢每一次质疑——这比点赞更为可贵

图形的运动 嗨起来!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你能剪出轴对称图形吗?

来看看孩子们作品吧!

二下数学之旅_第2张图片
图形的运动——轴对称

我们不仅会剪轴对称图形,还会剪连体小人呢?

二下数学之旅_第3张图片
图形的运动——连体小人

还能用剪纸来创造一副画!

二下数学之旅_第4张图片
图形的运动——剪纸贴画

图形运动起来也很美!

二下数学之旅_第5张图片
图形的运动——旋转

图形的运动学完了,我们来完成写绘作业吧!隔着屏幕,欣赏到孩子们的作品,真的很开心呀!

二下数学之旅_第6张图片
图形的运动——写绘

《图形的运动》终结在思维脑图篇!

二下数学之旅_第7张图片
图形的运动——思维脑图

万以内数的认识

由于疫情的影响,大家出入不方便,孩子们手中没有算盘,怎么办呢?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发挥想象,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算盘。

自制算盘

一点也没有耽误孩子的对算盘的认识和学习!

算盘的认识

复学以后,我们又学习了《克与千克》《简单推理》《有余数的除法》3个单元。

克与千克的认识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 ,孩子们不能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的感觉感知,没有活动的过程,就没有经验的积累。因此,还未进入学习,我们设计了《我去超市做调查》的练习单,让孩子们利用周末时间,到超市去找质量。

我在超市找质量

通过“掂一掂,拎一拎,看一看,记一记”这样的活动,到课堂时,孩子们已经能很清晰地表达:“比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我又将电子小台称、体重称带入教室。

孩子们从家中带来了自己喜欢的水果和玩具,我们一起来估一估,称一称。当孩子们估计的质量和称出来的质量一致时,教室里就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当自己站在体重称上,读出自己重量时,孩子们会露出惊讶的神情!

下课后,进入办公室,同事问:“你们在班里干啥呢?热闹得办公室里都听得到。”

哈哈,我们在称东西呀!

有余数的除法

1、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孩子们,请准备好自己的小棒:第一列准备9根小棒;第二列准备10根小棒;第三列准备11根小棒……第六列准备14根小棒。

孩子们迅速地从自己的学具中数出相应的小棒。

师:请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四边形,看看你能摆几个四边形,剩几根小棒呢?

在孩子们摆的过程中, 我在黑板上写出“用(    )根小棒,摆四边形,摆了(    )个,剩余(  )根。”

孩子们迅速地摆完了。

师:请第一列的孩子来汇报一下自己的成果。

生:我用9根小棒,摆四边形,摆了2个,剩余1根小棒。

师: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9÷4=2(个)……1(根)

我随手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第二列的孩子来汇报一下自己的成果。

生:我用10根小棒,摆四边形,摆了2个,剩余2根小棒。算式为:10÷4=2(个)……2(根)

师:很聪明,直接将算式都列出来了。请第3列的孩子来汇报一下自己的成果。

生:我用11根小棒,摆四边形,摆了2个,剩余3根小棒。算式为:11÷4=2(个)……3(根)

师:让我们来猜一猜,第4列的孩子们,会剩余几根呢?

生1:4根。

生2:不对,是没有剩余。因为,4根就够再摆一个四边形了,所以没有剩余。

大家似乎被他说服了。

师:那我们请第4列的同学来验证一下吧!

生:我用12根小棒,摆四边形,摆了3个,剩余0根。算式为:12÷4=3(个)

师:哇,真的是这样呀!

继续汇报,直到第6列结束。

二下数学之旅_第8张图片
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师:那15根小棒呢?会剩下几根呢?

生:3根。

师:16根呢?

生:没有剩余。

师:我有一堆小棒,摆四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呢?

生:老师,你有多少根呢?没有数,我们怎么算呢?

师:对呀,我就是有一堆,我也不知道有多少,那你们能不能猜到,可能会剩余几根呢?

孩子们陷入思考中,很快有孩子说:“老师,我知道了,可能会剩下1、2、3根。”

“为什么呢?”

“因为你摆四边形,如果剩4根的话,就又够摆1个了,所以只可能是1~3根。”

“噢,好像很有道理。大家认同吗?”

“认同。”但声音并不统一,可以看出有的孩子还是似懂非懂。

“请随意拿出一把小棒,摆五边形,看看能摆几个,剩余几根。”

生汇报、交流后,发现:只有1、2、3、4的余数。

“为什么没有5、6、7……这样的余数呢?”

“因为够5根的话,就又能摆一个5边形了,所以不可能是5以上的数字。”

“那老师有一堆小棒,我要摆6边形,可能剩余几根呢?”

“1、2、3、4、5。”“1~5根”

“我有一堆小棒……”

孩子笑道:“老师,你怎么总是这句话呀!”

“这不重要,我有一堆小棒,摆八边形,可能剩余几根呢?”

“1~7。”这次孩子们坚定地回答。

“那我们回头再看看黑板上的算式,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余数的大小和哪个数有关系呢?”

“和除数有关系。”

“那它们是什么关系呢?”

“余数不能大于除数。”有孩子接着说:“还不能等于除数。”

“那也就是……”我在黑板上写“余数(  )除数”。

“余数小于除数。”

2、除法竖式

记得几年前,从三年级接手数学课,到下学期,学习两位数除三位数时,看着孩子们的作业,“除法竖式没学过吗?”再去翻翻教材,二年级学过了呀,为什么孩子到三年级学习时,给人一种好像没有学过一样的感觉呢?

19年春期,数学大教研时,张浩上了一节三年级的除法竖式课,从中也发现了孩子对除法竖式理解的困难。随后何立泵老师也挑战了这节课,柳雪老师在四年级也遭遇到除法竖式的劫难!老师们在教研时,对除法竖式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使我获益良多。

终于等到二年级的除法竖式课了,网课期间,没敢上这节课,一直留在复课后才开始。

二下数学之旅_第9张图片
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

当完成了分一分,列出算式后,我问孩子们:“加、减法都有竖式计算,那你能不能给除法也创造出一个竖式呢?”

孩子们有点懵。“老师,我们没学过呀?”“不知道?”

“孩子们,请想一想,数学家们难道最初什么都是老师教的吗?要像数学家一样,来创造一下吧!”

于是孩子们开始动笔了!

二下数学之旅_第10张图片
孩子们进入课堂前,对除法竖式的认识

当我针对图1、2、3、4追问孩子们:“怎么会这样想呢?”

孩子们无从回答。

“想一想我们的加、减法算式。”

“噢,是从加、减法的竖式上想到的。”

是的,孩子们有想法,却不知想法从哪里来。

“对的,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孩子们,你们的创造力很强。”我鼓励道,“但为什么会图5的这种方法呢?”

生:这是书本上的方法。

“噢,你提前预习过了,真不错,记得很清楚。”

“孩子们,你们觉得哪咱方法好呢?”

“图4,很简洁,图5有点复杂。”

“可是,为什么课本上让我们掌握的是这咱方法呢?其中有什么样的道理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一下吧!”

我从孩子们手中拿出9根小棒,“每2根分给一个孩子,我可以分给几个孩子呢?”

“4个。”

“请4个孩子到讲台上来。”每人分给2根小棒,老师这里还剩下一根。

“孩子们,请根据刚才分小棒的过程,我们再回头看一下图5的竖式,你能明白每个数表示的含义吗?”

噢,有的孩子开始思考了。

“9是一共有9根小棒,2是每2个一份,4是可以分给4个人,1是老师手里还剩下1根。”

“嗯,理得很清楚,但还有一个数字,8,表示的是什么呢?”

孩子们沉默了。

终于有孩子发现新大陆一样,叫了起来:“8是他们4个人一共分走了8根。”

是啊,8,其实是除法竖式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在横式中并没有出现这个数字,所以孩子们竖式中,总是不能清晰地理解这个8的含义。这节课,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孩子们能够清楚地找到8的存在了。

“是啊,孩子们,你们看,除法竖式这样写,是不是就很清晰地将我们分小棒的过程表现出来了!所以最后数学家就将这种方法确定为除法的竖式了!”

“但它也很难,因为这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中,我们以历了1商、2乘、3减、4比的四步运算过程,这在其它运算中,是没有这样复杂的哟!”

接下来,就规范了一个除法竖式的书写顺序。

课后,有孩子跟我说:“老师,我觉得除法竖式很神奇呀!”

二下数学之旅_第11张图片
有余数的除法——故事篇

我们的作业也很美!

一个学期结束了,和孩子们一起回顾这个学期的旅程,我们的收获满满!

二年级数学之旅——思维脑图

假期里,好好休整,积蓄力量,期待下一段旅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下数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