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师」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教会了我什么

「以人为师」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教会了我什么_第1张图片

最近读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这本书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本讲“说服”技巧的书,我想根据一些实例来说一下我对这本书的理解。说话本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这是人尽皆知的,但是为什么有的人,你和他聊几个小时都没问题,但是有些人,你一想到要见他,就觉得“哇,好烦,怎么又要和他碰面”。优秀的说服者,可以改变听众的决策,这是当代每位领导和每位销售应该掌握的硬技能。但即使不是领导,也不是销售,掌握“说服”的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举几个例子:回想一下你的生活和工作,你难道没有有口难言的时候吗?遇到和他人意见相左,你难道没有想让听者更站在你这一边的时候吗?过年回家,你难道不会遇到和爱人商讨到底回谁家的尴尬吗?


说话是说的人和听的人之间的一种权力关系,一个人如果没有掌握谈判技巧、不会说话、听不懂别人的言外之意,说白了就像是赤身裸体来面对这个世界。我之前遇到过被一位年长之人说过情商低,那时候我还挺放在心上的,但是我现在一想,以他的读书、资历、见识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根本没资格这样评价我,换言之,他能让“我情商低”这句话传到我的耳朵里,说明他也不是什么情商很高的人。情商这个词,已经是快要泛滥成灾了,仿佛一个人的所有缺点和优点都可以装到这个箩筐里。所以,这个词也成了很多词穷之辈借以冒充的万能词。有时候,我们不想交谈,只是因为觉得和这类人没有必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去交谈,所以在这类人面前的自嘲更是会被他们当真,让他们觉得自己确实蛮棒的,但是这种存在感我们完全可以不给他们。以下我要说到的,是亚里士多德“说服”技巧中最重要的三元素,即人格、情感和逻辑。


人格(ethos):指以人来立论,使用说服者的个人特质、名誉和使人信赖的能力来说服别人。

情感(pathos):最重要的悲悯策略就是同情心,不论是听众感觉被理解,或说服者指的同情,都能使被说服者改变立场,跟说服者站在同一边。

逻辑(logos):分析论点对或错,有没有道理、证据加以证明。


举例来说,假如你在参加一场演讲比赛,你想要赢得比赛,就需让你的观点符合大部分听众的利益或价值观,并且让听众感觉他们和你其实是一个世界的人。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成为轰动世界的演说,流传至今,为什么呢?因为他站在了黑人的角度,说出了每一个黑人的梦想,假如他演讲的是《我有一个计划》,那么想一下,又有多少人可以被他的计划所打动呢?人们第一关注的往往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至于你的计划是什么,那应该是下一步的事情。这里用到的便是人格,让别人看见你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或者说,拥有和他一样的价值观。


那么“情感”这种元素又该如何使用呢?简言之就是调动他人的情绪,假如你想让一名被告上告他的律师,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告诉他,他的律师对他的案子根本不在乎。但使用情绪工具时不可过度夸张,很多小孩子在向大人索取玩具时,都爱大哭大闹,甚至躺在地上打滚儿,这样即便得到了这个玩具,事后也会被大人责骂。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小女孩眼泪汪汪地盯着橱窗前的洋娃娃看,她的家长还会舍得不给她买吗?同情心与同理心不同,二者的关系就像是你性格不同的两个闺蜜。同理心要求的是“感同身受”,假如你失恋了,你感性的闺蜜和你一起抱头痛哭,这是同理心;而同情心则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后,不需要牵扯到自己的感受。同样你失恋了,你理性的闺蜜告诉你“忘了他吧,还有更好的”,这是同情心。亚里士多德说,同情、爱、开心容易使人采取行动,愧疚、羞耻心会阻止行为发生。而愤怒是最好煽动的情绪,所以任何时候,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不要跳入他人设置的故意煽动的陷阱中,做出不明智的举动。


那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便是逻辑。修辞学上的逻辑不同于哲学上的逻辑。举个例子,吃水果可以减肥,这是一个事实;苹果是水果,这是一个事实;所以,吃苹果可以减肥,这是结论。这是哲学上的逻辑。而在修辞学中,是将听者认定的事实作为结论。比如,美女爱英雄,你喜欢美女,所以你就应该变成英雄。虽然这段文案并不严谨,但是它符合人们日常的思考习惯。再比如说,女朋友想要高昂的彩礼,你想要结婚,所以你应该给女朋友高昂的彩礼(这大概是很多男生痛恨的吧)。这样符合修辞学的逻辑。但是如何说服女朋友在合理的彩礼条件下与你结婚呢?这就需要你调动基础三元素,发挥自己的说话术,顺着对方的思想,找到攻破之处,最后达到目标。


“沟通”最重要的是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争论谁对谁错,所以在开始一段对话前,搞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至于说话是否占上风、是否说赢,或是否说得更有道理则是其次。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人为师」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教会了我什么)